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62期

 

资讯传递

精准赋能小微企业!中关村科技担保“三招”见实效

       迭代线上标准化产品、见贷即保、创新资产证券化……一季度,中关村发展集团所属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紧抓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机遇,推进普惠融担和科创融担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小微业务规模56亿元,同比增长36%,占融担业务比重提升至74%,其中普惠担保规模38亿、同比增长62%。服务小微企业2896家,同比增长325%。小微普惠综合费率1.27%,同比下降0.16%,批量化业务费率更是降至0.5 %~1%。
       迭代升级普惠保 一键服务小微主体
       今年年初,为持续推动普惠担保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中关村科技担保正式推出“普惠保2.0”小微普惠线上标准化产品,通过线上申请、线上传输资料、线上审批、线上签约、线上放款,“一键”批量支持小微客户。申请企业无须经过现场考察,最快1天就能完成审批放款,所需资料也由原来的18项简化至最少6项。其中,纯信用保证最高担保额度由1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资产抵押保证最高担保额度由30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更大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担保支持。截至1月底,49个项目完成审批放款,落地金额1.03亿元。二月至三月,中关村科技担保持续加力小微普惠、强化批量审批力度,以担保新速度为157家次小微企业提供3.34亿元融担服务。
       探索银担新模式 批量支持小微客户
       中关村科技担保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全面开展“见贷即保”,以双方共同认可的准入标准和风控测额模型为基础,协同开发适用不同场景的线上批量化业务系统,“让客户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显著提升。一季度,累计新增580户,担保金额11.20亿元。其中,邮储银行业务新增136户、新增规模3.97亿元;工商银行业务新增444户、新增规模7.23亿元。
       在“总对总”模式下,中关村科技担保、北京再担保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合作开展小微批量化担保业务,单户最高额度分别可达100万元、1000万元,担保费率0.5 %~1%。同时,中关村科技担保凭借强大的金融科技创新力,通过全流程线上化管理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了服务规模的快速增长。一季度,中关村科技担保共新增批量担保4.2亿元,服务科技创新、软件开发以及新材料和设备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1784家,成为可复制、可借鉴的“政银担”有益实践。
       创新资产证券化 助力小微直接融资
       中关村科技担保与中技所联合推出北京市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实现了基础资产、交易模式、担保方式、增信方式4方面创新。2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期资产为包括5家小微企业在内的15家科创客户提供了3.9亿元直接融资服务。
       中关村科技担保还拟作为基础资产保证人和差额支付承诺人,与德远保理、申万菱信共同合作开展反向供应链ABS业务,储架规模10亿元,单户规模2000~5000万元,有效降低目标客户融资成本、拉长付款周期并实现供应商资金的快速回流。
       在此基础上,中关村科技担保还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拟于近期发行反向供应链ABS,为纳通集团的54家上游供应商融资5000万元,既解决纳通集团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上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张伟 2023-05-05
 
 

浙江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之路

  5月16日,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指导,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浙江省创业投资协会、浙江省担保集团、招商银行杭州分行联合主办的“浙里启杭,科创有招”2023年度科技金融主题活动在杭州举办。
  活动中,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与浙江省担保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对外发布“浙招科创担保贷”,双方将通过线上协同、产品创新、风险分担等业务模式创新,携手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的问题。
  现场还举行了招商银行杭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布仪式。据介绍,服务体系以“专业做”+“全面做”总体思路为导向,打造专门队伍、专门产品、专门政策、专门机构、专门考评和专门流程“六个专门”的专业化科技金融运营模式,围绕科创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大链路提供综合化服务。
  在“专业做”思路导向下,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于辖内科创企业集聚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高新区、嘉兴高新区等区域组建四家科创专营团队与支行,成立专门队伍、配备专项考核、配置专属政策。活动现场对招商银行杭州未来科技科创专营团队、嘉兴科创专营团队、杭州海创园小微支行、杭州西兴科创支行四家科技金融特色服务机构进行了授牌。
  据了解,招商银行杭州分行是招行系统内唯一一家有两个城市作为科技金融试点的分行。截至目前,杭州分行结算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共计5000余户,贷款支持980余户、金额超1050亿元,团体金融服务支持2000余户,合计陪伴200余家科创企业成功上市。
据悉,本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央行等八部委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构建浙江区域范围内广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刘习、陆健 2023-05-16
 
 

广东打造“高企服务团”行动体系4.0,推出“三大行动”

       5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2023年广东省高企服务团活动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科技厅正式推出企业创新服务“三大行动”,打造“高企服务团”行动体系4.0。本次活动采用省市联动方式,由广东省科技厅与21个地市科技部门共同启动,面向企业提供系列惠企暖企创新服务。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科技厅党委书记龚国平向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和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授予“专家服务队”和“金融服务队”队旗。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百名专家万企行”相关内容;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金融赋能行动”相关内容,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发布科技企业诚信倡议书。
       “高企服务团”活动是广东省近年来重点打造服务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活动,目的是为企业送政策、聚资源、强服务。龚国平表示,广东省科技厅要将“高企服务团”活动作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科技企业创新服务工作,促进全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介绍,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持续引导科技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有力促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已成为广东省区域创新的特色优势。
       目前,广东省90%的研发机构、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90%专利的申请量都来源于企业。2022年,全省高企存量超过6.9万家,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5万家,约占全国的15%;“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1000家,全国排名第一。企业创新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有力支撑了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领跑全国。
       从资本市场看,高企已成为广东上市企业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在A股上市的企业中8成以上是高企,且呈现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我省A股上市企业78家,其中高企75家,占全国总数的18.2%,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福布斯中国新晋独角兽榜单报告中,广东省新晋独角兽企业20家,占到了全国新增总数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A股上市企业数量‘双领跑’,主要的群体是高企。”杨军说。
       2022年,广东省高企覆盖了国家《重点支持技术领域》技术节点95%,工业总产值9.3万亿元,属于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高企约占95%。高企制造业产业链分布全,有效拉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集约化行业转移,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高端环节攀升。
据悉,“高企服务团”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省市联动共组织活动超100场,服务企业超15000家,线上政策培训累计超过200万人次。
来源:广州日报 方晴 2023-05-17
 
 

湖北黄石: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一季度发放科技信贷8000万元

  今年以来,黄石市坚持把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作为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主动发力、多措并举,引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技企业。一季度,“再担科创贷”取得新突破,累计为30家科技企业发放科技信贷33笔,合计金额8247.5万元,同比增长140%。
  一是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积极主动与人行黄石中心支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全面了解支持科技企业稳定发展的金融信贷保障政策和措施。配合人行黄石中心支行更新完善科技企业信息库,支持对入库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享受各类科技金融产品。
  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周末跑工地”“科创下午茶”“双千”等服务型活动以及各类业务培训,加大科技信贷政策宣传力度,持续提升“再担科创贷”等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知晓率和覆盖率,营造良好科技金融氛围。
  三是完善机制、精准服务。常态化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再担科创贷”银企对接等活动,动态更新完善企业融资需求库。加强入库企业融资需求分析,第一时间将符合“再担科创贷”条件的科技企业推荐给相关金融机构,及时帮助科技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下一步,黄石市将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加快完善投贷联动等模式,进一步用好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推广力度,持续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力争全年新增科技信贷贷款额度突破1.5亿元。

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2023-05-17
 
 

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上海银行业抢滩科创金融

       “因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开拓市场之间存在时间差,我们前期就存在资金缺口。工商银行站在我们行业特殊性以及需求角度,给予了针对性的贷款支持。”艾缇亚(上海)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艾缇亚”)董事长顾铭称。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上海)总经理方奇表示,该行针对早期硬核科创企业推出了“科普贷”系列产品,帮助创业团队解决“吸纳投资”与“股权稀释”的两难问题。同时,通过股权投资以及打通科创企业上下游资源等方式投贷联动,打造生态圈。
这是当前银行业发力“抢滩”科创企业金融服务的一大缩影。包括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上海分行相关部门也在通过各种举措,从不同侧重点发力科创金融。
       据第一财经了解,为落实《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会同该市相关部门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上海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投贷联动,打造生态圈
       去年疫情期间,工行上海分行为原研创新药企艾缇亚提供了1000万元信贷资金。这是该行针对早期初创型科创企业推出的“科普贷”产品。
       “发放第一笔贷款是在去年4月1日,疫情封控期也能快速放款,着实让我们很意外和惊喜。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该行也有熟悉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士全程了解需求,并提供针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方案。”顾铭称。
       据方奇介绍,工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科普贷”系列产品的一大优势是对企业财务指标没有要求,但是对硬科技属性有要求,主要从行业赛道、创始团队、技术水平、资本加持等维度进行考量。
       除了“科普贷”之外,该行还推出了多项科创产品。比如,针对科创企业研发需求,推出覆盖3~5年周期的研发贷,目前已发放研发贷款近百亿元;创新“知产贷”等知识产权融资产品,2022年投放知识质押融资超14亿元;推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动授信产品,在1亿元授信额度内实现了五个工作日的快速审批。
       第一财经获悉,工行上海分行还在加快试点开展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已制定相关产品管理办法,预计上半年有实质性落地。
       除了在资金方面助力科创企业之外,该行还搭建了企业与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桥梁。方奇告诉记者,一方面,工银集团全资子公司“工银投资”在沪设立了1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专项投资于上海地区的硬核科创企业,通过股权直投和债转股目前已实现多笔项目投资;另一方面,该行可以为企业嫁接一些外部股权投资机构的资源。
       科创企业虽然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但在技术创新初期可能面临研发失败、市场失利、旧技术锁定等风险。银行如何加强风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投贷联动既可以打造生态圈,也是控制风险的一种方式。比如,银行早期通过信贷支持企业,之后到某一个阶段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来,等到后续股权升值之后,可以弥补早期扶持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再往后打通资源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使其健康成长,也是一种风控方式。”方奇分析称。
       据悉,工行上海分行将科创金融专业化始于2018年末,彼时设立了总行级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并于2019年聚焦硬核科创企业,探索科创金融专业化经营创新。目前,该行科创企业表内贷款余额已突破千亿元,在上海市场居首位。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则从架构体系、全周期产品体系再到具体落地服务等方面,推进科创金融业务发展。
       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架构上,该行是农行系统内首批科创企业金融服务试点行,并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了科创金融服务中心。
       “近两年分行一直在做产品创新,先后研发了科易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科创助力贷、科创企业投联贷等创新信贷产品,并针对各类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支持政策,配套并购融资、债转股、债券承销、上市顾问等资本市场服务,进行投贷联动,建立了多品种、全周期、综合化的营销服务体系。”上述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
       科创板上市公司格科微便是该行服务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个典型案例。
       格科微2003年在上海张江成立,20年间,“农行上海分行在不同阶段为公司提供了不同服务,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发展效率和竞争力。”格科微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郭修贇称,初创阶段,该行与公司更多是一些常规的业务合作,过程中较为考验银行对半导体设计企业尤其是其上下游产业链的理解,以精准判断一家企业的竞争力;中期,该行通过对产业的理解及上下游客户的链接,为格科微提供了更多服务;后期,格科微进行长三角一体化布局,该行也为公司提供了跨区域一体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公司在临港建设晶圆厂,银行提供了大型基建类中长期贷款。
       作为一家红筹企业,格科微有跨境和国际化方面的一些需求。“就此,我们与农行上海分行探讨利用跨境资金池的方案,提高集团境内外资金的运转效率,同时去年该行也帮助我们规避了中期的汇率风险。”郭修贇介绍,在监管与银行的配合支持下,公司在2020年3月完成了首例大规模的中国自然人向未上市红筹企业的股权行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农行上海分行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近700亿元,前3个月增速超过50%。
       “一站式”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在银行助力科创企业的诸多举措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初创期、轻资产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客户发展主要靠资金和市场推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主要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以知识产权助力企业融资也越来越受重视,这成为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总经理助理蔡凯云称,该行在科创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已经形成了“政银配合,数字赋能,绿色审批,线上操作”的“一站式”服务特色。
       据蔡凯云介绍,兴业银行创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以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商标等各类知识产权作质押,质押率不超过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40%,是“纯知识产权”质押。与以往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银行+科技担保机构+专利权反担保”间接质押模式相比,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担保流程更加优化,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那么如何筛选和评价科技型知识产权?蔡凯云介绍说,该行运用兴业银行的“技术流”评价模式,依托企业知识产权、核心团队等十几个维度,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角度,评价其成长和发展趋势,给出相应的授信规模。
       “同时,我们也将存量的客户及上市公司客户数据输入模型进行测试,进一步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与企业发展的高度关联性,为银行进行授信风控提供不同于传统产品的思路,帮助银行给客户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与更有针对性的贷款期限。”蔡凯云说。
       目前知识产权迭代快速,如何规避风险?蔡凯云称,其实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话,会提前在知识产权层面体现出来,比如在知识产权上的投资力度会减弱。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会通过大数据来发现企业出现的变化、存在的问题,实现贷前发现商机、贷后风险预警的作用。
       蔡凯云表示,未来该行还将进一步创新产品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加大该产品本身的“知识产权研发力度”,推动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使银行在支持科创型企业上发力更为精准;加大风险补偿机制的参与深度,积极引入风险补偿基金共同参与,通过风险分担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代偿容忍度;加大与职能部门的信息互通形成服务清单,建立基础库、服务库或分级培育库,快速挖掘企业融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
       目前,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知识产权质押客户群体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环保节能材料等众多行业。截至2022年12月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余额达到8.5亿元,较2021年增幅超100%。今年一季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已落地23户,同比增长15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黄思瑜2023-04-18
 
 

政策速递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

银保监办发〔202342
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直销银行,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在支持经济恢复、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经银保监会同意,现就2023年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聚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任务和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目标,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促进小微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和创新发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二)工作目标。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服务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保险保障渠道逐步拓展。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平稳,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二、加强服务对接,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小微市场主体
       (三)加大市场主体走访和服务对接力度。银行保险机构要践行人民至上、客户为本的理念,主动对接小微市场主体,深入了解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需求,找准与自身小微经营战略的结合点,精准发掘重点领域服务需求。开展“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活动,积极联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依托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等渠道,搭建供需对接匹配机制,找准当前服务梗阻和政策落实堵点,推动服务触达、政策落地。
       (四)支持困难行业恢复,助力扩内需稳就业。银行保险机构要聚焦住宿、餐饮、零售、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小微市场主体,特别是经营前景良好、因疫情影响经营尚未完全恢复的小微企业,满足其合理金融需求,促进纾困解难、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支持经济复苏。
       (五)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银行保险机构要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围绕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发展,构建专业化的服务机制,加大内部激励力度。优化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动产和知识产权、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融资及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服务方式,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加强与直接融资有机衔接,培育小微企业成为创新发源地。加大制造业小微企业中长期资金供给,支持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助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六)支持个体工商户纾困,助力改善民生。银行保险机构要认真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为个体工商户提供适合的产品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个体工商户缺信用信息、缺抵押担保的特点,改进信用评价和授信管理,综合运用经营信息、交易流水、征信信息、公共信用信息等多维度数据,积极研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努力实现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户数持续增长。鼓励发展随借随还贷款产品,更好满足个体工商户用款急、期限短、频度高的资金需求。
       三、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量
       (七)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重点围绕小微企业无贷户加大支持,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降低对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依赖。合理满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八)完善小微企业服务定价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银行保险机构要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行为,提升服务定价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强服务项目与价格公示,做好优惠措施告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向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要充分了解第三方机构向企业收费情况,将收费标准作为重要审查条件,严格审核、持续评估,发现存在违规收费、收费过高的要及时停止合作,推动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九)加大对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专门产品或完善现有产品续贷功能,原则上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和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中短期经营性贷款产品都应具备续贷功能。合理确定本行续贷条件,严禁为挪用于非生产经营用途的贷款办理续贷,不得用续贷掩盖信用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应急转贷资金向生产经营正常、信用状况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接续融资,可比照小微企业续贷业务进行风险分类。
       (十)落实落细监管评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情况,逐项查缺补漏,做实专业化服务机制,在组织架构、队伍建设、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强化资源保障。综合运用内部检查、审计等手段,加强对基层落实政策要求的督导。细化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与不良容忍度政策有效结合,明确各流程环节人员免责认定标准,增强基层执行的可操作性,努力做到应免尽免。
       四、发掘服务优势,增强小微企业服务能力
       (十一)提升大中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内生动力。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坚持将小微金融纳入长期发展战略,强化战略传导,做深做实分支机构服务机制。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优化小微业务的数字化经营模式,深挖服务潜力,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制银行要提升自主服务能力,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筑牢小微业务发展基础。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供给的区域协调性,对前期小微信贷投放薄弱的地区,要进一步压实责任,督促相关分行加大投放力度。
       (十二)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服务当地的定位,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与改革化险、强化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在服务半径内深耕小微企业客群。加强营销获客、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探索构建有效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打造小微金融“金字招牌”和“百年老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资源保障,激励基层员工积极投身小微金融事业,提升小微业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较低的地方法人银行,要继续加大信贷资源投放,稳步提升业务占比。
       (十三)积极发挥政策性资金服务小微企业优势。政策性银行与转贷行要健全小微企业转贷款业务合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转贷款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政策性银行与转贷行要在自主协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转贷款利率。转贷行要将转贷款利率优惠有效传导至实际用款人,通过转贷款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终端平均利率不得高于上一季度当地同类机构同类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支持政策性银行根据自身战略,探索开展小微企业直贷业务。
       五、完善业务模式,拓展小微企业保险保障渠道
       (十四)构建保险公司服务小微企业机制。各保险集团和保险公司要将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融入发展战略,树立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系统风险保障的理念。明确专门部门统筹小微企业保险工作,梳理服务小微企业的各类保险业务,在内部系统中明确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身份标识,夯实小微企业保险数据基础。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小微企业的覆盖面。支持再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面向小微企业的保险风险分担。支持保险公司与政府、银行等围绕服务小微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
       (十五)丰富小微企业保险产品服务供给。鼓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可持续、保费合理的原则,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经营特点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需求,丰富产品种类,设计专属保险方案。鼓励灵活缴费服务方式,探索简易化定损理赔模式。推广服务小微企业的工程建设、技术装备、物流运输、知识产权、灾害应对、营业中断、产品责任、雇主责任等财产保险产品。拓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海外投资险等。丰富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企业重要关系人的健康、意外、养老等人身保险产品。丰富面向小微企业员工的团体人身保险。
       六、加强规范管理,搭建服务平台
       (十六)规范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贷款“三查”,不得向无实际经营的空壳企业发放经营用途贷款,强化对成立时间或受让企业股权时间较短的借款主体资质审核,防止借款人利用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身份套取经营性贷款资金,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测和用途真实性管理。科学合理对小微企业授信,防范“过度授信”风险。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监测分析,做实风险分类,合理控制贷款质量。加强小微业务数据治理,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和规范性。各级监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现场检查、监管评价等多种方式,跟踪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小微企业金融监管政策。
       (十七)畅通基层诉求回应渠道。银行保险机构要将小微企业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服务质量的标准,主动听取、认真回应小微企业合理诉求,指导基层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服务第一线。各级监管部门要联动地方政府健全完善当地小微市场主体诉求回应机制,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强化市场监督,推动服务质量监督关口前移。对反映实质性问题较多、回应机制不畅、诉求解决不力的机构,针对性督导整改。
       (十八)加强协同联动。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保险机构要主动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对接,积极推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等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推动各地更加精准全面归集共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优化数据交换方式,提升信用信息的可用性。主动对接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构建“金融+”服务机制,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金融资源合力转化为小微企业发展动能。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政策传导,主动解读政策,疏通政策落实堵点。及时总结宣传良好做法和经验模式,提升公众知悉度,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营造高质量服务小微企业的良好氛围。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
2023年4月20日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通知

财税〔2023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封测、装备、材料企业(以下称集成电路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以下称加计抵减政策)。
       对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采取清单管理,具体适用条件、管理方式和企业清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
       二、集成电路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的15%计提当期加计抵减额。企业外购芯片对应的进项税额,以及按照现行规定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已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的,应在进项税额转出当期,相应调减加计抵减额。
       三、集成电路企业按照现行规定计算一般计税方法下的应纳税额(以下称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后,区分以下情形加计抵减:
       (一)抵减前的应纳税额等于零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部结转下期抵减;
       (二)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大于零,且大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额从抵减前的应纳税额中抵减;
       (三)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以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抵减应纳税额至零。未抵减完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四、集成电路企业可计提但未计提的加计抵减额,可在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一并计提。
       五、集成电路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其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
       集成电路企业兼营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且无法划分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劳务和发生跨境应税行为的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
       六、集成电路企业应单独核算加计抵减额的计提、抵减、调减、结余等变动情况。骗取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或虚增加计抵减额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七、集成电路企业同时符合多项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可以择优选择适用,但在同一期间不得叠加适用。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4月20日
 
 

产业创新动态

创新积分催生科企培育新场景

  加快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催生更多企业培育新场景,丰富培育手段,以数据驱动企业培育更精准、更智能、更高效,加速企业茁壮成长,记者从4月7日和25日召开的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在新发展形势下,地方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企业创新积分制”的巨大价值,不只是国家高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县主动加入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的阵容中。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为用好用活创新积分政策工具,丰富企业培育手段,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前两批59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国家高新区,纷纷聚焦本地科技型企业发展难题,基于创新积分评价指标及结果,探索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创新积分应用场景。
  金融服务场景百花齐放
  金融应用场景主要瞄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科技创新能力难以量化识别等情况导致的融资难问题,“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国家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提供基于创新积分体系的专业化金融产品及服务。
  成都高新区联合多家银行推出“积分贷”信贷产品,企业凭借积分不仅可以获得授信,还能实现创新积分与信贷额度的量化转化,并将积分与贷款利息挂钩;此外,提供“积分投”服务,依据企业积分得分情况,对企业进行画像,搭建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对接平台,促进投融资双方精准合作。
  南昌高新区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建立科技金融超市,与工行、农行、建行、中行、招商等15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各金融机构已在金融超市上发布40余款与创新积分制相关的金融产品,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了超过70亿元授信额度。
  广州高新区与工商银行合作创新积分贷产品,对于排名前30%的创新积分制入库企业,重点关注其核心技术、核心团队、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情况,凭借信用方式,单户最高线上融资额度达1000万元, 单户最高线下融资额度达5000万元。
  石家庄高新区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河北银行等联合打造基于企业科创属性的“积分贷”金融产品,同时,设立4000万元财政资金风险补偿池、5000万元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予以增信,有效撬动银行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
  政策支持场景别开生面
  政策支持场景主要运用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结果,统筹放大各类政策对高积分企业的支持,促进政策和财政资金向高积分企业倾斜,实现企业培育政策和创新积分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企业进行政策精准化、差异化推送。
  杭州高新区首创的科技型企业增信机制,可根据企业创新积分画像,一键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相应阶段企业培育库,助力企业快速找到相应支持政策。同时,企业创新积分将与科技项目评比等支持政策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积分与政府决策关联度。
  天津高新区出台《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梯度支持政策》,充分运用企业积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高新区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进行整合优化,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积分排名,分档给予奖励,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额外给予最高25万元奖励。
  企业挖掘场景八仙过海
  企业挖掘场景主要依托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差异化评选标准,从创新积分参评企业中挖掘出一批高价值、高成长潜力的标杆企业,实现积分企业分层分类、优中选优,并给予标杆企业精准支持。
  重庆高新区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暨企业创新积分榜单发布会”上,通过分析首批参与积分制平台试点的500多家企业的对应维度数据,量化计算得到了各“十强”企业名单,发布了年度高质量发展“十强”榜单、创新投入“十强”榜单、创新成果“十强”榜单、创新人才“十强”榜单共4个特色榜单。
  成都高新区在“金熊猫”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榜暨积分贷“百亿千企”行动发布会上,发布创新积分总榜、电子信息企业榜、生物医药企业榜、数字经济企业榜等7个不同方向的“金熊猫”科技型企业创新榜单,上榜企业同步向签约创投机构推荐。
  温州高新区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5个阶段企业按照前5%为创新领跑榜、前5%-10%为创新竞跑榜、前10%-20%为创新进取榜发布年度榜单,动态调整企业创新积分情况,形成年度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结果。
  个性化应用场景不拘一格
  各地高新区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特征、企业培育侧重点及创新积分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出一批个性化、 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积分应用场景。
  昆山高新区通过分析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内企业创新积分情况,对平台载体运营状态进行可视化、合理化评估,以积分指标体系为抓手,了解在孵企业科技创新现状,针对相对薄弱的指标,为企业积极献策,主动提供差异化服务。
  青岛高新区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采取差异化评价标准,建立分类化评分体系。与税务部门探索运用创新积分结果服务企业发展的举措。对积分较高的初创型企业,主动开展包含高企认定等在内的提前辅导;对创新突出的成长型企业,酌情减少税务实地核实次数;同时根据企业创新积分情况,开展多项业务的提速服务,开辟出口退税绿色通道,让科创企业轻装上阵。
  苏州高新区深化科技金融合作,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创新积分解决方案,先后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对接沟通,推动银行积极参与创新发展积分体系模型的设计与评审,并于2022年推出“创新积分贷”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授信近90家企业,贷款余额近20亿元。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张伟 2023-05-16
 
 

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德阳指数发布

  5月15日,德阳市第二届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暨“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发布会召开,会上《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是德阳市政府与赛迪顾问联合推出的数字经济测度工具,自2021年以来已连续迭代更新2年,按季度动态量化反映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研判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提供参考。
  看大势,中国数字经济拾级而上、方兴未艾。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2022年第四季度,总指数值达到202.3,首次突破200大关,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1.8倍。各项一级指标基本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数字经济发展韧性与活力尽显。
图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图
 
  看焦点,数字经济稳定上行、动能凸显。数字经济指数虽有所下跌,但反弹动能强劲;2022年第二季度,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数字经济指数不降反升,动能更甚。整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稳步向上的运行轨迹,经济社会“加速器”作用日益凸显。
  看驱动,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轮驱动”。2018-2022年间,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项指标增长最快。创新动力与数字产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动力;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数字经济可持续规范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从创新动力来看,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万件,占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成以上,数字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从数字产业来看,数字产业指标值四年翻番,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顶住压力、有序恢复,软件业收入首次跃上10万亿元台阶。从数字治理来看,中国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图为2018Q4-2022Q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各指标变化图
 
  看潜力,资本市场回暖可期、数实融合空间广袤。2018-2022年间,资本热力、数字融合增幅相对较小,是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给予关注的领域所在。但2022年第四季度资本热力指标值止住下跌趋势,出现小幅回升,资本市场回暖可期,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数字融合来看,近年来数字融合指标稳中有进,但与其他指标相比增幅略有滞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仍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未来“中国式数字经济”关键在融合、机会在融合、增量在融合。
  关于德阳指数: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德阳指数)是以发布地冠名的全国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大数据平台智能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以季度为监测周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指数以2017年第4季度为基期,独创“4+3+N”指标体系,选取了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融合、数字治理、主体活力、创新动力、资本热力、民众参与8项一级指标,细化成55项二级指标,及时、科学地反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动态特征。
  来源:新华网 2023-05-15
 
 

一季度四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万亿元 银行在绿色金融“超级赛道” 展开竞速

  “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色正在“渲染”着整个银行业。综观上市银行2022年全年和202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绿色信贷投放保持了高速增长,商业银行绿色转型加速。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万亿元。
  去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此后,多家银行陆续发布绿色金融专项规划或金融服务“双碳”目标行动方案,并予以落实将近一年。近期,银行对绿色金融的高度重视同样体现在银行年报和一季报的披露中。多家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对绿色金融热点话题予以回应。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予以支持,绿色金融未来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将成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
  绿色信贷投放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其中,42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约占我国绿色信贷总余额的72.63%。
  值得关注的是,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在绿色信贷投放中是当之无愧的“头雁”。截至2022年底,国有六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达12.55万亿元;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居前,其中,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增速均超65%。
  “工商银行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供给,统筹推进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98万亿元,规模保持国内同业第一,并领先全球同业。”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紧随工商银行之后,分别为2.75万亿元和2.7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0.1%和36.4%。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99万亿元。
  从绿色信贷投向上看,国有六大行投放的方向均包含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另外,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也是绿色信贷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均有涉及。工行明确表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是该行绿色信贷余额排名前三的产业之一。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速落地
  可以看到,绿色信贷业务已经成为上市银行信贷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业务增长点之一,与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等一同成为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板块。
  “公司有部分款项未能如期回收,同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业务规模扩张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厦门本原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原工贸”)负责人陈经理表示。
  近年来,因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土壤板结、营养成分降低、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具有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等特点,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卓有成效。本原工贸正是这样一家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邮储银行厦门思明区育秀支行客户经理廖耿德在走访客户过程中,了解到本原工贸的相关情况后,根据其经营及资产状况,推荐了“小额极速贷”产品,并当场通过手机银行为本原工贸办理贷款申请,并最终授信500万元。“绿色信贷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和促进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廖耿德表示。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值得注意的是,除最初的21家全国性中资银行适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外,7家外资银行和数十家地方法人银行也陆续被纳入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
  近日,不少地方法人银行的首单碳减排贷款业务接连落地。例如,河北银行落地河北省首笔地方法人银行碳减排贷款,贷款金额2000万元,利率为5年期以上LPR减85个基点。与此同时,天津银行和湖北银行也分别成功落地天津市地方法人银行首笔碳减排贷款和湖北省地方法人银行首笔碳减排贷款。
  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一个十年银行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提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把绿色金融作为工商银行的品牌和比较优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廖林表示。农行副行长张旭光则表示:“农行将加大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制定绿色信贷经营计划,确保绿色信贷业务增速持续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占比持续提升。”建行副行长崔勇表示:“去年,建行绿色金融增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今年按照这个增速继续保持业务的快速提升。”交通银行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期末绿色贷款不低于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些股份制银行也表示将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该行将按照“绿色贷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不低于一般贷款增速,且高于可比同业平均增速”的要求,争取全年绿色贷款增量不低于500亿元。
来源: 金融时报 赵萌 2023-5-16
 
 

合肥引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丛林”

       日前,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一的空天信息产业与商业航天发展研讨会上,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正式签约。其中,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成为该基金的参与设立方。
       今年以来,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频繁出资,成为国内私募基金行业最为活跃的政府出资平台之一。
        “目前,合肥市基金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由合肥市国资委主管的国有企业投资基金,一个是由合肥市财政主管的政府引导母基金。”合肥市财政局金融处处长夏亮告诉记者,该市去年3月正式成立了一只由市财政出资200亿元的政府引导母基金,致力于打造符合合肥市产业及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基金丛林”。
       母基金管委会是母基金最高投资决策机构,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办公室作为管委会的执行机构,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公司是母基金对外投资的法人实体和管理主体,市产投资本和兴泰资本两家基金管理公司成为母基金委托管理机构。通过系列设置,合肥市迅速建立起政府引导母基金管理架构。
       此外,合肥市财政局还出台了基金管理系列政策,分类建立投资体系。母基金管理办法,总体明确了母基金管理机构、投资运营、收益分配、绩效管理等方面要求。针对母基金参股各类基金的投向、投资阶段、投资领域等方面特点,合肥市财政局还分别制定了产业、科创、天使3个基金管理办法,从支持重点、基金规模、出资比例、存续期限等方面给予不同侧重。
       该市还出台了高强度股权投资激励引导政策,引进股权投资领域高层次人才,对私募基金等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投资奖励和超额收益让利,对投资损失给予补偿。同时,免费提供基金落户办公场所,或给予房租补贴,加快构建专业化国际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基金管理机构提供募、投、管、退全链条服务。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与100余家国内风投创投机构进行了密集式洽谈,开展投资洽谈超过400次。红杉资本、华润资本、毅达资本等国内头部基金悉数在列。根据资本足迹地图反映,2022年合肥市资本到访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截至目前,母基金批准参股各类基金已达49只,总规模1602亿元,平均资金规模放大6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母基金的合作基金机构已累计为合肥市对接招引项目125个、计划总投资983.6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285.5亿元。
       在社会资本的推引下,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落地,有力推动了合肥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基金集群的撬动,不仅扩大了资金池,还突破了投资认知不足、项目储备等局限,为捕捉到最前沿、最尖端的新兴产业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来源:安徽日报 丰静 20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