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74期(上)

资讯传递  

山西科技金融“牵手”晋创谷科技企业

  投资科技、拥抱未来,助推新质生产力。5月15日,2024山西科技金融投融资晋创谷对接会议在太原举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金融的工作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的重大决策,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晋创谷更多入驻企业更好地获得金融资本支持,推动更多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更多支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山西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牛青山主持。山西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张克军及5位主办单位领导致辞。
  这次对接会议主题是“投资科技 拥抱未来 助推新质生产力”。对接会上,晋创谷入驻企业山西尼尔耐特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科莱特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进行项目路演,投资机构专家点评。山西金控资本、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浦发银行太原分行、太原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分别与晋创谷科技企业签约,提供金融支持。当天,晋创谷科创企业培育服务中心揭牌。与会人员还通过展板了解了晋创谷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亮点和投融资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张克军在致辞中指出,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的重大决策,是山西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供了重要发力点。2023年12月22日,“晋创谷·太原”揭牌以来,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会同太原市相关部门全力推动企业入驻工作,百余家企业已达成入驻意向,71家企业已签约入驻。
  张克军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要坚持协同发力,构建更多科技金融新模式。希望各管理部门要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综合运用股、债、担、贷、保等多种金融工具,建立政府领投、社会跟投、银团贷款等机制,不断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和支持投资机构长期为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科创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共同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向标,真正让科技金融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更多科技金融新业态。希望各类金融机构能够用好用足科技金融专项政策红利,坚持改革创新,先立后破,切实担负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使命,在产品、服务、机制上积极探索,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在支持晋创谷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批符合创新规律、适合企业成长规律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机制,齐心协力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要坚持科技强企,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希望入驻企业要积极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在科研攻关、引进人才、搭建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取产出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金融是融通科技与产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山西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金融管理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通道。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措施》,会同人行山西省分行及12个厅局制定了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在省级层面建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工作专班。加强支持引导,启动实施省科技金融专项,通过信用贷款贴息、专属产品补贴等措施,两年来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撬动金融资本近25亿元,推动各大银行创设科贷通宝、善担贷、高企贷、晋创贷等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产品,累计授信规模超55亿元。提升服务精准度,线下面向全省科技型企业常态化征集融资需求,与8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银企对接和入企服务,线上开通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企业融资需求,初步搭建起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信息沟通的“直通车”。截至2024年1季度末,山西省银行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余额1800余亿元,存量贷款户数7800余户;科技保险业务2052件,保险保障金额519亿元。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卫健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能源局、省税务局、人行山西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山西监管局、山西证监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及处室负责人出席有关活动。各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负责人、各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和省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人、晋创谷太原及大同运营公司负责人、晋创谷太原入驻企业负责人参加有关活动。
  对接会议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山西证监局、太原市政府、山西金控集团主办,由山西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承办,由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西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西云时代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有限公司协办。

来源:科技日报 赵向南 2024-05-16
 
 

海口高新区上线“园区担保贷”  符合条件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贷款

  近日,由海口高新区管委会、海南省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的融资担保产品“园区担保贷”正式上线,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最高可获1000万元贷款。
  “园区担保贷”将立足海口高新区实际,聚焦解决园区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园区担保贷”业务面向在高新区内注册成立、依法有效存续、实质运营的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性用途,单笔适用“园区担保贷”的贷款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可展期,担保费率为0.1%/年。“园区担保贷”业务实施期限为2年(2024-2025年),预计实现1亿元以上的融资规模。
  “园区担保贷”将切实降低担保贷款门槛,不对贷款设置以下资产抵(质)押担保措施(不动产抵押,交通工具及机器设备抵押,保证金、存单等质押)。鼓励合作银行积极探索推动知识产权质押(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海域使用权质押、生物性资产质押等符合海口高新区产业特点的创新融资方式。“园区担保贷”上线后,将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并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园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海口高新区 2024-05-10
 

助推企业“知产”变“资产” 安徽省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属金融产品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携手启动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活动,正式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属金融产品“知易融”,助推企业“知产”变“资产”,实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据了解,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活动将持续到2026年,由全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分支机构联合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和“知易融”推介活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推广知识产权与房产、股权、应收账款等组合担保模式,建立涵盖评估、保险、质押和质物处置于一体的多元知识产权金融合作体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将提供专项额度支持。邮储银行各市分行遴选1名以上客户经理,担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专员,与各市知识产权部门建立点对点、一对一联系,及时响应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打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局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不断加强政银企协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2024年一季度,全省知识产权融资金额110.52亿元,同比增长159.5%,居全国第五位。其中普惠贷款惠及中小微创新型企业1057家,增长109.3%。

来源:安徽日报 2024-05-06
 

湖北:科技融资担保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5月10日,在武汉市恒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化机器繁忙运作,经过一系列复杂加工工艺流程,一卷卷高分子防水卷材在这里完成生产、打包。
    “新生产线上线以来,订单不断,我们每个月开足马力生产,相比去年实现了产能翻倍。”恒星防水总经理张卫介绍,“正是省科担公司提供的1000万元贷款担保,保障了我们充沛的原材料供应。”
       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恒星防水具备了全国领先的高分子防水材料生产能力,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由于自有资金不足,导致原材料采购资金短缺。2023年3月,湖北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了解到该企业的情况后,联合广发银行武汉分行快速响应,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科学分析研判担保项目可行性,在一周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尽职调查报告和风险审查报告,及时为其匹配“科担专精特新贷”专项产品,以1000万元的担保贷款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凭借这笔担保贷款,恒星防水顺利完成了产能突破,用半年时间实现营业收入翻倍增长,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并因突出的科技创新水平及高成长性,于2023年7月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科技担保作为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融资担保工作,于2022年4月制定出台了《湖北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湖北省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导推动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在全省落地开花,规模得到快速提升。
       恒星防水只是省科担公司服务科技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4月末,湖北省科担公司已累计为249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合计金额近17亿元,按照“门槛更低、程序更简、速度更快、费用更省、抵押更少”的原则,用“金融活水”浇灌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以金融力量陪伴多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湖北省科担公司还持续加大对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绿色能源、生物医药行业的服务力度,共支持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企业398家,金额超22亿元。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重点领域加大科技融资担保服务供给,累计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10.87亿元。积极推广“3分钟申贷,零人工干预,一键式放款”的“301”线上金融服务模式,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301”模式业务在保余额1.87亿元。

来源:经济日报 柳洁  2024-05-12
 
 

“量体裁衣”政府搭台 科技金融向“新”发力

  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车间内机器轰鸣,上百台机器设备正在自动化作业。在这里生产出的微型钻针最细的仅有0.01毫米,是制作关键电子产品的必需耗材。“我们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PCB微型钻针全球占有率第一,公司上市前,资金问题曾制约了公司的扩产进度,还好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及时为我们提供了厂房建设项目贷款支持,助推我们增产增效。”公司副总经理王俊锋说。
  记者日前调研发现,金融机构“量体裁衣”制定适合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专属产品,政府搭台打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壁垒”——金融“活水”正在为科创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量体裁衣推专属产品
  轻资产、无抵押、高投入、长周期是科创企业的特点,也是融资的难点。金融机构正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受国际环境影响,宏芯宇此前的业绩表现受到一定影响。广发银行深圳分行的5000万元两年期‘腾飞贷’,确确实实是给企业‘雪中送炭’。”专注于存储芯片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芯宇”)董事、集团副总梁启燕表示。
  “腾飞贷”创新业务,针对的正是处在中间阶段高速发展期的“停机坪”企业。“我们希望通过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更高的授信额度、更长的贷款期限,助力企业‘展翅腾飞’。”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赵倩表示,“宏芯宇发展快速、市场潜力很大,我们了解到,公司成立以来,平均每三天就产生一项专利。广发银行深圳分行仅用两周就完成了宏芯宇‘腾飞贷’的全业务流程,这也是广发银行深圳分行落地的第一笔‘腾飞贷’业务。”
  除了强化产品分层、提升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多家银行也针对科创企业小额、短期流动资金融资需求,推出多款线上科技信用贷款产品。如广发银行推出“科技E贷”等线上产品,北京银行日前升级发布“专精特新”专属线上信用贷款“领航e贷”3.0,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面向科技企业新推出了智慧知产贷。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称,线上科技信用贷款产品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线上贷款有助于解决初创期科创企业对资金需求较急、支用金额小而频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信用贷款有助于解决初创期科创企业缺少合规足值抵质押物的问题。
  政府搭台破信息壁垒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为了解决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通过搭建平台、举办活动等方式,尽力打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匹配效率,让双方“找得到”“看得懂”。
  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主导开发了“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深圳瑞丰恒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便是这个平台的受益企业之一。“去年公司通过南山科技金融在线平台,拿到了广发银行500万元的贷款。”公司创始人郑全昌表示,“之前我们有两款紫外线激光器产品。去年拿到广发银行贷款之后,我们又开发了4款新机型。”
  另外,4月26日,2024年江苏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在南京举行,着力搭建科技与金融资源之间的对接合作平台。
  “地方政府通过搭建平台、举办活动,推动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提升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匹配效率和精准性,具有积极意义。”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但打破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多方努力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被放在首位。今年以来,金融行业发力科技金融不断加大对科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能量。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1.73万家,获贷率347.9%,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娄飞鹏认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优势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机构合作,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董希淼表示,应加快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引入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丰富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措施;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出台相关标准,包括科创企业认定标准、认股权证业务标准等,为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创造更好条件。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皓然 2024-05-07
 
 

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 撬动科技金融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提升,但也面临融资效率偏低、服务覆盖面不足等短板弱项。
  服务好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撬动同样重要。受访专家学者认为,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方式,财政政策工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质效。
  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成本
  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难和科技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长期面临的挑战。“商业银行在科技贷款方面天然地束手束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近日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金融强国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金融机构是风险厌恶型机构,监管部门要求安全第一,科技金融本质上却是一种风险投资。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操作中,由于许多科创企业规模较小、运营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风险评估等方面往往较为谨慎,导致它们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他认为,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保障。
  在科技金融的薄弱环节,财政正在加大支持力度。今年,财政部将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成本信贷支持。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向记者指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信机制,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提升投资容忍度。
  “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金融机构的风险感知会降低,进而可能降低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说,一些风险较高但潜力巨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将更有可能获得资金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提醒,在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政策职能、经济效益和市场风险的平衡协调。促进科技创新是该基金的首要政策职能,但同时要注意做好经济效益和市场风险的平衡,既要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担保计划的稳健有效运行,也要预防和控制其中的各类市场风险。
  以税收红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在完善金融精准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过程中,受访专家学者认为,通过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精准满足科技型企业的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对记者表示,财税政策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降低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本,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从而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例如,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给予减免,或对科技研发投入进行税前加计扣除,都能有效激发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王桦宇建议,继续优化和完善创业投资方面的所得税政策,继续优化和加强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等增值税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职工教育培训等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高层次人才奖励等个税优惠政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和全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部分生产经营进项税额未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造成留底退税链条中断而增加企业税负的情况也被多位受访专家学者关注。孙鲲鹏表示,金融业和技术研发产业,存在没有进项税额或进项税额小而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的工资薪金高的特点,造成此类企业增值税税负压力较大。当前金融业务中的贷款利息不允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在下游进行抵扣,也造成重复征税的情况。他建议,可试点科创企业贷款服务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并予以推广,通过税收政策与信贷政策协同联动,助力科技金融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近年来,央行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推出创新创业专项金融债券,设立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金融市场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在李扬看来,这实际上是“给商业银行贷款以利息补贴”。他认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科技金融还需依靠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
  长远来看,完善直接融资市场,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弥补科技企业融资缺口仍是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方向。“资本市场理所当然是支持科技金融的主要机制。”李扬说,发展真正的VC/PE(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主要还需依赖民营资本。
  多位受访专家学者表示,财政部门通过贷款贴息、资金奖补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激励力度,可以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叶小杰还表示,可以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优惠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以及对社会资本进行间接支持,引导其投向科技创新。
  为满足国家重点保障和鼓励的战略科技、基础研发、创新业态、专精特新制造业等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王桦宇建议,可以为科创企业的初期融资、产品研发、人才引进等配置相关财税政策,并加强政府采购环节的财政政策支持。
  来源:证券时报 贺觉渊 郭博昊 2024-05-10
 
 

政策速递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金发〔2024〕11号

 
各监管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直销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理财公司,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各金融控股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把“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为着力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监管制度和配套机制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有效,政策协同性不断增强。
       科技金融。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对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和保险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持续优化,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标准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绿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持续提升。
       普惠金融。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普惠信贷体系巩固完善。普惠保险体系逐步健全。
       养老金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对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更好满足养老金融需求。
       数字金融。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服务广泛普及,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数字化监管架构流程基本建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和“五篇大文章”发展的堵点卡点,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针对性优化“五篇大文章”发展战略。鼓励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市场主导,惠企利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导向,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意识,加快构建商业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风险可控。强化科技引领,充分发挥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稳中求进,守牢风险底线。
       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合力。加强监管与货币、财税、产业、环保等政策协同联动,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市场等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形成各类金融手段相互补充、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有效满足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规范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安全保险运行机制。
       (五)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要乘势而上、先立后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促进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探索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推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绿色产业和技术等领域绿色保险业务发展。强化对客户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差别化管理措施。有效满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
       (六)聚焦痛点难点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银行保险机构要公平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鼓励开发符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对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融资支持。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改善投保理赔服务,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根据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特点,探索丰富增信方式,优化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提升特定群体金融服务质效。
       (七)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养老金融要健全体系、增进福祉,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等产品发展。扩大商业养老金试点范围。丰富税优健康保险产品供给,让相关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探索包含长期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持续推进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以适当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推动金融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体验。
       (八)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要把握机遇、重视安全,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强化业务管理、改进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外包等风险管理,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提高运营韧性。鼓励科技领先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拓展线上渠道,加强线上线下业务协同。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增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
       三、发挥银行保险机构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职能优势
       (九)有效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功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要把坚守职能定位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相结合,重点做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探索政策性金融工具服务模式,立足自身定位为科技、绿色、农业、养老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立足职能定位,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支持政策性粮棉油收储、全产业链升级和优质企业发展,促进稳产增收,助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十)充分发挥全国性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大型商业银行要做优做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发挥网络渠道、业务功能协同等优势,提升“五篇大文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有力落实国家战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机制建设,做好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相关金融服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围绕“五篇大文章”探索创新,努力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模式。
       (十一)积极引导中小银行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城商行和民营银行要发挥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作用,注重利用管理半径短、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针对性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和服务。突出人缘、亲缘优势,探索构建有效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农村中小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使命担当,深耕当地特色产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等领域融资支持。
       (十二)大力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机构要坚持保障本源,持续优化保险产品和业务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因地制宜发展科技保险,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保险保障覆盖。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供给,聚焦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技术、绿色农业等领域需求,开发多样化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积极推进健康保险发展,有效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推动巨灾保险发展,发挥好保险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持续加大对“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
       (十三)主动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引导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规范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培育发展养老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不良资产盘活处置专业优势,为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突出消费金融公司特色化服务功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助力制造业企业扩大销售、盘活设备资产,发展新能源船舶、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租赁。支持财务公司参与能源行业、汽车行业等绿色减碳项目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金融专项债。鼓励资管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养老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投资。
       四、完善银行保险机构五篇大文章组织管理体系
       (十四)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银行保险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的组织领导,将“五篇大文章”纳入机构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建立健全专项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统筹推动和组织保障。通过加大信贷资源投入、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实施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措施,加大内部资源倾斜,促进“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协调、持续、稳健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专门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十五)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银行保险机构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相结合,根据各重点领域发展动态和风险特征,完善“五篇大文章”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适当提升相关业务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有效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落实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免责的认定标准和流程,促进各方履职尽责。
       (十六)坚守风险底线。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业务,避免一哄而上、过度授信。加强对相关产品业务的合规性审查,防止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伪创新”“乱创新”。精准确定支持对象和范围,严防以“五篇大文章”之名骗取、套取金融机构资金。加强业务后续跟踪管理和风险监测,前瞻性做好风险预警及化解处置预案。
       五、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监管支持工作
       (十七)强化监管引领。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强化政策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督促指导,强化统计监测分析,及时开展评估检查,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走偏等问题予以纠正。金融监管总局将适时对各监管局和银行保险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价,推动相关工作取得实效。
       (十八)推动完善外部环境。各监管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加强抵质押相关权利配套机制和市场建设,畅通押品处置渠道。推动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领域信息,与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共享,为优化“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十九)严防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严厉打击以“五篇大文章”相关概念名义开展的违法违规和金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提高早防早治、精准处置能力。鼓励群众举报线索,努力形成群防群治良好局面。
       (二十)鼓励良好经验交流互鉴。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结合自身经济金融发展需要,针对性地开展“五篇大文章”试点示范。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组织银行保险机构沟通交流,及时总结“五篇大文章”相关良好做法和意见建议。加大对良好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推广,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