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49期

 

资讯传递

金融服务为科技创新“添柴”广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前不久,广州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签署了《高质量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及《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将为广州高新区企业及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不少于5000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企赋能、绿色低碳、金融科技、民生保障等六大领域深化合作。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与中国工商银行正式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包括广州高新区在内的58家国家高新区首批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支持广州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共建首批10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此次广州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将以签署合作协议为契机,共同深入推进“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大力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来到广州高新区已有2年多了。为推进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2019年9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赵宇亮担任院长。
       “广纳院专职做纳米科技的转移转化,弥补创新链4—6级这段转移转化的缺口。”赵宇亮表示。
       科技创新链上的4—6级,是基础理论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此过程面临着从研究成果到产品、从科研团队到企业、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等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为此,我们成立了金融服务团队,帮助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更有效地完成这些转变。”广纳院广纳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蔡晓辉介绍。目前,广纳院成立了纳米基金,聚焦纳米科技,力争成为国内纳米领域最专业的投资机构。
       “我们能够比外部产业与金融资本更早更全面地了解所孵化的项目团队,在其成长过程中持续观察、判断、评价、辅助并提供适宜的金融和产业资源支持。这样,未来它在对接产业和资本力量时就会更有信心。”蔡晓辉说。
       “研究院自己先进行内部投资,相当于完成了第一轮的筛选,可减少后续外部转化基金投资的盲目性。我们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孵化器设立投资基金。”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同时,在完善科技金融环境方面,广州高新区设立国投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专精特新产业投资基金;引进总规模60亿元的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母基金。高标准设立黄埔人才引导基金,撬动约60亿元社会资本,打造覆盖人才项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的全生命周期投资平台,提升人才创业服务。广州高新区设立区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按照省、市、区的顺序进行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累计补偿最高可达项目贷款本金的90%。区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入库银行15家,269家企业获得了贷款,授信总额15.03亿元,放款总额4.73亿元。
       每年重点扶持百家高新技术企业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恩生物)建有微生物组药物发掘和产业化平台,致力于在大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领先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筛选技术,发现、保存、鉴定天然的具有药物活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已建立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微生物菌种库。
       “创业公司早期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广州高新区的政府引导基金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谈到公司发展,慕恩生物CEO蒋先芝博士如是说。在此基础上,公司发展迅速,现已完成上亿元人民币融资。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十分重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优化获得信贷营商环境,以更深层次、更全方位、更高质效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区内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以及科技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一方面,不断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能级。例如,推动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开发区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开发区支行顺利升格为分行,有效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新业态。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政银企战略合作。近年来,广州高新区陆续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共建共享共赢金融服务平台,针对黄埔四个“万亿”计划,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为该区合计提供近万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有效优化信贷资源供给。
       此外,擦亮金融服务超市品牌,高新区已累计引进金融机构96家,发布金融产品超200种,促成融资额244亿元,初步建成民营及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及融资对接平台,创新设立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提高民营及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可获得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高。
       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签署的协议,提出要围绕广州市“制造业立市”战略,在广州高新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每年新遴选1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加速科技企业成长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去年,国投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落户广州高新区。基金为国投集团与科技部、部分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联合发起设立。基金规模150亿元,由国投创业担任基金管理人,旨在深化央地合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基金专注于硬科技投资,坚持“投早、投创新、投团队”,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生物医药四个方向。“从投资角度来讲,着重看未来。近年来广州高新区发展速度快、科技创新活力足、产业规划突出、发展后劲足,适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地。”国投创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基金在广州高新区已投资项目5个,立项项目3个,储备项目28个,拟引入项目14个。储备项目覆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5G通信、人工智能、创新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以国投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一系列基金为代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小微创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关键重点民营科技型企业提速发展,这将是广州高新区接下来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方面的重点举措之一。
       成为首批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的单位后,广州高新区在已有基础上,制定了《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记者在《方案》中看到,持续完善广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推出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和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将是广州高新区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重点任务。具体举措有:共建广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增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服务支撑能力,探索财政资金“拨改投”,加快发展产业引导基金,打造覆盖早期、初创期、成长期、重点产业、并购投资等风投业务全链条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以及探索“投贷联动”“内外联动”等创新模式。
       广州高新区透露,力争到2025年,推出不少于1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创新型产品,新引进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不少于100家,累计服务各类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不少于1000家,持续优化区域金融服务生态,加速科技企业成长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助力广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叶青2022-03-23
 

 

专利可以变现 知识融来资金

       以3件专利质押,拿到了1.46亿元贴息贷款。说起这件事,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颇为激动。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宏臻菌业在复工复产、项目建设上都遇到资金困难。在黔西南州知识产权局的宣传、指导下,宏臻菌业以专利质押的方式向银行申请授信顺利得到了这笔贷款。
       专利可以变现,知识融来资金。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搭建服务平台,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让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实现有机结合,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合计133.29亿元。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金融”活水浇灌下茁壮成长。
       知识产权变现解企业融资痛点
       “达沃斯11项专利估值2300万元,在建行得到了4000万元无押贷款额度!”2020年5月,贵州达沃斯公司因疫情影响,面临上游原料涨价、下游产品囤积的窘境,急需周转资金。
       “我想着用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去获取贷款。”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陈卡斌用11项发明专利向中国建设银行金阳支行申请无押贷款,顺利得到了4000万元的贷款额度。
       “科技金融”助力,让贵州达沃斯走出了窘境。
       “贵州达沃斯是我行首个‘专利客户’,也是建行第一例‘专利变现’业务。”中国建设银行金阳支行客户经理盛慧,也是该笔业务的经办人,在她看来,破解贵州精密仪器、电子信息、军工装备等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痛点难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
       据悉,自去年5月全面推出“科技金融”到去年末,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已服务高新技术企业1344户,授信764户,授信金额318亿元,累计投放贷款55亿元,贷款余额78.25亿元。
       为“专精特新”定制“成长套餐”
       阳春三月,威宁自治县麻乍乡小官山,遍山的农业光伏发电站的光伏板看不到头,在暖阳下熠熠生辉。2021年,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采用“租赁+商贷”的创新组合模式,为国家电投集团贵州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百万光伏”二期项目投放支持资金10.36亿元。这一定制化服务满足了该公司建设用融资需求。
       “我行将支持贵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科技金融的重要发力点,关注该业态全程发展,在2020年投放5.63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贵州光伏产业的支持。”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招商银行、天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下,贵州哆啦好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智物流平台去年10月在黔南州惠水县濛江园区建成运营。“科技金融专项贷款,为我们这种轻资产科技创新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专精特新’企业成长阶段分化明显,我行根据企业孵化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为企业定制‘成长套餐’。”兴业银行贵阳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针对科技型企业专设“技术流”评价模型,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的联动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实现对科技型企业的精准画像并进行专属评价。同时,与“兴投资”“投联贷”“人才贷”等股权类及信用类产品相结合,将企业的“技术流”转换为“现金流”,为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
       “兴业银行‘技术流’评价体系太给力了,为我们这样的科创企业融资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贵州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金融业务不断拓宽拓深
       轻轻挪动鼠标,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数据跃然屏上。“有了工行帮我们搭建的平台,公司的管理将更加智能高效,产业链上下游链接也更紧密,协同抱团发展将让我们赢得更多先机。”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在信贷服务之外,工行贵州分行、建行贵州分行、兴业银行贵阳分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和金融科技优势,引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产业集群明显、链条丰富的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解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闭环,不仅能帮助企业提升经营效率,也能让我们更好掌握核心企业上下游订单、交易数据,从而创新信贷产品,更好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服务,一举多得。”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科技金融团队牵头人杨奇睿说。
       这个模式也得到了贵州达沃斯、贵州轮胎、贵州威宁能源等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关注。
       截至2022年2月,我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712.5亿元,同比增长10.5%,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贷款总量增长的同时,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源进一步向普惠小微、三农、高新技术、绿色产业等领域倾斜。
       “我们将紧跟贵州新型工业化浪潮,引导各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不断创新融资模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李家鸽说。

来源:贵州日报 张弘弢 2022-04-05
 

全面创新机制这个园区用“金融活水”浇灌科创之花

       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累计举办大型“合创汇”“未来汇”品牌活动超100场,并首次在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举办侨梦苑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超1500场,帮助200余个项目获融资15亿元。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安徽合肥高新区采访时了解到,在区内企业安徽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部分新品研发的关键时刻,合肥高新区推出的“科大校友创业贷”为该公司送来500万元,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助其渡过难关。
       这样的事例在合肥高新区不胜枚举。“科大校友创业贷”,可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业者提供准信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单户最高贷款额度2000万元,高新区提供贴息政策支持后,综合成本不超过3.875%。一直以来,合肥高新区聚焦金融创新,已经形成以创新贷、青创贷等为代表的双创金融产品,通过增信背书和风险共担,弥补市场对创新创业的风险承受,提高双创企业的融资可获度。
       营造优质科技金融服务环境
       “我们在科技金融架构方面,系统地构建了科技企业信用、金融机制、体系、平台、环境五个维度工作框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建立了以信用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实验室,坚持健全以“四方面联动”为重点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方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以“合创汇”为代表的金融超市,营造优质科技金融服务环境,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我们与安徽省征信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深化战略合作,共建科技金融大数据实验室。”吕长富告诉记者,通过建设全省首个县区级多部门数据融合的法人基础信息库,汇集国家、省、市共29个政府部门,7个社会组织和海量互联网数据资源,高新区实现了政务、社会与互联网多源数据大融合。工商信息、股东关系、经营性指标、创新能力和政策兑现情况集合到一张企业页卡上,一目了然。该高新区创新构建的5大维度、129项指标的企业发展评价模型,可动态开展企业画像,为精准遴选高成长、高价值、高技术企业提供数据支撑。
       吕长富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信用激励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的机制以及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等,已经形成了以“四方面联动”为重点的科技金融协同机制。
       吕长富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通过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方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了包括以政策担保贷款为核心的债权融资产品链、以企业改制规范为突破的上市融资服务链、以政府引导基金为重点的股权融资产品链等。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下属公司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高新集团)参控股29支投资基金和4支专项资金,基金投资项目近600个,投资总额近800亿元。
       “此外,我们依托构建的区域经济大脑,打造出高新区金融超市。”吕长富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将13款政府性金融产品和外部优秀、适合合肥高新区企业的外部市场化产品引入金融超市,通过一键发布融资需求、创新的抢单机制、全面的风险管理、大数据运营分析等多个功能模块,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服务。吕长富表示,合肥高新区还通过依托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打造了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合创汇”“未来汇”,打造了投融资路演服务平台。
       据统计,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累计举办大型“合创汇”“未来汇”品牌活动超100场,并首次在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举办侨梦苑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超1500场,帮助200余个项目获融资15亿元。
       吕长富表示,通过打造拥有一流营商环境的科技金融示范园区,合肥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已进入长三角园区营商环境第一梯队。资料显示,合肥高新区营商环境指数2021得分为89.04分,成为全国高新区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者。
       打破传统模式 优化科企评价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已经在国内普遍接种。“我们虽然是新冠疫苗的主要生产厂商,但在疫苗上市前并未获得订单且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想在银行拿到一笔信用贷款是非常困难的。”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中国工商银行合肥科创企业金融中心(以下简称工行合肥科创中心)利用科创评级、科创授信,成功为企业投放1亿元信用方式流贷资金贷款,这才使得他们的新冠疫苗及时投放市场。
       “我们与高新区一道,共同开发、推广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共同组建科创金融服务团队,开展科创企业精准服务;在加强科创金融政策辅导和市场宣传的同时,加强科创行业尖端技术领域政银合作,共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工行合肥科创中心包敏红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携手合肥高新区,以金融创新赋能科技创新,共同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为高新区发展增添新引擎。
       包敏红告诉记者,工行合肥科创中心充分运用科创评级与科创授信模型评价因子,打破传统信贷思维模式,优化科创企业评价维度,弱化企业经营性现金流。
       “通过深化对接、扎实推进实施‘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我们与合肥高新区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包敏红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与金融服务“一事一议”精准对接机制、强化对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金融服务保障等,引导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新样板和政银合作的新模式。
       高新集团董事长蔡霞向记者表示,作为合肥高新区的投资主体,高新集团注重对原始创新项目、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优质科创项目的投资和培育。其参控股基金累计支持上百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多属于院士团队、海归人才、知名高校院所师生等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
       未来计划共建“41+N
       “落实‘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合肥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分行共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目标是实现‘4个1+N’的建设成果。”吕长富告诉记者,“4个1+N”指的是共建一个数据开放共享实验室,搭建一个金融联合培训平台,创新一个体系化产品,服务一批埋头探路的科创“潜行者”企业,在政策、产品、制度、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若干个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为了完成此项目标,我们也明确了重点任务。”吕长富表示,合肥高新区将把共同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共同推进科创金融产品完善、共同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建设等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倾斜,聚焦‘深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吕长富说,合肥高新区将积极协助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分行联合工银投资、工银资本、工银国际等投资机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引导科创项目落地,促进专项基金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先行先试,双方共商共议、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地推动设立合肥高新区风险补偿资金池。”吕长富说双方将共同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国际金融等。

来源:科技日报 吴长锋 2022-03-24
 
 

金融财税加力扶持科技创新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前,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提升服务效能,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相关政策红利频出。中国银保监会在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提到,充分发挥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推动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伴随政策红利的推出,相关业务发展也较为迅猛。从银行业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2021年年初增长23.2%,比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2.1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投贷联动项下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8.3%;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共959家,同比增长14.4%。
       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银保监会有关部门在提供上述数据的同时,还介绍了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包括:立足机构定位,督促指导各银行保险机构回归本源,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要求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中长期融资支持;推动商业银行努力实现科技企业贷款余额、有贷款户数持续增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保障;督促非银行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等。
       下一步,如何完善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还要继续完善专业机构体系,鼓励银行机构在科技资源集聚的地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科技支行,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或专营部门。与此同时,加强多方合作,优化外部环境,配合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做好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评价等领域发展规划工作。
       在研究机构看来,科技金融体系要发挥作用,必须与创新体系相匹配,同时,要避免单纯的金融投机行为。中金公司去年底发布的《科技与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提到,我国金融体系应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一个有效的创新体系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形成激励和扶持机制,资本促进创新的关键是通过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培育长期资金支持实体企业的研发和资本开支,而不是单纯的金融投机。
       创新产品和服务
       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知名饮料企业无糖饮品,公司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随着消费者对无糖饮品需求日益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存在扩大产能的资金缺口。光大银行济南分行业务人员了解情况后,给公司设计了融资方案,通过锁定下游核心客户回款方式进行风险缓释,给我们发放了1亿元信用贷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大量科技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轻资产、抵押难的问题,无法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拿到银行贷款。
       建设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银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除了需要完善产品体系,还要积极拓展服务内涵。对于不同的科技企业应研发专属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科创企业融资需求,这也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建设银行目前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覆盖企业成长周期融资链条的“孵化云贷”“科技云贷”;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研发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云知贷”;针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研发的“善新贷”等。
       据介绍,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还需要满足科创企业融资、融智等综合服务需求,聚合政府部门、产业园区、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智力资源。
       上述建设银行业务负责人表示,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要破解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需要改变原有的对科技企业的评价方式,推出新的评价体系。要依托大数据,从技术转化力、研发稳定性等多个维度评价科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变“资金流”为“技术流”,从“看砖头”到“看专利”,突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表”,找到“第四张表”——科技创新表。运用分层评价结果,对创新能力强、有市场潜力的企业给予增信,让企业凭借科技“软实力”就能获得信贷“硬资源”,助力解决中小科创企业“评价难、融资难”的痛点。
       不断创新对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监管部门所乐见的。银保监会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鼓励银行机构结合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如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规范开展保单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
       用好各类激励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这相当于对企业创新直接补贴了“真金白银”。“国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的新政策,给公司研发新技术增添了新动力。”厦门哈希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易少芳说,像他们公司一样的初创型小微科技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有更充裕的流动资金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近年来,财税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强化创新驱动。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5.3%,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大幅精简预算科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创造更好条件;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业发展。
       2021年,我国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且允许企业按半年或者前三季度提前享受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双重”利好鼓励创新,全年有32万户企业提前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3333亿元。“今年进一步扩大了研发费用加计100%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将有效降低创新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与企业同向发力、效应叠加,将有力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来源:经济日报 陆敏 曾金华  2022-03-23
 

 

 

政策速递

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号
       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现就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以下简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和管理办法按照《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115号)执行。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等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四、本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
2022年3月23日
 
 

科技部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关于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

国科火字〔2022〕81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中国银行各一级分行、直属分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部与中国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落地,科技部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共同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请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及中国银行分支行对照行动方案,共同梳理对接需求清单,务实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并将相关情况定期报送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
       附件: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联系方式:
       科技部火炬中心
       王灿 010-88656151
       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
       师杨 010-66591757
 
科技部火炬中心 中国银行
2022年3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部与中国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落地,切实加大金融对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数据要素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部火炬中心(以下简称“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共同开展科技金融“一体两翼”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以下简称“一体两翼”行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联合开展“一体两翼”行动,以商业银行服务为主体,以综合化服务、全球化服务为两翼,联手打造“四重四新”合作框架,围绕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创新服务机构、创新评价体系、创新特色产品、创新数字平台,以企业金融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政银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促进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支持科技企业“出海”。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根据“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等重点任务,积极支持科技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火炬中心与中国银行根据地方实际及企业“出海”金融需求,择优确定重点支持的科技企业,为“出海”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全球现金管理、海外项目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汇率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海外平台运营、海外政策咨询、跨境撮合、跨境科技项目及人才发展等全方位金融支持。发挥中国银行全球化优势,支持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专业化的离岸金融服务。
       (二)支持科技企业精准融资。依托火炬中心“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中国银行研究设计“中银创新积分贷”专属产品,每年精准支持2000家以上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企业,形成支持积分企业的专属政策、专项信贷、专业服务体系。中国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针对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专属信贷产品。
       (三)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中国银行集成有关政策工具和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投资并购、重组、结构融资、境内外上市等业务提供综合授信、债券发行、资金托管、知识产权和股票质押、上市服务等全方位综合服务。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专业投资机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探索运用“贷款+直接投资”或“贷款+远期权益”等联动新模式,设立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
       (四)推动设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母基金。火炬中心支持中国银行出资并联合地方政府、国家高新区、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等共同设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母基金,通过子基金投资和项目直投方式优先支持国家高新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区域和重大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未来网络、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长周期稳定支持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初创企业和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五)支持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示范机构。中国银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和国家高新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示范机构,研究制定差别化客户准入、授信审批及风险管控机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差异化管理,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打通服务链条断点,落地一批综合化、全球化的科技金融标杆式服务项目,全面提升对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内的国家高新区和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率先推广“银行跟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缓释资金池”“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试点政策。
       (六)支持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及科技创业。中国银行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通过优惠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方式,精准支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团队和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硬科技创业。中国银行分支机构与火炬中心优选推荐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等平台建立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精准发现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初创企业,为企业优先提供股权投资、普惠贷款、项目融资、设备租赁、个人金融等综合服务。
       (七)支持国家高新区平台多元化融资。针对国家高新区在重大创新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需求,中国银行依法合规运用贷款和各类创新金融产品,为国家高新区国资平台公司和重点企业提供全产品融资支持,通过配套存款、结算、大额存单、资金池、公募理财、私募理财、公募基金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做好对国家高新区的综合金融服务。
       (八)支持国家高新区完善创新生态。中国银行组织相关分支机构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团,面向重点地区和园区,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宣讲、政策咨询、产业对接、财务顾问和人才公寓等增值服务。中国银行积极支持国家火炬科创学院建设,联合相关国家高新区共同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赛事、科技金融论坛等活动,多元化服务科技企业成长。
       三、工作实施及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科技部领导下,火炬中心和中国银行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加强对“一体两翼”行动实施的指导和推进,组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高新区和中国银行分支机构深入对接合作,协调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清单机制。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高新区对照八项重点工作任务方向,按照清单格式(附件),梳理辖区内各方金融需求,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统一汇总后,于2022年4月30日前与中国银行对口一级分行进行对接,并同时抄送中国银行总行和火炬中心。中国银行根据需求清单,择优确定支持对象,提供金融服务并向火炬中心反馈。
       (三)做好绩效评估。火炬中心和中国银行总行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总结双方合作进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根据需求清单对合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每年度,火炬中心和中国银行总行对实施“一体两翼”行动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高新区和中国银行各有关分行进行绩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和经验推广。
       (四)做好风险防控。严格做好廉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防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妥善使用企业、园区及金融机构数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业计划、产品计划、业务数据等。
附:科技金融“一体两翼”行动金融需求清单(略)

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的通知

苏银保监发〔2022〕8号
各银保监分局,各设区市科技局,各大型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宁各法人城市商业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在宁各城市商业银行分行,在宁各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的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银保监局、江苏省科技厅决定于2022年4月至12月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具体方案见附件1)。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站位,压实责任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与江苏银保监局“四保障六提升”行动要求的重要举措。各银行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
       二、目标导向,注重实效
       为确保对接工作取得实效,避免形式化走访、流程性对接,各银保监分局要在认真总结“百行进万企”“首贷扩面行动”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分配名单、简化工作流程,对于首次对接不成功的企业,特别是无贷款企业,通过轮换机制确保有两到三家不同类型的银行机构交叉对接。各银行机构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拜访对接成功率,力求融资对接工作见实效。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江苏银保监局将制作银行业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产品汇编二维码。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各银保监分局、各市科技局和各银行机构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的宣传发动和推广工作,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方式(银行物理网点、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宣传手册、对账单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推送政策产品汇编二维码,并通过行动倡议、媒体宣传、园区宣讲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提高企业的知悉度,争取企业的支持配合,为融资对接专项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认真组织,落实要求
       各银保监分局要会同当地科技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做好辖内融资对接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组织推动。各银行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立足实际,制定银企对接实施方案,建立主要负责人统筹安排、分管负责人分工落实、相关业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力争给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请在宁各银行机构于4月8日前将《工作联络表》(附件2)、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银企对接简要情况通过金融专网邮箱报送至江苏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各银保监分局于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辖内银企对接情况报告报送至联系人内网邮箱。
江苏银保监局联系人:张雪、郑亚楠;联系电话:025-84090671、84090673。
江苏省科技厅联系人:王洪荣;联系电话:57711620。
 
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4月1日
附件:
1.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方案
2.工作联络表(略)

 

附件1
科技型中小企业银企融资对接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科技强省战略要求,制定本专项行动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各银行机构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服务。
       (二)坚持靶向精准。相关政策举措要立足客户需求,靶向精准,可操作、能落地。
       (三)坚持风险可控。要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扎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四)坚持合规安全。认真落实金融惠企政策和监管禁止性规定要求,走访时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政策。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为期9个月的专项对接活动,搭建银企沟通桥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有贷款户数较上年明显增长,首贷、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显著增加,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三、对接范围
       江苏省范围内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国科发政〔2017〕115号)标准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的企业。
       四、进度安排
       (一)组织启动
       2022年4月上旬,省科技厅提供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包含地址、法定代表人、联系方式等要素)。江苏银保监局根据名单分别按行业、地区、有无贷款余额等进行梳理分类,按企业经营地址、银行机构网点、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等情况将企业分配至各银保监分局和在宁银行机构。4月中下旬,各银保监分局将辖内涉及的企业名单根据各银行机构网点、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科学、合理地分配至各银行机构,并与各市科技局共同推进对接行动落地。4月底前,各银行机构对照企业名单逐户明确对接部门或支行、具体对接人员。
       (二)实地走访
       自5月份起,各银行机构根据分配的企业名单,由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组成对接团队,携带产品宣传资料与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现场沟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融资需求情况,并通过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公众号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填写对接情况并上传走访对接照片等记录。各银行机构原则上8月底前实现对接企业走访全覆盖,确保应访尽访。
       (三)对接融资
       各银行机构要根据实地走访情况,认真梳理不同企业融资需求。
       1.对没有贷款且存在有效融资需求、符合本行授信条件的企业,及时响应融资需求。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合理确定贷款品种、利率定价、利息还付、贷款期限。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对科技企业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根据企业真实有效融资需求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股权+债权”“创投+保险+贷款”等投贷联动和“专利+商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利用“苏科贷”“人才贷”“小微贷”等产品,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
       2.对没有贷款但暂时不符合本行授信条件的企业,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原因,向企业积极宣传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相关惠企政策、相关产品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企业查找合适的信贷产品,及时有效回应企业金融服务诉求。
       3.对已有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所处阶段、存量贷款情况,分析增量融资需求,制定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各银行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科创企业提供涵盖财务顾问、资本运作、战投引入、财务规范以及上市后资本市场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四)跟踪服务
       9月上旬,银保监部门将未对接成功的企业重新分配,轮换银行机构对接。鼓励各银行机构建立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收集和跟踪落实机制,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团队,为科技型企业配备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金融顾问,及时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效提升服务质效。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强对分配给本行对接名单外企业的分析研究,主动对接符合本行授信政策的潜在科技型企业客户。
       (五)分析总结
       各银保监分局、在宁各银行机构于2023年1月15日前将本单位融资对接工作总结报告以正式公文方式报送江苏银保监局。报告内容包括组织实施情况、取得的工作成效和相关政策建议等。
       五、工作要求
       (一)专设监测平台
       江苏省银行业协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对融资对接情况开展统计监测。江苏银保监局将按季度统计通报分地区分机构对接融资户数、授信、贷款等工作成效。各银保监分局结合实际做好辖内银行机构融资对接情况监测。
       (二)多方协调联动
       各设区市科技局要积极支持配合辖区银行机构开展活动,深入科创园(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高新区等科技创新集聚地,通过组织路演互动及沙龙交流、共同举办银企对接会、配合银行客户经理上门等方式,切实解决客户触达难的问题,辅助银行机构提升对接工作成效。江苏银保监局统一制作银行业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产品汇编二维码,各银保监分局可结合实际加入属地法人和一级分行的特色政策产品。各银行机构在走访时应详细告知企业对接活动的背景,积极宣传相关科技金融政策,介绍政策产品汇编二维码使用方法,让企业进入金融超市自主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各银行机构对于通过二维码自主进行咨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确保专人对接,及时回应。
       (三)强化监督落实
       各银行机构要根据要求扎实做好融资对接工作,严禁利用第三方机构人员开展走访活动,在推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应及时向江苏银保监局报告。各银保监分局、各市科技局要对银行走访情况开展随机核查,通过联系部分企业,核实银行是否主动联系、是否上门对接等,跟踪监测对接服务效果,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江苏银保监局将把本次活动的成效纳入对各银行机构普惠金融及服务实体经济监管评价和考核范围。
       (四)探索服务路径
       各银行机构要通过对接行动深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难点症结,了解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和偏好,找准自身在机制、产品、技术和流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推动外部生态建设,探索形成与科技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体系;通过对重点产业、重点客户的技术路线、行业周期、风险特征开展针对性研究,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将普惠金融不良贷款容忍度考核与科技金融服务有效结合,完善授信尽职免责细则,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看不懂、不敢贷、不愿贷等问题,有效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规范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运作,我们制定了《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市财政局
                         2022年3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更高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内生增长的未来产业,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根据《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引导基金定义】本办法所称引导基金,是指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厦门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出资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性基金。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投向厦门科学城内的创新创业项目,促进优质产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产业聚集。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引导基金投资的科技创新创业子基金(以下简称“子基金”)以及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
       第四条【管理机构】引导基金的出资及监督管理机构为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厦门海峡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受托作为引导基金的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引导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第五条【基金性质】引导基金为政策性基金,按照本办法运作和管理,今后引导基金新注入的财政性资金,也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章 管理架构和职责
       第六条【引导基金监管机构职责】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二)审定引导基金拟投资子基金设立方案和重大事项变更;
       (三)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必要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职责】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经营管理。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制定引导基金相关工作制度,组建引导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
       (二)对拟投资的子基金和企业,负责筛选汇总投资意向并开展尽职调查,组织协调引导基金投资决策,组织进行投资实施、投后管理及退出实施等专业化运作;
       (三)负责引导基金的合规运营,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向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引导基金年度运行情况报告、经审计的引导基金年度会计报告;
       (四)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引导基金的规模和资金来源
       第八条【引导基金规模】引导基金规划总规模30亿元,其中财政出资部分可根据产业需求、市场容量逐年分期到资,并以增加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国有资本金形式注入。
       第九条【资金来源】引导基金主要资金来源:
       (一)财政科技发展经费;
       (二)原注入成果转化基金和种子天使基金的资金;
       (三)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及其它收益;
       (四)其他资金来源。
       第十条【资金管理】引导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引导基金的收益在扣除基金管理费、收益分配和其它必要开支后留存在引导基金银行专用账户,全部用于引导基金的滚动发展。
       第四章 引导基金的运作原则与方式
       第十一条【引导基金运作原则】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促进创新”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积极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秀企业或基金管理团队来厦门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第十二条【专家评审委员会】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门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下称“评委会”),制定相应投资评审规则。
       第十三条【引导基金投资模式】引导基金的投资运作可采用以下模式:
       (一)甄选具有产业优势及产业基金管理经验的国内外优秀基金管理团队,合作设立子基金,也可以采取增资方式参投已设立的子基金;
       (二)直接投资厦门市科技创新创业企业。
       第十四条【子基金设立程序】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子基金,操作程序如下:
       (一)公开征集: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布引导基金申报指南。
       (二)子基金申报:
       1.申请新设子基金的,申请机构在提交子基金申报方案时,须至少已经募集到拟设立子基金总规模的 30%资金(不含引导基金出资部分),并提供拟出资人的出资承诺函、出资能力证明和申报指南要求的材料;
       2.已经设立的子基金申请引导基金出资的,子基金设立时间不超过 18个月(自子基金工商注册之日起至引导基金受理其申请之日止)。申请机构应提供合伙人会议决议(股东会决议)和申报指南要求的材料。合伙人会议决议(股东会决议)应包括以下内容:子基金现有全体出资人同意申请引导基金以平价出资、同意引导基金享有子基金已投资项目收益、同意豁免引导基金罚息等。
       (三)尽职调查: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对经初步筛选的申请人资料和方案独立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尽职调查,提出拟合作项目的尽职调查报告,提出投资建议并上报评委会。
       (四)专家评审: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将申请人的申报资料、子基金设立方案、尽职调查报告、投资建议等资料提交评委会评审,并将评审结论上报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五)社会公示:对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审批通过的拟投资子基金方案,予以公示5个工作日。
       (六)方案实施:社会公示无异议的子基金方案,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签署相关投资文件、拨付资金和落实投资方案。
       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向子基金拨付资金时,引导基金出资款项应在其他出资人(政府引导基金除外)的当期出资总额50%及以上实际到位后,由引导基金同比例拨付至子基金账户。如子基金总规模减少,引导基金按同比例缩减投资额。
       (七)投资后管理及退出: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开展投后管理,办理投资回收与退出。
       第十五条【直投程序】引导基金直接投资于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操作程序如下:
       (一)公开征集: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布引导基金申报指南,申请投资的企业根据指南要求进行申报。
       (二)尽职调查: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对经初步筛选的申请项目资料和方案进行独立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尽职调查,提出拟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报告,提出投资建议并上报评委会。
       (三)专家评审: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将拟投资项目的申报资料、尽职调查报告、投资建议等资料提交评委会评审,并将评审结论报备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
       (四)社会公示:对已报备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的拟投资项目,予以公示5个工作日。
       (五)方案实施:社会公示无异议的拟投资项目,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相关投资文件签署、资金拨付,落实投资方案。
       (六)投资后管理及退出: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开展投后管理,办理投资回收与退出。
       第五章 子基金规定
       第十六条【注册要求】申请引导基金投资的子基金应在厦门市登记注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登记备案手续并接受监管。
       第十七条【子基金运作原则】引导基金参股的子基金采取市场化机制运作,依据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等相关约定进行投资、管理和退出。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可向子基金派出代表,监督子基金的投资和运作,但不参与子基金的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出资比例】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为:
       (一)引导基金在单个子基金中的累计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该子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30%,且原则上不超过1.5亿元;
       (二)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原则上合计不超过该子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50%。
       第十九条【子基金规模】子基金规模要求:
       (一)子基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5亿元;全部出资在4年内实缴到位,其中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认缴出资总额的30%,所有投资者均以货币形式出资;
       (二)引导基金不得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子基金的其余资金应依法募集;
       (三)子基金投资项目总数原则上不低于10个。
       第二十条【子基金存续期】子基金存续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0年,其中投资期不超过5年;在子基金资产转让或变现受限等情况下,经子基金出资人协商一致,最多可延长2年。
       第二十一条【子基金投资对象】子基金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金额不低于子基金可投规模(子基金实际到资金额扣除子基金管理费)的60%。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原则上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子基金投资决策时,企业设立时间不超过7年且未上市;
       2.企业从业人数不超过200人;
       3.子基金投资决策时,上一年度的净资产不超过5000万元。
       第二十二条【返投要求】子基金返投厦门的比例:
       (一)子基金可投规模中,投资于在厦门注册企业的金额不低于引导基金对子基金实缴出资额的1.5倍。
       (二)子基金投资于我市企业的投资额计算包括:
       1.子基金投资于注册地为我市的企业;
       2.子基金投资且从外地招商引入注册地迁移至我市的企业,该企业在我市实际经营产生纳税,可按子基金对该企业的投资金额的2倍放大计入;
       3.子基金投资的注册地为外地的企业,如其对我市有实际投资行为并实际经营产生纳税的,可按该外地企业对厦门市子公司的投资金额计入该子基金对我市企业的投资金额。
       第二十三条【管理团队】子基金管理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近五年无重大过失,无受行政主管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罚的不良记录;
       (二)具有较强的资金募集能力,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社会资金的募集,并有意愿及能力履行资金募集的兜底义务;
       (三)具备较强的专业产业领域的招商能力;
       (四)管理和投资运作规范,具有严格的投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五)至少有3名具备5年以上股权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在拟投资的产业领域内,至少有3个投资成功案例;
       (六)管理团队应参股子基金或认缴子基金份额,且实缴出资额不得低于子基金认缴出资额的1%。
       第二十四条【子基金管理费】子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门槛收益及超额收益分配按照市场化原则操作,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与子基金管理公司根据行业惯例协商确定,并在子基金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中明确约定,原则上管理费最高不超过子基金认缴出资额的2.5%。
       第六章 直接投资项目规定
       第二十五条【直投方式】引导基金直接投资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具体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根据企业不同情况而确定:
       (一)引导基金以直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促进科技人才以优秀成果创新创业,投资额以不超过企业实缴注册资本的20%为限。
       (二)引导基金在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投资后,按不超过其实际投资额50%的比例跟进投资,投资价格与创业投资机构相同。
       第二十六条【直投项目要求】申请引导基金直接投资的企业,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我市注册运营的非上市独立企业法人,成立期限在1年以上、7年以内;
       (二)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
       (三)年销售收入在8000万元以下,净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
       第二十七条【投资期限及投资金额】引导基金直接投资项目的投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对单个企业的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不超过500万元,所持股权不超过被投资企业总股本的20%,且引导基金不做第一大股东、不参与企业具体经营、不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也不承担企业债务。
       第二十八条【投后管理】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应通过委派人员等方式对引导基金直接投资项目履行投后管理职责,如项目出现影响引导基金重大权益的事项,应及时上报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
       第七章 引导基金的退出
       第二十九条 【子基金退出】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形成的股权或财产份额,可根据各参股子基金合伙协议约定的退出方式实现退出。
       第三十条【直投项目退出】引导基金直接投资形成的股权或财产份额,投资5年内或投资期满,可由原股东、原股东指定的第三方或被投资企业按原投资金额的本金加收益(收益率按回购日一年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回购,或按投资协议约定采取市场化方式转让股权。
       第三十一条【原项目退出】原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厦门市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按投资协议约定的退出方式实现退出。
       第三十二条【豁免评估和挂牌】第二十九条、三十条和三十一条的投资退出免于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转让。引导基金投资退出的本金和收益,进入引导基金专户,用于循环投资。
       第八章 引导基金的激励机制
       第三十三条 【激励方式】为鼓励子基金投资于厦门市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在满足返投要求的前提下,子基金可在以下激励方式中任选其一:
       (一)回购:自引导基金首期实缴资金到位后4年内,子基金管理公司或其指定的主体可以申请回购引导基金持有的基金份额,回购价格按照子基金合伙协议约定计算,并不低于投资金额及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高于2%时,按2%计算)计算的收益之和,回购份额不超过引导基金持有份额的50%;超过4年后回购的,将与其他出资人同股同权退出。
       (二)让利:引导基金以获得的超额收益为限,按子基金返投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分档让利。超额收益是指扣除引导基金本金及门槛收益后的部分,让利对象为子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出资人:
       1.若子基金返投金额达到引导基金实缴出资金额的150%(不含)-200%(含),引导基金将投资所得超额收益的50%进行让利;
       2.若子基金返投金额达到引导基金实缴出资金额的200%以上,引导基金将投资所得超额收益的80%进行让利;
子基金存续期届满仍未能完成清算,或返投要求未达到的,引导基金有权处置其持有的基金份额且不予让利。
       第三十四条【激励审批程序】第三十三的激励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满足条件的子基金管理公司可向引导基金管理公司提出激励申请。
       (二)审核: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独立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子基金管理公司的激励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三)决策:完成申请审核后,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将激励申请和审核意见提交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四)公示: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审批通过后,对拟采取的子基金激励方案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5个工作日。
       (五)执行:社会公示无异议的,引导基金管理公司与子基金管理公司及全体出资人签署让利的相关法律文件并执行激励方案。
       第九章 引导基金的风险控制
       第三十五条 【禁止从事业务】引导基金及其参股的子基金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一)从事融资担保以外的担保、抵押、委托贷款等业务;
       (二)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期货、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评级AAA以下的企业债、信托产品、保险计划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三)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经批准的公益性捐赠除外);
       (四)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或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借(以股权投资为目的可转债除外);
       (五)进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
       (六)发行信托或集合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七)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业务。
       第三十六条【单方退出情形】子基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引导基金有权单方选择退出,并由子基金管理公司(或其关联方)回购引导基金所持份额:
       (一)子基金方案经批准1年以上,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完成设立或增资(入伙)手续的;
       (二)自引导基金拨付子基金账户1年以上,子基金未完成任何投资项目的;
       (三)子基金投资领域和方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政策目标和基金策略的;
       (四)子基金运营有违法违规行为并被依法查处的;
       (五)子基金投资期届满后,仍未达到返投要求的;
       (六)其他危及引导基金安全或违背引导基金运行目标情形的。
       第三十七条【子基金盈亏分配】子基金投资项目退出后,收回资金不得再用于对外投资,须及时按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约定向投资人进行分配。分配采取整体“先回本后分利”方式,投资回收资金先按照子基金各出资人实缴出资比例分配给各出资人,直至各出资人收回全部实缴出资,剩余的投资收益再按照子基金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等约定的方式予以分配。
       子基金清算出现亏损时,原则上首先由子基金管理公司(或其关联方)作为普通合伙人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不足部分再由子基金各出资人按出资比例承担,引导基金承担亏损金额以其出资额为上限。
       第三十八条【核心人员锁定】子基金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须对子基金投委会委员和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进行锁定,被锁定人员如发生人员变动须经合伙人大会或股东(大)会等子基金相关权利机构表决通过。
       第三十九条【业务隔离】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应严格区分引导基金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和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资产,保证引导基金投资所形成资产的独立和完整;确保引导基金业务和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的其他业务相互独立,隔离业务风险。
       第四十条【追责】对子基金管理公司弄虚作假欺骗引导基金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截留挪用、挥霍浪费引导基金等行为,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启动子基金清算程序,并上报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
       第十章 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
       第四十一条【损失处理】对引导基金的绩效评价坚持从整体效能出发,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不对单只子基金或单个投资项目的盈亏进行绩效考核。引导基金在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损失率不超过累计投资规模40%的情况下,当直接投资项目出现风险损失经司法诉讼等程序确认实际损失后,由引导基金管理公司上报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后核销;在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损失率超过累计投资规模40%的情况下,须暂停直接投资活动,及时向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报告,由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处理方案及后续工作计划。
       第四十二条【免责规定】对引导基金管理坚持保护改革、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纠正偏差的容错纠错机制。遵循市场运作规律,容忍正常的投资风险,对已履行规定程序做出决策的投资,如因不可抗力、政策变动或发生市场风险等因素造成投资损失的,只要不涉及违法违规、重大过失和其他道德风险,不追究决策机构、引导基金管理公司责任。
       第十一章 引导基金的监督和绩效考核
       第四十三条【监督考核】引导基金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引导基金进行监管和指导,对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监督和绩效考核。
       第四十四条【管理费和收益分配】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管理费用和收益分配比例为:
       (一)运营管理费用:每年按引导基金实际到资规模的1.5%加上当年度新增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的4%计提运营管理费,主要用于引导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支出、引导基金政策宣传、专家评审、专业性财务及法律尽职调查、投后跟踪管理等。
       (二)收益分配:引导基金当年度直接投资项目退出收益(即回购金额扣除实际投资额)的30%可分配给引导基金管理公司。
       (三)上述运营管理费用及收益分配方案经市科技局批准后,从引导基金资金中列支。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解释权】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有效期】本办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办法》(厦科规〔2020〕6号)、《厦门市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厦科联〔2017〕57号)同时废止。
 

 

产业创新动态

德勤发布2022技术趋势

       日前,德勤管理咨询正式发布报告《2022技术趋势(中文版)》,该报告不仅详解了未来18到24个月或将深远影响企业的重要技术趋势,还展示了全球诸多领先企业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与心得,同时也融入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团队对国内市场的洞察,旨在帮助广大政企用户精准把握科技趋势,构建技术驱动的未来。
       《2022技术趋势(中文版)》报告显示,以下关键技术趋势值得重视:
       信息技术自我颠覆
       网络人工智能:有效防御
       技术堆栈实体化延伸
       数据共享更加便捷
       云向垂直领域渗透
       区块链:商业化应用启程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团队认为,以上技术趋势在国内不仅应用前景广阔,并有望形成更多“中国特色”创新实践,因此,此次发布的《2022技术趋势(中文版)》中文版不仅涵盖英文版全部内容,还包含了来自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团队的中国洞察:
       行业云:边界、机会、洞察。
       制造、金融、贸易、医疗等很多行业里的头部企业,突破了原有的内部优化,自我提升的局限性,转向了全局优化、行业赋能的数字化战略,这些企业将协同云厂商、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软件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开发一系列基于云的带有行业特定属性的解决方案,形成面向垂直领域的行业云平台、行业一体化供应链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等
       配合国家战略的区块链技术。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各种区域性和小型的联盟链、协同链等层出不穷,从业者未来重点应是促进不同区块链生态圈的互融互通,并探索如何通过生态融合去创造更大价值。
除了上述技术趋势,《2022技术趋势(中文版)》报告还指出,量子、指数级智能和环境体验可能会在未来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主导整个数字化领域。
       数据跨界共享更便捷
       强大的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技术开辟了新的数据货币化时代。
       诸多新技术致力于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简化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数据共享机制。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借助大量以前没有权限获取的外部数据,不断挖掘自身敏感数据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增长。这将带来全新的数据驱动机遇。
       实际上,在同一个生态系统或价值链内的安全数据共享,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时,很多平台共享了临床数据。研究人员、医疗机构和药企通过共享平台汇集临床医疗数据,加快了治疗方法和疫苗的研发。而且,这些数据共享协议还帮助药企、政府机构、医院和药店协同行动,大范围地执行疫苗接种计划,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确保效率和安全。
       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调查发现,70%以上的全球数据和分析决策者都在不断扩大自身利用外部数据的能力。随着数据共享趋势的推进,报告预测会有更多的组织参与“数据协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同一价值链中的合作伙伴。许多制造商和零售商从第三方数据公司购买消费者数据,但数据的质量往往不够好,不足以发挥作用。假如同一价值链内合作性质的系统(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市场营销商)能够合并池化消费者数据,形成更细致的需求图,那么将会怎样?
       外包AI模型训练。AI模型往往被认为是高度敏感的知识产权形式。由于它们可安装在一个U盘上,这就表示安全风险较高,所以许多组织一般选择内部自行建模。得益于加密技术,这种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利用安全的建模数据,首席数据官可以将AI建模和训练安全地外包给第三方。
       数据供应商简化交付。在数据共享平台上,实时市场或物流数据使用权的购买非常简单,一键即可完成。数据供应商无需提供API或发送文件。
       云走向行业垂直化
       行业云解决方案帮助组织将手动任务自动化,将重心转移到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方面。
       数字化转型的重心已经从满足任何行业组织的IT需求,转变为满足具体行业甚至细分行业的特殊战略和运营需求。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和SaaS(软件即服务)供应商正与全球系统集成商和客户合作,提供模块化的、行业垂直的商业服务与加速器,这些服务和加速器易于被采用和部署,从而帮助组织打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随着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部署应用程序的过程将从创造(create)变成组装(assembly)——这种转变可能会令整个价值栈重新排序。业务流程将成为需要购买的战略商品,使组织可以将宝贵的发展资源集中在战略和竞争差异化的关键领域。
       在未来18到24个月内,报告预计,越来越多的市场组织将开始探索使用行业云满足其独特的垂直需求的办法。实际上,根据德勤管理咨询的分析,预计未来五年行业云市场的价值将达到6400亿美元。
       攀登堆栈:云服务供应商对不断增长的订单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和抽象化,以创建行业优化平台。
       加倍重视差异化发展:通过云采购商品行业流程,首席信息官可以将人才资源和预算的投入重点放在打造竞争优势的系统上。
       建立变革能力:云能力帮助组织通过少量行动打开视野。更少的定制化代码也就意味着更多灵活性。
       区块链:商业化应用启程
       分布式账本技术正改变业务经营性质,帮助公司重新设想如何管理有形资产及数字资产。
       新潮的加密数字货币和不可伪造的代币(NFTs)总是占据媒体头条,激发公众想象。不过,这些技术和其他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s)也在企业中掀起波澜。
       事实上,区块链和DLT平台已经走出了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低谷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跨组织开展业务的性质,帮助公司重新思考创建和管理身份、数据、品牌、来源、专业认证、版权等有形资产和数字资产的方式。技术的进步和新监管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非公共网络和平台上的技术和标准,促使金融服务机构以外的企业采用区块链和DLT技术。
       随着企业对区块链和DLT的适应,各行各业的创造性应用案例纷纷涌现。成熟的行业领袖努力扩大投资组合并创造新的价值流,而初创企业则致力于挖掘振奋人心的新商业模式。
       规模化区块链:成熟的技术、标准和交付模式促进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金融业以外的应用:企业的区块链应用实践使得多个行业中涌现出区块链的创造性用途。
       从需求出发: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都必须以真实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区块链实现商业利益。
       IT的自我颠覆:自动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那些着眼于未来的IT组织,已经开始对“IT后台”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形成具有前瞻性的自主服务和工程自动化模式。
       技术日益复杂,用户对稳定性和可用性的期望日益高涨,促使部分企业CIO对所在IT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怎么做呢?他们借鉴了云服务供应商的经验。他们识别重复的人工流程,并综合运用工程、自动化和自助服务。这样可以缩短时间,加快价值传递,全面提高IT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这种自我颠覆式的自动化预示了一个巨大的、但仍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机遇。以前的技术趋势,如NoOps、零信任和DevSecOps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将整个组织代码化。从人工管理向工程和自动化迁移,组织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复杂系统,并通过提高可用性和弹性来改善客户体验。
       对于正在寻找自动化机会的首席信息官和其他领导来说,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在如今急速发展的创新环境中,花钱雇人维护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并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随着首席信息官利用自动化技术对其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颠覆性变革,将有成熟的契机把员工的注意力从打补丁、监控和测量转移到更高价值的工程活动上。自动化技术可以广泛地延伸到开发、部署、维护和安全等领域,从而有可能提升更多IT运营的效率并保持一致性。
       网络人工智能:有效防御
       数据和机器智能增强安全团队的实力。
       由于检测网络攻击涉及的庞大数据、复杂性和高难度等问题,安全团队可能很快就不堪重负。企业面临的攻击呈指数增长。5G覆盖越来越广,联网设备也越来越多,更多企业转向远程办公,因此第三方攻击也变得更加致命。人工智能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网络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加速器,不仅能够帮助组织以比攻击者更快的速度进行响应,还能够提前预判网络攻击,并采取相关防御措施。
       人工智能可以扩展至新的应用范围,例如用来提升数据分析速度、识别异常、检测威胁。这些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分析师专注于预防和补救,并形成更积极、更有弹性的安全态势。而且,如果整个企业都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它也可以用来协助保护宝贵的人工智能资源,阻止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
       技术堆栈实体化延伸
       首席信息官愈发需要对实体技术堆栈加以管理。
       随着“智能设备”大规模应用以及作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IT覆盖范围日益扩大,超越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范畴。CIO们现在必须考虑如何连接、管理、维护各种各样核心业务资产并保障它们的安全,例如智慧工厂设备、自动烹饪机器人、检查用无人机、健康监测仪等。由于停机可能危及企业或生命,不断演变的实体技术堆栈中的设备对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和弹性的要求是最高的。同时,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设备治理和监督方法,来帮助IT应对不熟悉的标准、监管机构以及责任和道德问题。最后,CIO可能需要考虑如何招募所需技术人才和重新培养现有员工的问题。
       扩大的实体技术堆栈有可能极大地改变公司创造和交付价值的方式。由于具备了运用行业洞察力并通过人机交互促进收入增长的能力,各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不断发展演变。例如,一家公司可能会将设备的监控和维护业务作为设备部署的附加服务项进行出售;可能会开发一种共享资产模式,在该模式下,客户将多余产能放回市场继续售卖;可能会利用传感器开发一款用于自动重新订购打印机墨盒等耗材的程序;可能从经销商模式扩展到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或者将其设备数据货币化。
       预判未来:来自未来的报道
       《2022技术趋势报告》在最后一章中提供了一个框架,为目前似乎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技术的可能性进行战略角度思考。重点讨论了以下三种值得注意的可能性:
       量子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改变计算、传感和通信
       指数级智能是有望了解人类情感和意图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环境计算将使技术在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环境中实现普及
       量子技术及其他
       富有前景的重点领域包括:
       计算。量子计算机是解决先进计算问题的专用工具,利用量子现象处理信息和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计算。考虑到这一点,量子计算机可能不会取代传统计算机,而是会与传统计算机共存,并根据复杂计算工作量的需要提供先进的计算能力,在这些演示中,量子计算机在五分钟内完成了专门的任务,研究人员指出,这些任务需要传统超级计算机花费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通信。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硬件的解决方案,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创建理论上能够检测截获和窃听的防篡改通信网络。量子密钥分发(QKD)是达到这一安全通信水平技术之一,是指通信各方通过交换高度安全的加密密钥在光网络间传输数据。尽管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已有多个量子通信网络部署完成或正在开发。
       感知。由于亚原子粒子灵敏度高,量子感知装置比传统传感器响应速度快,准确度更高。未来十年,量子传感器很可能在某些应用中取代传统传感器。事实上,量子感知在能源、交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都用很好的用例。量子传感器已经可以应用,但目前只在有限范围内应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使量子传感器更便宜、更轻、更便携、更节能。
       指数级智能:再次感受
       随着创新者利用下一代深度学习技术来训练机器,识别和模仿人的魅力、情感等特征,未来十年,情感计算还将继续变化发展。而这些技术也将通过“符号化”和“连接主义”技术将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能力嵌入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很快,这些技术将能够像人脑一样揭示统计相关性,确定这种统计相关性是有意义的还是只是缺乏内在意义的支持数据的随机特征。换言之,机器将能像人类一样更好地欣赏世界,而不只是缺少上下文的0和1集合。
       环境体验:屏幕之外的生活
       更顺畅。当今的移动设备只需要一个本身就是数字应用程序的“快速启动”功能即可。虽然底层技术变得更加复杂,但用户体验却变得更加简单。环境技术有望进一步降低学习和使用新工具的困难。
       更主动、更直观。想象一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位聪明无比、有能力又专注个人助理。这些高性能助理是数字化的,受到各类传感器、语音识别、分析和指数级智能能力的支持,能全天候监测环境,并尽可能减少用户会面临的困难。
眼睛看得到。用数字信息增强个人的实际体验将是玻璃之外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维度。想一想:通过观察太阳来确定距离日落还有多久难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吗?或者,通过看公交站来知道下一辆公交还有多久到呢?

来源:全球技术地图微信公众号 2022-04-15

 

 

江小涓: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和主要增长点

       “十四五”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这个题目应该是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中间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如果没有数字经济出现,中国这个发展阶段进入一个中速就是一个常态,好在我们速度往下的阶段和数字阶段是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对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加乐观的预期。
       我跟大家分享大概三点内容:
       一、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技术创造新增长空间
       三、数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01-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  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在我们五年规划中第一次为数字经济单独列了一篇,这一篇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分了四章,大体上就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简单地概括一下,是对数字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经济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的部署。
       数字经济在规划中、在现在的应用中、在文件中基本上是按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行分类的。数字产业化,就是数字技术的产业化,没有技术的话就没有这部分产业,主要讲的是ICT产业,包括信息通信业、互联网业,如数据中心、5G等等,先有了这些技术然后才有了这个产业,这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产业数字化,这些产业原本都是存在的,但加数字之后带来了数量的扩张和效率的提升,带来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十四五”提出的要求,我们大体上看看后面的这两张图:


 

       “十四五”在四章中间就提了这样的指标要求。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从7.4%提高到10%。这个指标要求看上去并不高,因为数字经济两部分中,产业数字化是主要的部分,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比重比较小的部分。从7%涨到10%感觉不是一个太大的增长,但它和“十三五”比要求是提高了的。
       我们看看这条线,前面蓝色的部分是过去10年增长的情况。(图二)同“十三五”初期相比,我们的比重只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条线是很平的。“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从7.4提到10%,和“十三五”相比是一个明显的上升。如果要按年增长率来讲,“十四五”期间要求我们数字核心产业也就是数字产业化的比重增长率要达到11.57%,大概是GDP增长速度的2.3倍。
       在“十三五”期间,数字核心产业的增长率只是GDP增长率的1.3倍,所以5年比重提升了0.5个百分点,未来5年的比重要提高2个多百分点,所以对它增长的要求是不低的。
       如果我们数字产业化的部分或者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可以达到这样速度的话,我们对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对产业数字化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假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增长率是一样的,实际上产业数字化的增长率在过去15年一直高于数字产业化的增长率,所以如果我们非常保守地把产业数字化的增长率和数字产业化的增长率设为一样的话,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的比重就会提高到40.4%,加上我们刚才讲的数字产业化的10%,我们数字经济的比重就会提高到整个经济的50%。
       我们讲,如果基本顺利发展的话,到“十四五”末期数字经济是经济的半壁江山,数字经济带来的增长是增长的第一位因素。所以我们讲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中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当然我们现在是在全球经济体的数字经济比重的第二方阵中间。(图三)蓝色部分是数字比重最高的10个经济体。我们大概是这样分的:前面的三位是第一方阵,美国、德国、英国,数字经济占比超过60%;此后的七位是数字经济所占比重超过1/3,在33%以上的。
       “十四五”期间各国都在增长,如果比较乐观的话我们会往前提三位,如果正常增长的话我们大概会提两位,怎么提我们都还在第二方阵中,但是位置是有可能前移的。这是我跟各位交流的第一部分,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数字经济发展不好的话,我们“十四五”目标的完成是有相当难度的。
       -02-数字技术创造新增长空间
       “十四五”给数字经济发展设定了比“十三五”更高的目标,但“十三五”2018年之后数字经济的增长是有一点点乏力的。我们看到一条平线就是它增长乏力的表现。现实中数字消费这部分大家觉得比较拥挤了,但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都喊着说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我们要从数字消费进入到数字生产?因为它们确实切身感受到了在消费端再扩量是非常困难的,主要是数字消费总的市场规模受到了限制。
       我们大体上是这样来看的,无论在网络上干什么,社交、购物,搜索知识、学习,我们居民在线的时间是把它作为数字消费的市场总规模来替代的。这个规模大概在2018年第四季度之后就不涨了:大概11.4亿的移动互联网的月活用户,加上每天6小时的移动端的上网时长,再加上PC端4小时的上网时长,这个数字从2018年四季度一直到疫情前就不再涨了,大概每天移动端70亿小时的上网时长,这是数字消费的市场规模,就这么大的容量。
       当然疫情中,2019年12月到2020年6月份往上跳了一下,人数涨一点,主要还是上网时长增加了,从人均6小时涨到6.7小时,但疫情稍有缓解,这个就下来了。互联网企业普遍感到网上已经很拥挤了,那么多应用在网上,你想上去不能靠让消费者多上网,而是要把消费者从其他的活动中挤出去来上你的应用。从一个一直蓬勃增长的市场空间,变成了一个存量市场空间、一个定数的市场空间争夺消费者。
       而存量市场的竞争比增量市场的竞争要更激烈,花了很多钱仍然得不到用户、仍然得不到流量。企业感觉到数字消费市场的空间有限,要进入了互联网下半场和要进入生产领域,背后是对数字消费存量市场的担心。
       我们认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数字消费增长还是有非常广阔空间的,这包括数字投资和生产。数字投资是可以短期拉动的,我们叫新基建也罢,叫数字经济技术投资也罢,这两年增长很快。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比消费领域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定位“十四五”是一个起步后的加速阶段,整体的收获也还需要时间。另外我们有一个刚刚开始的领域——整体的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持续发力。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有三个领域都有新的增长空间,使得我们能对数字经济有信心。
       首先,数字消费还是依托于技术,有了5G之后我们原来的消费即使时长不变,但它的品质会大大地提升,带来消费者愿意付费的意愿大大地增强,这样它会支持产业加数字后出现很多百亿级、千亿级新的突破。我们讲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数字传媒、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等,在“十四五”期间都会有突破之后非常迅速的发展。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远程教育,今天就是现实的场景,因为疫情的问题,现场的听众很少,我们主要在线上讲。在4G时代,线上就是一个远程听课的类型,主要传输的就是声音和文字。但是,要比较模拟和真实的教育场景的话,是需要动作和行为的传输的,需要多点互动式的教育课堂的实现。尤其是工科、医科、职业教育,实训过程有大量的动作和行为存在,这在5G之前实现是非常困难的。有了5G之后网络教育才比较像线下课堂,我们叫同质等效,同样质量相同效果的教育才真的可能出现。
       在偏僻一点的地方,在不发达的国家,学生可以和最发达国家最好学校的实验室连接起来,通过AR、VR的技术可以做实验和实训,这样的课堂才和线下的课堂是一样的,可以多点互动。
       我们一个老师面对一大片头像,这个时候同学的举手、分组的交流、现场的展示其实操作起来都不是很方便,5G之后同质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才有可能推进,这样他才可能付费做这样的教育,而不是纯公益的事业。
       第二是医疗,以前的医疗就是远程会诊。解决两个问题,下级医院的医生把复杂病人的病情和上级医院连接起来说帮我诊断一下,所以第一是鉴别诊断,第二是治疗建议。但医生这个工作其实是一个手艺活,不经过实践,手术就是开不了。
       所以原来的远程医疗我给它的定位就是远程会诊。5G之后真正的远程检查可以远程给病人做检查,手术经验可以远程给病人做手术。我们国内做得最好的积水潭的骨科手术开展得非常好。2021年12月份我看了一台最高难度的腰椎手术。病人的腰椎有外伤,要打开打钉子固定,原来打开就要切一个大切口,要把皮肤和肌肉都翻开,把脊椎暴露出来,但目视伤口开得再大也只能是二维,所以这个手术风险很高、难度很大,病人的损伤很大,会带来手术效果的限制。
       我们看一台5G手术的做法基本上是可以在远端做,最下面的照片是我们在远端操作端,左上角是一个远端的手术台,右上角是现场X光片,手术端的操作臂和定位系统,都是事先调整好的,内嵌一个导航的定位工具,有点像车的导航,先给脊椎上打一个定位的东西,再根据定位去寻找,远程有一个控制监视器,已经把手术过程软件内嵌进去了。手术开始以后,控制台操纵,手术端的设备配合医生把手术完成。这样的手术效果非常好,切口小,非常准,三维,几乎没有手术以外损伤的情况发生。5G带来的医疗才真正地成了远端医疗而不是远端会诊。
       第三是体育,我们讲体育在疫情中间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近两年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里智能体育是一大类,好多就直接上去了,发展得非常快。对年轻人来讲健身是刚需,但疫情中关得最早开得最晚的是健身俱乐部,我们平常说1米是安全距离,运动的时候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少有人戴着口罩运动,所以是非常高危的场景。这时候智能体育发展非常快。
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智能骑行,你只要买左上角的一套,1万块钱,你就可以选任何一条你熟悉的道路,设定好以后你骑行的感觉是泥路还是水泥路,怎么拐弯,你的上坡、下坡和实景是一样的,必须把它骑出来,所以你的健身完全是模拟一个真实的环境。如果你觉得很没有意思你可以约朋友一起,我们可以选一条赛道进行比赛。
       最简单的有99块钱的模拟跳绳。2020年6月份有一个微博的热搜,19楼说20楼你别让孩子在上面跳,我们在上网课,20楼说对不起19楼,我们20楼在上体育课。我们小学生不能不上体育课。一人一条绳子,连到老师手机上的终端,4点钟上体育课,在你家,在楼道、在庭院都可以,但必须把绳跳了,老师可以看每个孩子跳了多少,还可以组织小组比赛和班级比赛,这是比较简单的。另外还有更复杂的、很昂贵的体育设备。智能体育发展非常快,风险很小。这里我们讲的是智能体育的消费的发展。实际上,智能体育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几乎全产业链在里面。从场景开始,到设计、制造、消费、场地,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过程。
       刚刚我们讲到了在5G技术的支撑之下,数字消费有很大的空间,数字投资和生产也会快速增长,这个很好理解。我们的5G基站、数据中心在全球都是增长最快的。到2021年11月5G基站已经140万个了,全球70%以上都在中国,覆盖了所有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我们覆盖的终端数从4、5千万开始,两年的时间一下子到了接近5亿,占全球比重接近80%,这个发展很快而且是很惊人的。
       其次,数字化生产是一个起步后的加速阶段。因为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是非常不一样的,消费互联网建好以后可以抵达所有的消费者,而产业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行业而且是非常细分的行业,所以它的发展比较慢,但做好的效益是非常好的。我们有十四五种产业互联网的类型,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我们有制造业的设备管理网络,连接行业、产业链甚至是企业内部都可以。
       我们也有生产者服务网络,这是只有在现在的数字技术之下才能做到的。我们有两业融合的供应链管理网络,这个出现得比较早;有企业内部的管理网络,基本上是ERP的网络,这个也是比较多、比较早的;还有产业生态的网络,是全要素全流程的网络,很多企业在试效果也不错,但目前的覆盖率比较低。这些是发展得比较好也比较有前景。
       产业互联网广泛深度链接形成一个新产业生态。卡奥斯原本是一个做家电的行业,它最早就是把自己的全产业链连接起来,大量的企业和消费者上去以后本身就可以自己独立发展。比如说前端可以支持更多的企业上链来做自己的开发,上链以后也可以让链上其他的行业头部企业再延伸到自己的全产业链上去。总的来讲,一个产业互联网越做头部效应越明显,跨界、全链条的效应就更加明显,做成这样的产业互联网是非常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还是没有期待在“十四五”期间的产业互联网能够像“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消费互联网那样放量增长,但我们定位就在起步后的加速阶段。
       再者,产业智能化转型,这是刚刚开始的。我们整个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还在开始起步后的发展阶段,所有我们点到的智能空间都是刚刚起步,相对比较成熟的是智能客服。
       现在我们打电话首先回应的都是智能客服。无人驾驶前景很大还没有放量,智慧金融在向前发展,智能零售和大的平台结合也仍然在一个起步阶段,智能交通、智能娱乐、智能医疗。我们前面举过医疗的例子了,这是个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的转型,未来10年一定会带来持续放量的增长空间。我们仔细想一想将来可以做多少事情,将来它是一个更横向的产业链,从数据开始带来另外新的问题,我们不再展开往下讲了。
       -03-数字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数字全球化这个空间是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带来的效率提升比国内的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空间还大,因为它原来发展更不均匀。
       数字技术天然能链接海量的数据和巨量的用户,跨境没有额外的成本。技术本身是没有什么成本的,和原来实体商品贸易要把一车货运到海外去相比,现在互联网的远距离传输增加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所以它天然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尽管我们讲2021年国际环境非常不好,一再讲双循环,内循环为主,内循环是一个发展理念的转变,但2021年还是进出口跑赢各项指标,GDP增长8.1%,投资增长4.9%,消费增长12.5%,对外贸易增长21%,外贸还是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最强的一驾马车。这是我们在传统全球化的框架下去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数字全球化的进展悄无声息但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先拿数据看一下。


       我们看看除了中国之外全球也一样,这是全年的数据(国外没有出来),我们比较了2021年上半年和2019年,因为  2020年是一个特例,我们看到全球的进出口平均增长11%,当全球经济刚刚恢复到2019年微量增长的时候,贸易依然领先,后面两张图中国和美国都是国际贸易的复苏快于GDP复苏,是增长的主要动力。
       大家不理解全球化那么多障碍,贸易仗打成那样,为什么还是动力?其实是和我们传统贸易不同的一种数字贸易的能力在增长。
       我们看看这个数据,大概现在全球数据驱动的服务贸易增长非常迅猛,已经占到了服务贸易的一半。最上面深绿色的是数字关联的数据驱动的服务贸易,是一个最狭窄的定义,就是数据驱动的贸易,已经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一半了。这一半其实有时候在传统的贸易战中都没有看到,其实这种贸易的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在疫情这两年比重的提升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看到柱体的最后两个,比重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最重要的是什么?能看出来的是数字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贸易的主体。这四张图是服务贸易中的数字生产者服务、传统生产者服务、数字生活服务和传统生活服务四张,箭头指的一条线就是数字生产者服务,它已经成为贸易的生产者服务的主体部分了。这部分有很多跨境服务在里面,设计研发包括各种各样的生产者服务,其实和我们传统贸易战完全是两条线走,发展非常迅速,如果这块忽视掉一定对全球化是持悲观的态度,如果这块好的话一定对全球化是非常乐观的。
       举一个例子,全球研发虽然面上看在有些点上打得很厉害,但现在全球研发迅速地成为多国共同创新网络,叫全球共创网络发展。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注册的专利中个人注册和团体注册分别占2/3、1/3,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复杂,到2017年全球注册的发明专利中团体注册已经占到2/3,个人占1/3,没有合作就没有数字时代的创新。这个问题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理解,数字经济就是开源,就是链接,就是跨境,就是共创,它是一个非常本质的要求。


       在这里面中国成长其实也很快,从上往下数紫色的部分是中国所占的比重。(图五)第一条数字全球化中,科技研发、数据企业、数字技术共同研发,共创共享,共同创新是两个国家以上注册、共享收益,发展非常快,中国在中间的竞争力是持续提升的。
       举例看设计服务平台,这是2018年一款很有名的新车,34个国家,350位工程技术人员在网上同步研发,只有在数字网络空间才具备这样一个可能性。以前是一个串联的设计,现在就是一个并联的设计,而且共同商量一件事的速度快很多。如果这个车设计得不合适,几分钟就可以把颜色重新渲染一下。
       共创已经不完全是个技术问题了,有文化的问题在里面。34个国家的设计师要共同来评判这个定位在35岁以下消费者的车型,比如说这个外形的颜色,我们要寻找最大的公约数,红色太浅中国人认为它不稳重,红色太深有些国家认为它不吉利,大家要一致认可这个在全球目标消费者中间认可度最高的颜色,它已经完全和技术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共创带来的内容是更多的。
       国内也有做得很好的,这是一个企业叫“橙色云”。这个企业非常的独特,它专门做全球的研发平台。现在研发工具和设计软件工具更新很快,非常昂贵,中小企业配这样一个工具平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个企业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连接了十多个国家、26万个工程设计技术人员,有点共享知识的感觉,其实也有机构,但更多的是个人来注册的。
       这样我拿到一个研发任务之后有项目经理,从全球选对这个技术最专业的人来帮我做这个设计,就是项目组。它的最高级的专家就留着比如说同步评审,用这样的方式来做,时间节省四分之一,费用节省三分之一,都是最适宜力量的匹配,都是高品质的产品,因为选的人都是最专业的,一个大的东西来了以后可以分解成小块,每一个块我全球找最好的设计者来做。你想任何一个企业怎么可能养得起全球最顶级的团队来做整品的研发?
       在数字时代,我们服务是可以广泛进行贸易的,举例这是我们的一个数字化生产者服务平台,它有点像我们淘宝、天猫这样的平台,上去以后有1000多万个供应商,基本上都是个体化,企业上去以后你说我要设计一个全球文化共享度高、年轻人认可的很简约的LOGO,描述一下特征,就和上面的供应商去匹配。平台它会推出一些合适的匹配,你自己挑。它很大程度上是用了人才的共享。可能白天在一个设计公司,晚上上去就接这个单。如果没有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匹配的话,你怎么能想象在一个平台上1000多万个供应商、1000万个需求方如何来匹配?
       刚才讲的是生产者服务,生活服务的数字服务平台是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没有办法计算价值量的问题。举一个例子,这是最新的数据,元旦前一部影片叫《不要抬头》,好莱坞的一个新片,这个片子有疫情的影响,线下院线12月8日开始的三周,播放只有20万小时, 130分钟的片子,只卖掉8万多张票。12月24日在Netflix上线,一周内全球流媒体的播放量超过了1.52亿小时,相当于7、8千万消费者线下进电影院观看。每年这种数据在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
       Netflix是一个什么企业呢?它是一个美国的企业,按说美国的文化企业无需到全球去,市场非常大,但这个企业两亿消费者中有2/3的消费者是在北美之外的。上面有7000多部影视片还有可以点播的很多内容。29美金可以做一个全年的会员。所以它很难说每个影片赚了多少钱。实际上,全球数字消费也是发展非常快,只是我们在统计的收益中间,价值衡量时,显示的是流量,是广告,而且是平台所有客户一起算,没有办法计算每个服务的价值,这是数字时代统计上的一个问题。
       5G带来的变化这个话题我们今天没有可能展开了,我最简单说一下。它的变化是非常本质的,它带来的变化比前面全球制造业分工带来的变化影响要大很多。
       服务我们传统讲是不可贸易的,必须消费提供和消费服务同时同地,我们叫不可错位、不可错时,讲课必须在现场听,医疗医生和病患必须是同步的,是一个劳务支出必须同时同地的服务。但有了互联网和卫星电视之后可以远程,病人和医生可以不在一起,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在一起,维也纳的音乐会我们也可以在北京听,有了网络之后可以远程服务。但服务始终不能分工,可贸易和可分工是两个概念。
       可贸易是你可以把整体的服务产品在维也纳一台音乐会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听,可分工像制造业一个产品可以分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去制造,最后合成一个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有了5G技术之后,服务第一次可以大面积地分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变化,对产业组织、收入分配、赢者通吃、明星理论等,带来的理论性变化是非常突出的。
       我挑了一个最经典的例子,这是一个音乐会。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实践:挑选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最优秀音乐家,异地各自演奏,然后把它合成后提供给全球消费者来听。这就如同一个制造业产品在世界各地制造不同零件,然后组装后成为一个完整产品。
       对音乐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高品质几乎没有时延的传输网络的话,这是没有办法听的。这场音乐会离北京最近的在蒙古有600公里,最远在美国、德国、西班牙有一两万公里。那么远近不同的声音要保真同步传到耳朵里,合成一台没有违和感的音乐会,只有在非常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和传输技术之下才能做到,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想象未来我们全球化中这种机会带给我们消费者的福利和生产业态的重组会是多么的巨大。
       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市场全球最大、企业创新活力非常强、数字消费空间巨大,这几句话很抽象,希望大家听完之后每个有点画面感,数字投资的规模很巨大,数字生产快速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数字全球化加快发展带来了多种新机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产业重组优化带来的产业组织形态在持续改变,特别是服务业的增长将呈现效率提升和分工深化的特点,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新的推动力量。
       第三,我们一定要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继续有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升我们的产业技术和全球竞争力。
       我们有信心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带动。
来源:江小涓 腾讯财经 2022-04-10
 
 

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规划指出,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规划指出,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规划提出,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