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61期

 

资讯传递

中银-火炬“创新积分贷”正式发布

       3月25日,中银-火炬“创新积分贷”在京发布。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副行长张小东出席发布仪式。
       吴朝晖在致辞中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科技部深入研究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与政策,持续深化与金融部门及机构合作,切实引导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中银-火炬“创新积分贷”是科技部与中国银行战略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建立了一套适应科技企业特点的全新信贷模型,在引领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作出示范和表率。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联合中国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落实、打造标杆产品,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工作落实落地见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作出新贡献。
       刘金表示,在党中央战略部署下,科技部推出一系列重要政策和重大行动,开创性建立“企业创新积分制”,为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思路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科技部与中国银行合作打造“创新积分贷”,面向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改变商业银行传统风控理念,帮助企业解决“轻资产、难抵押”问题,科技金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中国银行将一如既往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科技部与中国银行签署的《助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3月,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共同启动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积极探索政银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促进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缓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难抵押”的融资难题,双方联合开发了中银-火炬“创新积分贷”。该产品以“企业创新积分制”指标体系为基础,融合商业银行信用分析方法与投资银行价值分析视角,将人工智能与专家经验相结合,构建智能化模型,通过对企业信用水平及成长潜力进行评估,精准匹配相应信贷服务,有效提升了银行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能力。
       2020年以来,火炬中心探索建立了数据驱动的新型政策工具“企业创新积分制”,通过量化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目前,“企业创新积分制”已在全国133家高新区实施,积分企业超过7万家,实现精准授信超过1468亿元。
科技部资管司、火炬中心及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发布活动。

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2023-04-03
 
 

去年“微业贷”业务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6.2万户,微众银行——

以数字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微众银行推出企业金融品牌“微众企业+”,为小微企业构建服务生态,不仅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也为企业提供非金融数字化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科领创是深圳一家提供智能音视频软硬件整合方案的技术型服务企业。最近公司创始合伙人黄敏特别忙:“今年我们加大了研发投入,同时大力开拓新市场。2月份,我们跑了8个城市,和50多家客户交流洽谈,意向订单额达数千万元。”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贷款随借随用,每次到销售旺季,我们就贷款备货,不需要资金的时候及时还上,能节约不少财务费用。”黄敏说,“后来我们发现还能用存款积分兑换降息券,方便又实惠。不仅如此,微众银行还帮助我们对接投资机构,增强企业后续发展动力。”
  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银行的帮助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并延伸出服务科创型中小微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无接触的数字信贷服务。目前,累计340多万家小微企业申请过“微业贷”,授信金额超1.1万亿元。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需求增长较快,新申请贷款的客户也在增加,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用款需求更旺盛,说明企业信心明显增强。”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介绍。
  高效便捷的贷款背后有金融科技助力。公立介绍,微众银行依托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3个数字化模式,走出了一条“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道路,缓解了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时面临的服务成本高、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难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门槛,也为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创造了条件。
  具体来说,微众银行通过数字化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结合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双维度模型,自动审批企业贷款,进行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快速计算出每家企业的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而且这个风控过程贯穿企业经营全周期,可以精细地运用到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数字技术也能帮助银行在互联网上广泛、精准地找到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营销。在整个贷款过程中,微众银行还利用数字技术,按照行业、区域、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精细划分客群,针对不同客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
  “数字化水平和能力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让我们整体的组织架构、运营方式不同于传统银行,也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公立说。
  首贷户是衡量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截至目前,“微业贷”超过50%的授信企业客户都是在银行没有过企业贷款记录的“征信白户”,2020年、2021年两年新增企业贷款首贷户达到10万户,2022年全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6.2万户,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扩面增量、降本增效。
  贷款资金成本是小微企业融资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公立介绍,微众银行通过多种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多方分担贷款风险,助力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担保费则由银行承担,减少企业额外的负担。截至2022年末,政银担累计发放担保贷款超过140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 欧阳洁 2023-04-19
 
 

“靠普贷”授信43亿元、打造科技金融秀带,普陀金融增强上海“双中心”升级版功能

       4月17日,“金聚普熙,创享未来”苏河科技金融秀带起航仪式举行。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近年来,普陀主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响了“普吸金”品牌,构建了具有普陀特色的金融发展体系。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把宏伟蓝图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普陀提出打造“半马苏河·七彩秀带”,其中“科技金融秀带”是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普陀区出台《普陀区助企纾困“靠普贷”融资支持实施办法》(以下简称“靠普贷”),联合辖内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100亿元的专项融资额度。截止目前,纳入“靠普贷”需求名单企业总计563家,经银企对接,已获得授信42.73亿元。
       农业银行普陀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相应政策推行“靠普贷”时,农业银行普陀支行向农行上海分行争取了一些政策和价格优惠政策,如利率方面,企业贷款年利率只有3.1%。“主要为了解决受疫情影响遇到现金流问题的企业,这些企业在阶段性上,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十分迫切的。”
       活动现场,作为“苏河漫话”的首场活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携手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联合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协同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报告。
       报告对比了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等全球金融中心的“双中心”联动发展特点,探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院长贾彦在发布报告时指出,上海要走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协同发展模式,主要目标是大力培养金融产权和资本要素市场,来对科创产业进行培育。同时在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科创产业和科创企业,为国际金融公司提供活力,最后形成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
       他表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新生态,增强上海“双中心”的“升级版”功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打造 “金融机构+交易平合+科技创新”的发展新模式,推进金融和科创“双向赋能”。要发挥标准化和非标交易平合各自的功能优势,实现科创服务市场和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机整合。

来源:界面新闻 冯赛琪 2023-04-18
 
 

前两月小微科创企业获90亿融资担保

       今年1到2月,中关村科技担保已为两千余家次小微和科创客户提供近90亿元融资担保规模,受益企业1797家,助力一季度首都科创“开门红”。
       近日,小微高新主体、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大伟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嘉华种猪华系高抗种猪”,代表着我国生猪种业在增效和抗病上持续发力再创佳绩,种猪自给率进一步提升,群众菜篮子安全更加有保障。
       大伟嘉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融资难题。中关村科技担保自2005年开始为他们累计提供了超10亿元融资担保,帮助企业解决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融资需求,尤其是2023年春节前夕开辟“绿色通道”顺利帮助其完成了总计数千万元的多笔银行贷款担保,保障新年资金供给和农业生产供应平稳。
       春节前夕,小微专精特新企业北京天创征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应收账款未能按预期回款,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面临的阶段性难关面前,天创征腾通过中关村科技担保的“普惠保”线上服务,很快获批了200万元低费率、纯信用贷款担保,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目前,企业已全面复工复产。
       数据显示,仅今年2月,中关村科技担保可线上申请、线上传输资料、线上审批、线上签约、线上放款的“普惠保2.0”就为195家次小微企业提供了4.04亿元融资担保服务。
来源:北京日报 孙奇茹 2023-03-22
 
 

台州高端人才企业不再等“贷”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迪擎光电(台州)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翟金会说,“2022年底,我们接到了一笔大订单,需要大量采购原材料,但当时资金周转很困难,真是焦头烂额。”
       翟金会口中的“及时雨”,是台州市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人才发展公司”)首批联合杭州银行台州科技支行推出的“台州人才发展贷”金融产品。
       如今,得益于台州越来越优的人才科技金融体系,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在当地拔节生长。
       创新推出“台州人才发展贷”,帮助人才将“身份”兑换成“身价”
       “迪擎光电专业从事数字无屏投影显示技术与系统研发,是一家‘500精英计划’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市人才发展公司金融服务板块负责人王晓峰介绍,“这类人才科创企业在初创期时研发周期较长,前期研发费用较高,资金困难问题客观上普遍存在。”
       包括翟金会在内的一些人才企业为何融资难?
       “我们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对于以轻资产、高科技为特征的人才科创企业来说,大多有着可预期的高增长性,但缺少抵押物或担保人,现金流不足,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王晓峰说,因此传统的银行信贷产品或授信前置条件并不适合他们,需要有量身定制的专项人才信贷产品。
       如何解决这类初创企业“有才缺财”“有才缺资源”等共性问题?“台州人才发展贷”便是专门为台州市各类人才及人才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专项人才信贷产品——免抵押、免担保、不用跑、不用等,在“浙里办”“台州人才码”界面即可线上申请,根据人才码类别直接授信。
       截至3月底,“台州人才发展贷”已为人才创业企业累计授信5100万元,发放贷款17笔,累计贷款金额2195万元。
       人才金融资本供给不断丰富,企业业务规模不断增长。“200万元贷款资金很快就到账了!公司销售收入当年突破500万元。”展望未来,翟金会高兴不已,“新的一年在手订单已超千万元,年初还完成首轮股权融资。”
       共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起人才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桥梁
       事实上,“台州人才发展贷”只是市人才发展公司人才科技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市人才发展公司主动对标台州市科技创新“两个天地”行动,深入实施科创投转型发展战略,用资本赋能高端要素集聚,用先进技术嫁接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金融、服务”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助推台州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是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整合市场优势资源,市人才发展公司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杭州分中心、银江孵化器、广州人才集团等科创单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构建“园区平台+项目招引+基金投资+政府奖励”的科创项目引进新机制,聚焦科创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提供一站式“清单化”项目落地孵化服务。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作用,将人才学历、职称、专利以及人才称号等能体现“智力”的考量维度融入信贷决策体系,为人才及人才创业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

来源:台州日报 柯璐 2023-03-30
 
 
 

政策速递

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7
  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现就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二、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等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三、本公告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28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3月26日
 
 

关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6
  为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现将有关税收政策公告如下:
  一、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本公告所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从业人数,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所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应按企业全年的季度平均值确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季度平均值=(季初值+季末值)÷2
  全年季度平均值=全年各季度平均值之和÷4
  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以其实际经营期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确定上述相关指标。
  四、本公告执行期限为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3月26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的通知

工信厅企业函〔20236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作用,帮助中小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恢复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开展2023年“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行动主题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精准服务,助企惠企”为主题,面向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汇聚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深入企业、园区、集群开展服务活动,助力中小企业提振信心,加快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行动内容
       以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实际,聚焦中小企业疫后恢复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制约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重点开展以下服务:
       (一)政策入企服务。以《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20周年为契机,通过“政策大讲堂”“政企面对面”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解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助企惠企政策。通过政策服务互联网平台和APP,汇集各类法律政策信息,加强智能匹配与精准推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帮助企业应知尽知、用好用足政策。
       (二)创业培育服务。举办“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服务,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面向创业者和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商业策划、登记注册、商务代理、宣传推广等服务,提高创业便利性和成功率。
       (三)技术创新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行动、质量品牌标准赋值中小企业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举办“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活动,推动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服务。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开展平台企业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全国行,推广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举办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组织实施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引导节能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为中小企业提供节能诊断与咨询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加快绿色化转型步伐。
       (五)育才引才服务。持续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拓展“企业微课”线上课程,加强中小企业多层次人才培训。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活动,动员中小企业参与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施展才华。
       (六)管理提升服务。开展中小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机构和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精益生产、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管理咨询服务,推动提升管理水平。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总结推广和对标等活动,促进先进管理实践经验交流。
       (七)投融资服务。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企业融资行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对接。围绕“产业政策进银行、金融政策进企业”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加强中小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发挥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融资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投融资路演对接活动。
       (八)市场开拓服务。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信息和咨询服务,扩大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机会。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跨境撮合等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市场、渠道、技术和数据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按需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九)权益保护服务。组织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开展法律宣讲、法治体检、法律援助等活动,鼓励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管理、知识产权等法律咨询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鼓励开展中小企业合规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合规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推动中小企业加强用工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在汇聚和用好各类服务资源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突出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骨干支撑作用,集聚带动社会组织和广大市场化服务机构,强化服务资源协同联动,发挥各类服务资源优势及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服务资源的系统效应。
       (二)在拓面提质上下功夫。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下沉到园区、集群和企业,面对面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服务”泛在、高效、便捷优势,建设完善线上企业服务平台,推广在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优质服务精准直达企业。
       (三)在干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挥“四千”精神,用心用情主动靠前服务,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收手、不取得成效不罢休,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同配合,组织动员各相关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活动,帮助中小企业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加快疫后恢复和健康发展。
       (二)及时跟踪总结。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及时总结服务成效和典型案例,组织本地区服务机构每月10日前通过中小企业服务跟踪平台(https://baosong.miit.gov.cn/fuwu)报送上月服务情况(见附件)。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服务活动,营造服务助企良好氛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官方网站中小企业局子站设置“服务中小企业在行动”专栏,集中展示各地服务行动开展情况、工作成效等,并视情况协调媒体组织宣传报道活动。
       附件:服务情况统计表(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3年3月29日
 
 

产业创新动态

 
 
 

毕马威发布《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中国经济复苏将带动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回暖

 
       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募集、投资和退出三个角度对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
       2022年受疫情影响,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海外通胀持续走高、美联储多次加息、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受此影响,股权投资市场在募资、投资及退出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降温。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开,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复苏,政策端突出稳增长重要性,有助于提升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改善市场预期,带动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回暖。
       募资:新成立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和外币基金规模均实现逆势上升
       2022年新成立基金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 结构性分化加剧。全年新成立基金规模为7,071亿美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12%;新成立基金数量为8,730支,同比下降10%。其中,2022年下半年新成立基金规模为3,303 亿美元,较21年同期下降29%;新成立基金数量4,274支,较21年同期下降18%(图1)。
       从基金市场结构来看,1亿美金以下和1-10亿美金区间的新成立基金为市场主体,数量占比达98.3%,但金额占比仅45%;10亿美金以上规模基金数量占比仅1.8%,但金额占比高达55%。资金进一步向中部和头部基金集中(图2)。
       从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新成立的基金以成长型、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和风投基金四类为主,从规模来看分别占比56.1%、19.1%、11.1%和10.6%(图3)。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表现亮眼,在整体募资市场较低迷的环境中,实现规模逆势攀升,新成立基金规模达1,353亿美元,为2021年的两倍多,已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929亿美元。其中超20亿美元的基金共13只,目标筹集金额达789.2亿美元,占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的58%,主要投资方向聚焦于前沿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图4)。


       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广东、福建、浙江和安徽五省募资额均超400亿美元。上述五省中,2022年募资超10亿的基金共51只,其中包含产业类母基金20只, 目标筹集规模335亿美元; 政府引导基金9只, 目标筹集规模308亿美元, 是推高五省募资规模的主要原因。
       投资:资金持续流向优势行业,半导体芯片仍为最受资本青睐的投资赛道
       2022年国内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PE/VC股权投资活动放缓。从投资规模来看,2022年中国PE/VC市场总投资规模为1,155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32%,其中上半年投资额同比下降12%,下半年投资额同比下降45%;从投资数量看,2022年PE/VC市场总投资数量为9,202笔,较2021年同比小幅上升7%,上半年投资数量为5,458笔,同比上升19%,下半年投资数量为3,744,同比下降6%(图5)。
       从投资轮次分布来看,投早、投小的趋势加强,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等早期投资数量显著增加。A轮投资次数全年累计高达4,003笔,同比上升53%;种子和天使轮1,838笔,全年同比上升77%(图6)。从不同轮次的投资金额来看,投资额较小的种子和天使轮同比上升,其中,种子和天使轮投资金额55亿美元,全年同比上升35%,投资金额创2019年以来最高(图7)。


        从行业来看,2022年投资金额前十行业占PE/VC投资市场的比重为92%,比2021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资金持续流向科技创新型行业(图8)。2022年投资规模位居前五的是IT及信息化、医疗健康、制造业、金融、汽车行业,分别占比23%、17%、11%、10%和8%(图9)。IT及信息化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均位居榜首,占总体投资规模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半导体芯片投资额168亿美元,占比64%,是IT及信息化投资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信息化服务和软件投资额78亿美元,占比29%。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在吸引投资规模和数量上均领先全国,分别为216亿美元和1,739笔,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图10)。前五个省和直辖市投资总额的全国占比达72%,地域集中度较高。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上广深在投资额上领先其他城市,创投市场活跃度较高。位列前十的城市中有6座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占比最高;其次是深圳和广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投资市场上持续受到资本的青睐。2022年共有6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股权投资,较2021年(284家)增加363家,增速高达128%。其中548家未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了从种子轮、天使轮到Pre-IPO的不同轮次的投资(表1),99家已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获得了不同额度的股权投资。
       退出:PE/VC退出数量创近年来新高,以并购方式退出同比增长近一倍
       2022年,证监会正式发布实施《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科创板交易制度,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份协议转让细则》的出台为市场参与者的并购重组等特定股份转让需求提供了落地方案。在诸多利好下,2022年全年PE/VC退出事件创过去六年最高,共发生5,063例,比2021年上升26%,比2018年的低点增加了一倍(图11)。
       随着股权转让市场的完善,通过股权转让退出的交易案例大幅增加。2022年机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交易数量增至2,272例,增幅达97%。通过IPO实现退出的事件略有下降,从2021年的2,756例微跌至2022年的2,670例,小幅下降3%(图12)。
       2022年共有424家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同比下降19%。其中获PE/VC投资的企业在A股上市占上市总体的83%,较2021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A股仍是获投企业上市的首选地。赴境外上市的企业持续减少,2022年获投企业选择港交所上市的73家,同比下降24%;仅有14家获投企业选择美股上市,较2021年减少63 %(图13)。2022年共有424家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同比下降19%。其中获PE/VC投资的企业在A股上市占上市总体的83%,较2021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A股仍是获投企业上市的首选地。
       体育、互联网、农林牧渔等三个赛道的回报率均超10倍,IT及信息化和汽车行业退出回报率分别为6.8和4.4倍。
       2023年趋势展望
       预期中国经济加速复苏将带动今年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回暖。从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都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显著高于去年3%的增长。政策对市场的支持和经济回暖有助于提升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带动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回暖。
       政府引导基金向更加市场化方向发展。进入2023年,引导基金的热度仍在延续并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返投比例降低及返投限制减少、更好地为投资机构(GP)和被投企业服务、以及管理经验输出等几大发展趋势。
       ChatGPT概念带动人工智能投资,先进制造持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今年爆火的ChatGPT使得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科技企业也推出或加快研发类似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品。在政策暖风频吹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双重支持下,预计人工智能等科技行业将成为今年的热门投资赛道。此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高端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持续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
       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股权投资IPO退出。全面注册制的推出和境外新规的落地拓宽了企业上市渠道,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来源:毕马威中国微信公众号 2023-03-17
 
 

探索符合国情的知产证券化模式——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然成为知识产权大国。
  知识产权不仅关乎法律,更关乎产业发展。人们寄希望于知识产权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真金白银”, 但横亘眼前的“达尔文之海”如何成功跨越是个难题。知识产权如何流转发挥创新作用?作为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估值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特聘教授马一德。在马一德看来,知识产权不仅要保护,更要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被各国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盘活知识产权存量的方式之一。马一德建议,相关部门应以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并在时机成熟后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交易平台。尤其需要关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发展。
  为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支撑
  21财经:之前您有提到过,知识产权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产业问题。如何理解产业二字?
  马一德:谈知识产权是产业问题,是为了突出知识产权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科技创新的目标在于驱动发展,但从技术供给到商业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达尔文之海”,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科技的商业化、产业化,本质上是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产业化,是将知识产权与资本链接、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单一维度,而是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方位提供支撑,使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服务于产业创新、支撑经济发展。
  21财经:相关顶层设计提到,我们要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您也曾提及知识产权要做到质、效同步提升。具体来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马一德: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新旧动能的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知识产权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些不计后果“跑马圈地”的做法已失去了时代价值,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实现此目标,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专利审查、商标审查和版权登记等制度,避免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不当获利的工具。例如,严格把好专利授权关,对那些“边角料”的创新,甚至是“伪造的”创新,不仅不应给予授权,必要时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商标恶意注册,除了加强打击力度外,更要注意在商标保护机制中把商标价值的评估与商标的实际使用状况紧密结合。对于从未使用过的商标,即便是合法注册所得,也不应给予高额赔偿,而应当慎赔甚至不赔。通过赔偿制度的合理运用,从根源上打消恶意注册人不劳而获的念头。
  21财经:知识产权是一项财产性权利,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知识产权的利益应该如何做到平衡?
  马一德:利益平衡关键要依靠知识产权法治,要在不同层面把好关。首先,在立法层面,应当保持立法的透明度、民主性,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保障创新者权益是主要目标,同时,也要避免这种权利被滥用的风险,包括完善知识产权诉讼权利行使机制、程序规则,在法律适用中,要妥善适用知识产权制度内部的权利限制和例外规则,以及外部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机制。
  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
  21财经:根据WIPO 2022年底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2021年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接近全球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专利存量,在您看来,如何盘活专利存量?
  马一德: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从一无所有跃升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但如何激活这一超大规模的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使之切实转化为人民财富和先进生产力,已经成为新的挑战。需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商业运营,其中,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被各国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方式。
  建议相关部门以盘活我国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模式是知识产权所有者将其未来一段时间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权转让给发行机构,发行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之后向投资者发行,作为许可使用费支付给知识产权人,关于具体模式不同行业有所差别,也不好一刀切确定统一的模式,这方面主要靠产业界和金融界专家形成合力,其中,关键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的引导作用,推动各方面资源集聚和有效匹配,提供服务支撑,争取在时机成熟后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交易平台。
  21财经: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解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据您了解,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如何?以及其中的估值、交易问题如何解决?
  马一德: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沪深交易所共发行91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210.04亿元,占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的0.3%,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其中,阻碍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发展不足。目前,我国虽然初步建立起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但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机构和评估人才均存在一定缺失和不足。因此,《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
  发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我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集中发力,政府层面要建立各部门联合推进、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要以各相关行业协会为主体有序推进各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完善知识产权价值统计数据和发布机制,此外,还需要大力培养知识产权特色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
  加强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专门立法
  21财经: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提及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在您看来,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法治保障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马一德:进入新时代以来,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面向知识产权强国、高质量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有诸多尚待完善之处:在立法方面,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领域在过去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立法存在空白滞后或体系混乱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领域的专门立法;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尽快明确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在法律实施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专门化、一体化格局,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发展,全方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质效;在产业恶性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要加大力度防范和治理知识产权垄断问题,以平衡保护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21财经: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迅速,如最近大火的生成式AI,其对知识产权的主客体、保护对象等产生了新的挑战。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应如何应对?
  马一德: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超前的遐想,但我认为,整体而言,我们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法律所调整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本身,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备这样一个法律主体地位,其仅仅是作为人发明或者创作的辅助工具,例如,美国以及欧洲的知识产权实践中都拒绝将机器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所以人工智能并未对知识产权制度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的确,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人的发明或者创作过程的变化,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些判断标准需要据此作出调整,例如,专利法上关于创造性的判断,过去基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要将人工智能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作为专利审查和实施的基础,在专利文件公开中可能也需要公开人工智能算法、数据等必要内容。此外,伴随着技术进步,著作权侵权更加隐蔽且成本低廉,通过平台算法等机制发现并打击侵权行为也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这或将给执法保护带来新的机遇,这些都是未来知识产权研究的重点。
  21财经: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对接?
  马一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对接,要求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之中,在全球知识产权经贸规则、治理体制加速转型期,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应统筹规划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实现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有机结合。
  中国应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积极维护以WTO和TRIPs为基础的现行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多边框架体系,积极主导推动和参与区域性知识产权合作体系,积极把握新一轮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之中的话语权,使全球规则朝着开放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发展。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我们也要加深与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合作,在审查授权、跨境执法、争端解决等方面要全面扩大对外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国际仲裁等体制机制,使我国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雪 2023-04-18
 
 

产业资本、政府引导基金频频联手布局新兴赛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以来,北京、广东、重庆、安徽等地方政府出资平台频频出手,与产业资本结成搭档,共同布局新兴赛道。
  联手成新趋势
  3月21日,同兴环保公告,公司参与投资设立的安徽国控十月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在近日完成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手续。
  资料显示,该投资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除了同兴环保外,还有安徽省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等。
  记者梳理发现,类似上述投资基金的LP出资结构,在近期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产业基金中并非个例。近年来,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出资平台作为LP强强联合,已经成为设立产业基金的一个明显趋势。
  今年以来,产业资本与不同省份的政府引导基金一起“抱团”的新案例,逐渐增多。
  3月10日,上汽集团公布,旗下多家子公司拟参与设立河南尚颀汇融尚成一号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基金背后就出现了多地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平台的身影,包括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江西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有限合伙)、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等。
  3月初,金山软件联合北京国资等成立了100亿元基金,该基金的LP包括北京市引导基金、有天津国资背景的天津海创等。
  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出资平台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与产业资本联手布局新兴赛道。
  例如,同兴环保此次参与设立的投资基金,就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发展、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汽集团子公司参设的产业基金则聚焦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产业链延伸相关领域,重点挖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细分赛道项目。
  双向奔赴的选择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资本与地方政府出资平台的合作,是一种双向奔赴。
  “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投资者对市场化母基金的热情降低。同时,市场化母基金近年来投资收益偏弱,很难吸引资金进入。”联想创投集团董事总经理梁颖表示。
  与市场化母基金募资相对困难不同,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机构陆续成立多只政府引导基金,募资较多。今年以来,总额达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总额200亿元的重庆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相继成立。
  据了解,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府自身资金,包括地方政府财政、地方投融资平台等;二是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
  在梁颖看来,政府引导基金具有的资金来源稳定、规模较大等多重优势,这是吸引产业资本与之合作的关键因素。
  产业资本也有自身优势,它们更聚焦于内部产业链上下游,能够深度了解前沿技术趋势,并布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熟谙产业发展趋势,产业资本的专业布局能力,能协助地方政府招引并落地先进产业,对当地产业规划产生正向作用。”梁颖说。
  时代伯乐合伙人王晓玲表示,产业培育周期普遍较长,政府引导基金具有长线投资的特点,也适合产业资本的投资需求。
  增强市场化机制
  在分析人士看来,“抱团”合作的大趋势下,国有资金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政府出资要求、备案监管等方面,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增强。
  王晓玲告诉记者,在具体投资运作中,部分政府引导基金会管理团队会介入日常运作,投资理念也和市场化运作的基金团队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决策效率。
  相关人士认为,坚持市场化方向是投资综合效益的根本保障。王晓玲表示,在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需要进一步融入市场化的大潮,通过设定长期目标来指导产业基金的日常管理,采用专业化思维运作基金,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何漪 黎灵希 2023-03-24
 
 

供应链金融惠及末端企业

       “相较过去到期才能收款的模式,现在我们出完货后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直接可以申请融资提现,都是当天到账,真的太好用了!”豪顺精密科技公司是深圳上市公司康冠科技长期合作的上游供应商。其负责人反映,随着业务逐渐复苏,公司在康冠科技和联易融搭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康冠e融”上发起8笔融资申请,资金当天到账,及时缓解了现金流状况。
       高效便捷 为实体经济赋能
       “康冠e融”只是深圳金融科技在产业供应链上应用的一个小缩影。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深圳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对其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供应链融资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有效提高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截至2022年末,深圳制造业、科技型企业、外贸企业贷款增速均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3.8%,供应链金融在其中功不可没。
       此外,供应链金融也是践行普惠金融以及构建“金融+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深圳国有大行也深度参与。例如工行深圳市分行已经将金融服务嵌入各企业产业链真实交易场景中,包括先进制造业、冷链物流、优质车辆交易平台、跨境电商、差旅文旅等。同时依托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将供应链上下游的应收应付账款转化为数字信用凭据,赋予其沿产业链逐级拆分、流转和融资的功能,使产业链末端中小企业也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得低成本融资。
       靶向发力 聚焦重点行业
       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等部门联合印发《深圳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整合各类金融机构,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投融协同”的综合金融服务。针对该供应链的特点,工行深圳市分行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供应链融资服务,实现了链上小微企业融资申请、签约、贸易背景自动核验、自动审批和融资发放全流程纯线上、智能化、无纸化操作,最快1小时放款。
       《意见》还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开展线上贷款产品创新,采用数字化新型风控手段,提升客户流程体验,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
       建行深圳市分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初将上线汽车金融智能服务平台。该负责人表示:“建行深圳市分行即将创新推出‘线上购车分期服务平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汽车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据悉,该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核心科技为汽车消费者提供全线上化服务,塑造汽车金融消费的全新体验,实现购车分期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旨在为深圳市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汽车金融服务。
作为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深圳有一大批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还拥有全国80%以上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总部,各类供应链金融相关市场主体在深圳已经形成生态集聚,具备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强劲需求。日前,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成立,在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将进一步推动深圳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添能蓄力。

来源:深圳商报 邱清月 2023-03-31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是数字时代驱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和创造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为我们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我国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抓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存在不少梗阻,如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较高等。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须清晰梳理并着力打通这些梗阻,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近些年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仍存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元器件、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和工艺制造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就会受制于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基础就不牢固,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也就难以根本扭转。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领域和我国数字技术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协调布局、一体建设、融通运用和普惠共享,鼓励从地区、行业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等行动,推动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但从结构上看,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且转型快、效果好,而中小企业则大都转型较慢。根本原因在于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技术门槛较高,许多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可以通过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数字转型服务;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继续大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其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资金门槛。
       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和应用,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气象。同时,由于相关规则、制度、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也给经济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对此,要善于总结、比对、提炼与分析,把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和法规,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监管的公正、开放、透明和法治化水平,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和自律动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优化经济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协调性、有效性。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系统推进政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
提高全民数字素质。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但大部分人群都是较为浅层次地触及数字技术,缺乏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要把提高全民数字素质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运用数字技术的本领。同时,坚持法规约束与教育引领相结合,不断提高公民网络文明素养,强化数字社会道德规范。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