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66期(下)

产业创新动态

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坚决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部署,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功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1+N+X”政策框架的专项安排。
       设立北交所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全新探索。开市一年多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守正创新,推动北交所市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一是高质量扩容扎实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集聚。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有217家,是开市时的近3倍,体现了“更早、更小、更新”的服务特色。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四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二是改革创新举措陆续推出,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先后上线北证50指数,推出融资融券和混合做市交易。启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累计发行3.3万亿元。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已有557万户。三是特色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日益发挥。初步构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计公开发行融资超44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四是撬动作用显著发挥,对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带动效果不断增强。2022年以来,新增挂牌公司457家,目前创新层公司1877家,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总体看,北交所实现了良好开局,各项基础制度安排初步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市场发展符合开市时的预期。
       党的二十大对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作出部署。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以来,证监会围绕推进北交所持续健康发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了多层面的座谈会。大家认为,建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股票市场,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北交所的发展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必须保持定力、坚守定位、突出特色、久久为功,在此基础上,聚焦深层次、关键性问题,围绕市场流动性、吸引力、市场生态、基础制度等重要方面,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安排,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和功能发挥。对大家提出的具体意见,证监会作了认真梳理和论证分析。着眼于动员各方力量,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北交所高质量建设,切实巩固市场向好趋势,进一步夯实北交所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证监会制定了《意见》。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坚守定位、发挥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中小企业这个主题,以高质量扩容为牵引,以优化投融资结构和协同推动为依托,以关键制度机制创新为突破,全力推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过程中,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坚持服务大局,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部署,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系统思维,将健全市场功能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场建设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循序渐进提出务实管用措施;坚持综合施策,统筹规模与质量、投融资两端、一二级市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坚持远近结合,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立足当前、筹划长远。
       主要目标是,争取经过3到5年的努力,北交所市场规模、效率、质量、功能、活跃度、稳定性等均有显著提升,契合市场特色定位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市场活力和韧性增强,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北交所品牌、特色和比较优势,对新三板的撬动作用日益显现;北交所与新三板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格局初步构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效果更加明显。再用5到10年时间,将北交所打造成以成熟投资者为主体、基础制度完备、品种体系丰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透明高效、具有品牌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交易所,带动新三板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孵化地、示范地、集聚地。
       《意见》提出了以下工作举措:一是加快高质量上市公司供给。有效改善新增上市公司结构,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安排。二是稳步推进市场改革创新。持续丰富产品体系,改进和完善交易机制,调整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加强多层次市场互联互通,扩大投资者队伍。三是全面优化市场发展基础和环境。更好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完善市场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处置机制,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发挥好改革试验田作用。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链条监督制衡,做好新闻舆论引导。
       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扎实做好制度规则修订、技术准备等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措施落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来源:证监会 2023-09-01
 
 

江阴高新区:政策+基金+服务,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9月9日,记者从在江苏省江阴高新区举行的中国集成电路投资创新联盟项目交流会上了解到,该高新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出了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2022年,集成电路企业总数达到52家,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330亿元,同比增长10.8%。
  江阴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文瑜介绍,集成电路产业是江阴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也是江阴“345”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
  目前,该高新区作为江阴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阵地。其中,该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合建的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已成功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企业20家,形成产业链上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据了解,江阴专门出台了集成电路专项政策。尤其针对留住人才和降低成本两方面,该高新区提出了新的操作办法,并在载体和用地、产出奖励、设备补贴、房租补贴、产业引导基金甚至贷款贴息、融资租赁等方面,为优质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产业扶持定制服务,最大力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加持方面,该高新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母基金杠杆作用,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分别成立专项基金,不断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构建强大的区域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集成电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扩大集成电路上市企业总体规模。
  目前,该高新区“芯链计划”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在加快建设5500亩的微电子产业园,以及集成电路产业标准厂房及通用配套设施,为集成电路创业团队、小微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载体空间与服务。
  “我们要全力提供‘店小二式’贴心服务 ,将微电子产业园着力打造成为集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专业园区。力争到 2025 年,完成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即:设计营收规模超10亿元,装备及材料营收规模超40亿元,芯片制造营收规模超50亿元,封测营收规模超400亿元,应用集成营收规模超10亿元,总的营收规模超500亿元,新培育2-3家上市企业。”顾文瑜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孙嘉隆、俞静、王怡 2023-09-12
 

杭州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

       近日,“中国数谷”2023杭州峰会(夏季)在高新区(滨江)举行,现场“杭州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杭数所”)正式揭牌亮相,标志着杭州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对杭州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红利、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为什么要成立杭州数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增加值总量已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六成,占全市GDP比重近27%。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也是全国数据要素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杭州有条件也有需求去打造这样一个平台。
       杭州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周宇告诉记者,许多场外数据交易缺乏相应规范和监管,有些企业自己也存在顾虑,数据是否合规,能否展开交易,而杭数所为场内数据交易提供相应标准和规范,对交易的数据产品,应用场景等进行合规、监管,让企业更放心地把数据拿出来交易。
       “当然,企业合作是基于相互信任,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而现在通过政府背书,可以促进双方合作意愿,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时间等交易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现场首张“数据要素合规流通数字证书”发布,该证书可以破解企业“用数有顾虑”,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实现数据交易合规、安全相关监管。
       “不少企业不知道具体的合规流程和手续,需要自己去找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合规验证、确权存证等,成本又很高,同时数据领域法律不够细化,规则不够明晰。”技术方案支撑单位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介绍,推出“数字证书”,既能满足包容、审慎的监管,打消企业顾虑,又把形式性和实质性审查很好地落地,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实现技术上全流程的监管。
       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强化推介合作,联动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移动、杭州金投集团等高能级平台企业,加快汇聚国际顶尖数据人才和优质数据资源,不断提升“中国数谷”全球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中国数谷+自贸区”叠加效应,以杭州数据交易所的落地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规则+市场+生态+场景”四位一体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公共数据流通交易等创新举措,为杭州争创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杭州日报 2023-08-25
 

外资银行看好中国“绿金”市场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都在加码掘金中国市场,力求在日益增长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分一杯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力和实力正日渐增强。
       近期,英国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计划年内组建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绿色金融和债券团队的消息不胫而走,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汇丰此举无疑是对中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强有力背书。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都在加码掘金中国市场,力求在日益增长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分一杯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力和实力正日渐增强。
       外企扩大版图
       路透社消息称,在过去一年客户咨询需求激增后,汇丰控股正在探索向客户提供碳抵消产品,尤其是能源需求庞大、金融势头迅猛的亚洲地区。汇丰控股承诺加强亚洲业务和资产规模,剥离其他地区表现不佳的部门,计划年内对其在中国的资产管理部门进行重要投资,其中就包括成立专门负责绿色资产和固定收益的新团队。
       汇丰控股在中国的绿色金融新团队最初将由5名员工组成,以应对客户对债券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初,汇丰控股收购了香港专业资产管理公司Green Transition Partners,以扩充旗下另类投资部门的绿色能源基建投资能力。
       渣打集团也在扩张中国绿色金融版图。7月底,渣打集团与蚂蚁集团合作升级,宣布将在2017年首次达成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全球资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领域,渣打集团是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的委任牵头安排行及簿记行之一,与蚂蚁集团开展了可持续存款等方面的合作。
       渣打中国副行长,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鲁静表示,2022年渣打中国对公业务可持续金融收入增长65%,这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强劲需求。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及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2》指出,中国绿债发行规模引领全球,为2022年世界上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2022年,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中国绿色债券约为5752亿元。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指出,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绿债发行规模引领全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凸显。
       京沪势头强劲
       针对成立中国绿色金融团队的消息,《中国能源报》记者从汇丰中国一位不愿具名员工处了解到,汇丰控股正在将更多精力投注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目前,尚不清楚成立中国绿色金融和债券团队的具体细节,但不排除新团队驻扎北京、上海的可能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指出,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多年来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信贷规模和绿色债券发行量均居全国前列。
       根据中诚信国际汇编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233只,规模共计4670.9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63只、4121.53亿元相比,发行只数下降11.41%,发行规模增长13.33%。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引领绿色债券发行。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只数排名靠前的地区为上海市(36只)、北京市(35只)、江苏省(30只)和广东省(29只),占比均超过10%;发行规模占比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1823.1亿元)、上海市(965.45亿元)和福建省(526亿元),其中北京市发行规模占比接近40%,远超其他地区。
       事实上,汇丰控股董事长杜嘉祺对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评价积极。他6月线上参加第14届陆家嘴论坛时称,上海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绿色金融中心。7月来华时表示,北京金融业发展势头和前景令人鼓舞,汇丰未来继续加大在京投资和业务布局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北京金融业扩大开放。
       “中国绿色金融业在过去几年增长超过40%,中国拥有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以及增长迅猛且强劲的基金市场,这进一步坚定了汇丰在华发展信心。”杜嘉祺强调。
       ESG要求日趋严苛
       渣打中国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可信的转型金融市场,从而为整体经济转型调动更大规模资金铺平道路。
       金融机构在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更为清晰且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近年来,以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SG)为标准的投资正在成为新主流,根据彭博社汇编数据,ESG类别债券发行量在过去10年不断攀升,发行量从2012年约300亿美元激增至2022年的1.5万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发行量增势喜人,尤其是中国。
       晨星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总监霍顿斯·比奥伊指出,中国气候和ESG类别基金和债券市场迅速扩张,主要受惠于该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绿色转型、低碳减排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我国监管机构为提高企业可持续性治理能力,正在不断加大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要求,不排除未来由非强制性向强制性披露转变。
       香港证券交易所正计划收紧与气候相关的披露规则,要求所有发行人从2024年1月起按照国际可持续性标准委员会的要求披露关键气候指标。惠誉常青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如果境内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打算在离岸市场上筹集资金,这一修正案可能会促使他们提高可持续性治理的报告能力。”
       基于上述情况,中国企业能源转型的融资需求将日益增加,进而带动气候环保基金、可持续挂钩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快速增长。贾菁薇认为,去年全球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有所放缓,但中国发行情况却较为积极,可持续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是中国在岸市场吸引低碳转型需求发行人的新型融资工具,发行人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公用事业、材料、工业和能源部门。

来源:中国能源报 王林 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