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44期

资讯传递

三部门发布《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布《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普遍覆盖,绿色宜居环境初步形成,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展望到2035年,资源保障有力、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幸福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施方案》提出,要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引导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协调发展、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加快资源型地区开放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共享发展。
       在引导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上,《实施方案》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强资源能源开采利用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攻关,提升行业创新发展水平。加快 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持续挖掘和巩固提升比较优势,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等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培育一批新兴支柱产业。鼓励资源型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
       在促进资源型地区协调发展上,《实施方案》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和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与资源精深加工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以资源精深加工带动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实施方案》还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国有企业支持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责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加强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机场、铁路,推进客运站改扩建或迁建新建,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此外,在配套支持政策上,《实施方案》明确,将继续通过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对相关地区予以支持。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工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资源型地区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建设用地修复后,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可作为城镇建设用地使用。
来源:证券时报 2021-11-12
 
 

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7个月下降,发展面临较多挑战

       11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10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数据显示,10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继续回落至86.1,比上月下降0.3点,低于去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水平,处于去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已连续7个月下降。
       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
       在8个分行业指数中,降幅较大的分别为建筑业、工业和房地产业指数,其中工业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房地产业指数连续7个月下降。在8个分项指数中,降幅较大的分别为成本指数、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综合经营指数。其中,成本指数连续14个月下降,宏观经济感受指数连续8个月下降,市场指数连续7个月下降,综合经营指数和效益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只有资金指数和劳动力指数保持相对平稳。
       行业景气状况继续分化。工业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房地产业指数连续7个月下降,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由升转降,社会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指数止跌回升,批发零售业指数连续由升转平。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表示,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积极应对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验,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放缓;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矛盾困难增多,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较多风险挑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对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持续显现,芯片“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增速放缓,应收账款和存货继续增加,小微企业效益下滑,以及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发展信心不足、市场预期不稳等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企业信心亟待提振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分析指出,10月份,全球疫情走势和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恢复势头持续放缓,企业发展信心受到影响。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9.6,比上月下降0.4点。具体来看,反映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看法的宏观感受指数为106.7,下降0.5点,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反映对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看法的行业运行指数为92.4,下降0.4点。可见,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下降主要是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不乐观导致的。
       同时,市场预期继续回落。国外疫情持续蔓延,主要经济体复苏放缓,外部需求前景不明;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行业、区域和企业分化加剧,影响经济复苏进程,加之部分政策出台时机比较集中且效应同向叠加,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市场预期不稳。10月市场指数为78.9,比上月下降0.1点,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次低位。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5个行业国内订单指数和4个行业销售量指数均有所下降。
       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指出,10月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叠加海运供应链紧张、运费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等多重因素,持续推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10月成本指数为112.9,比上月下降0.8点,虽然仍处于8个分项指数的最高位,但连月下降,说明成本持续上升。在调查的8个行业中,6个行业生产成本、4个行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和7个行业人力成本均上升。
       10月份,中小企业资金面总体依然偏紧,劳动力供应略有下降、需求有所改善。需求指数为98.8,上升0.1点,供应指数为111.1,下降0.2点,仍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同时,企业效益仍处低位,企业投资意愿仍显不足。能源和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劳动力和物流成本持续上升,下游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和成本传导能力有限,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10月效益指数为61.3,比上月下降0.3点,仍为8个分项指数中的最低值,处于历史较低位。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5个行业效益指数下降。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表示,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市场主体新困难,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增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把握好时度效,有效实施预调微调,着力稳定市场预期,确保经济增速不出现大起大落。做好煤电油气等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保供稳价,帮助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工业报社 曹雅丽 2021-11-17
 
 

深圳修订创投条例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深圳市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近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对2003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发展创业投资主体、完善募投管退生态两部分备受市场关注。
  在募资端,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保险、大型国企等大型机构资金渠道有待畅通,民间资本资金量有限、投资期限短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创业投资主体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早期创新型企业,而是偏向于投资中后期成熟项目或Pre-IPO项目。对此,《条例》提出,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打造市场化母基金行业,鼓励各类大型机构资金参与出资。
  所谓市场化母基金,是指没有返投比例、地域限制,没有投资行业约束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母基金。《条例》提出,市、区人民政府支持市场化母基金行业发展,打造国际化专业化法治化的大湾区母基金集聚地。鼓励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出资市场化母基金。鼓励保险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家族财富管理公司和公益性基金等机构资金依法通过市场化母基金进入创业投资行业。
  在投资端,《条例》提出,鼓励创业投资主体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鼓励创业投资主体聚焦于解决“卡脖子”领域、基础前沿研究、原始创新等领域科技创新企业;鼓励创业投资主体进行绿色产业投资,通过资本投入为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等。
  在退出渠道上,针对退出难等问题,《条例》提出,要以深交所为核心畅通创投主体退出渠道。具体来看,包括鼓励创业投资主体通过被投企业上市、挂牌、并购及协议转让等方式拓宽退出渠道;支持设立创业投资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打造创业投资主体所持有股权的转让交易平台;推动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探索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质押登记试点;鼓励政府引导基金通过S基金转让份额或退出。
  深圳是国内最早发展创投行业的城市之一。2003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创业投资地方性法规;其后又先后出台了促进股权投资发展、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试点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促进创投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项专项政策。这些利好政策推动了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松禾资本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深圳本土风投创投机构涌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深圳登记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2349家,全国占比15.7%,位居全国第二;管理基金规模1.2万亿元,居全国第三。
来源:金融时报 张弛 2021-10-28
 
 

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VC/PE机构渗透率超七成 地方国资和深圳创投“军团”抢眼

  备受资本市场瞩目的北交所于日前正式开市。从官宣到开市,北交所以74天的落地时间刷出了“北交所速度”,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专精特新也随着北交所的开市迈向了新的历史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上市企业背后站着的资本力量不可小觑。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交所首批81家上市公司中,各种类型的创投机构累计现身60家公司的最新前十大股东名单,参与率超七成。北交所开市为一批中小创新企业带来长足发展资本的同时,不少一直支持和陪伴企业成长的VC/PE机构也终于云开见日,进入收获期。
  业内人士指出,北交所的设立,是对专精特新企业在直接融资渠道上的一大政策支持,对创投机构而言,则是进一步拓宽创投项目的退出通道,大大增强投资人对创业投资,尤其是“投早投小”的信心。
  创投机构渗透率超七成
  据不完全统计,北交所首批81家上市公司中,60家公司的最新前十大股东名单涉及创投机构,占比高达74%。分类型来看,这其中有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投基金等,有明星创投机构,以及产业投资资金。
  尤其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成为这些企业上市的重要“推手”,也乘着北交所的东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比如,具有武汉国资背景的武汉智慧城市创业投资基金,武汉启迪东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投资了微创光电、诺思兰德;安徽蚌埠市政府投资集团控股的“蚌埠中城”则参与了佳先股份的A轮融资,还通过蚌埠市天使投资基金参与了安徽凤凰的股权融资;主营业务为射频同轴连接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射频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富士达,公司最新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就出现了两大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吉林省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创投、陕西省创投引导基金分别位列公司第二大和第七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74%和3.84%;除此以外,广东省科技创投持有拾比佰9.73%的股份;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持有国义招标6.37%股份;有海南省财政背景的海南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持有流金岁月2.86%股份等等。
  除了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经梳理发现,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还出现产业资本的身影。比如,汽车产业链公司建邦科技曾获得北汽产投的融资支持。而VC/PE也是首批上市公司背后不可小觑的力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背后浮现出云峰基金、百度、天星资本、金沙江创投、水木创投、深创投、松禾资本、高特佳投资等创投机构的身影。
  “北交所的开市,一方面为创业投资新增退出渠道,将账面盈利转化为现实盈利;另一方面,提供长期性和经常性的投资机会,唤回资本‘投早投小’信心及动力。”安信证券分析师张经纬表示,北交所的设立有望促进交易量、流动性双提升,鼓励创投资本进一步参与其中,将长期利好创投机构。
  深圳创投“军团”再出征
  值得一提的是,创投机构数量在全国位列第三的深圳创投业,在此次北交所开市中一马当先。记者梳理这些首批上市公司背后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以及其他机构股东发现,深圳的头部创投机构悉数在列。
  比如,深圳创投新以及其持股35%的山西红土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均出现在科达自控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经记者计算,持股比例约为3.9%。深创投方面介绍,深创投及旗下山西红土基金2012年就投资了该企业,并陪伴支持其成长至今。
  而高特佳旗下的高特佳瑞康投资和瑞滇投资则合计持有生物谷3.99%的股份。据了解,高特佳在2016年9月和云南生物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彼时入股的还有高特佳旗下的另一只基金杭州高特佳睿海投资合伙企业,合计投入上亿元。
  达晨财智持股比例高达7.6%的丰光精密此次也正式登陆北交所。据了解,丰光精密以精密机械加工、压铸制造为核心技术并致力于为高端装备制造、高速列车/轨道交通、汽车、工业智能化等行业提供核心零部件。三季报显示,丰光精密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5亿元、397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8.69%和59.74%。达晨财智方面还透露,公司还有26家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的新三板挂牌/未挂牌企业。
  此外,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中的同力股份则由松禾资本管理的苏州松禾成长创业投资中心陪跑长达11年。公司董事长叶磊表示,松禾资本的不少投资项目,比如新能源、智能化、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企业,都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协同效应,让公司在行业里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交流。根据财报,同力股份在过去4年里,营业收入实现了持续增长。
  深圳另一家头部创投机构同创伟业所投资的国源科技此次也登陆了北交所。2017年,同创伟业旗下的两家基金主体——同创锦程、同创安元同时增资入股国源科技,如今同创伟业合计持股2.98%。
  将继续发力专精特新
  从9月2日官宣设立北交所以来,新三板市场明显升温,市场指数和交易量都相当喜人。
  截至目前,三板成指已从9月2日的1000点左右,飙涨至11月16日收盘的1157.07点,指数涨幅达16.61%。而抛出定增预案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大幅增加,Wind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累计5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抛出定增方案,预计募资总额为17.12亿元;到了10月份,这两个数字激增至99家、67.44亿元;而刚好过半的11月,增发的家数已经高达127家,预计募资金额为52.7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国内一线VC/PE机构也开始进入新三板“抢筹”。比如,高瓴旗下基金珠海沐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就认购了新三板基础层企业石金科技5000万元,持股比例为3.98%,且均为流通股;此外,红杉资本旗下深圳市红杉瀚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还参与了和创科技的定增,认购598.88万股;而在创新层公司安锐信息的定增中,同创伟业旗下深圳南海成长同赢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也认购了2100万元;另一家新三板公司中安华邦也曾在11月初披露,公司向金沙江创投旗下公司苏州金沙江朝华三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独家发行2000万股,认购单价为17.93元/股。
  除了新三板市场上的7000多家挂牌企业以外,未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也成为VC/PE机构的争夺对象。据统计,自2018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启动以来,已经累计有4921家企业获评为“小巨人”。而当前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与计算机、化工、生物医药、军工等行业,这和北交所重点关注的方向相契合。
  根据北交所交易规则,北交所对于持股比例低于10%以下的普通股东未设限售期,也就是说,VC/PE未来可以根据判断自由选择退出时机。因此,北交所这个新退出渠道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创投机构布局专精特新的积极性,不少机构正继续加码投早、投小。
  达晨财智方面透露,目前累计共有62家投资企业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名单,累计投资额超过25亿元,逾半数项目投资占比超过5%,累计已上市及上市预披露企业共16家。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表示,北交所的设立,是对专精特新企业在直接融资渠道上的一大政策支持,利好其长远发展。公司将坚持深耕行业,投出更多夯实中国产业基础的专精特新企业。
  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也指出,北交所与科创板、创业板有着明显的差异化定位,重点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在为此类企业提供一种新的公开市场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此类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创投机构而言,北交所的设立进一步拓宽了创投项目退出通道,缩短了退出周期,有助于创投机构快速回笼资金,增强投资人对创业投资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就包括105家深创投已投企业。
        从专精特新企业的整体融资情况来看,根据清科创业旗下PEDATA MAX数据,截至11月5日,专精特新企业共9534家,已有1955家企业进行融资,占20.51%,另外7579家企业尚未进行融资。此外,共有400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仅占总数的4.20%。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北交所的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也将迎来新机遇。
  来源:证券时报 卓泳 吴少龙 2021-11-18
 
 
 
 
 

辽宁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实际困难出实招——引金融活水助企业发展

       制造业是辽宁实体经济的“王牌”,记者调查了解到,有订单却供应不上是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发愁事。辽宁金融业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出实招,真让利真给力,为企业稳定经营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创新融资助企发展
       11月初,沈阳龙锦兴钢材有限公司建筑材料制造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主要从事钢材、建筑材料制造及销售,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该公司总经理郭建宇的“融资难、融资贵”烦恼不再。郭建宇告诉记者,农行的“链捷贷”业务有易得、易用的特点,无需抵质押和财务报表,只要在农行开立对公账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线上用款,“通过农行沈阳分行工作人员周到细致的实地指导,公司顺利拿到了贷款”。截至2021年10月末,公司累计融资26笔,累计贷款金额4742.5万元,体验到了农行沈阳分行的专业性和贴心服务。
       10月中旬,记者站在锦州笔架山向西远眺,可见锦州港货柜林立。不仅如此,装卸运输链条中的制造业中小供应商也业务繁忙。
       中国建设银行锦州分行较早为锦州港开办了供应链贷款业务。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锦州港在建行供应链融资余额18160万元,涵盖装卸运输业务等9家中小微企业。“供应链业务的开展,为锦州港提供了更多融资模式,保障了企业经营,同时也为链条中的制造业上游供应商提供了便利。”该行副行长柴春森表示。
       不仅农行和建行,中行和兴业银行也为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频出妙招。中行辽宁分行充分联动集团内综合化经营公司,为客户提供全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加大制造业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中银国际和中银证券等公司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境内外上市、发债、并购等各类资本市场支持与服务。中银投、中银证券等通过搭建产业基金,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股权类融资支持。而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完善体制机制,打造“四专”特色化经营。倡导“四专”理念,即“专业部门”“专业审批”“专业团队”“专业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业务效率,大力支持辽宁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
       金融监管后盾坚实
       来自辽宁银保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辽宁辖内(不含大连)制造业贷款余额6277.7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408.6亿元,同比增长20.7%。中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2871.0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成绩的取得,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贷款,也与当地央行、银保监局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息息相关。2021年以来,央行沈阳分行建立大行信贷投放指标月度跟踪机制,三次召开督促通报会议,组织召开形势分析会,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力度,更好推动各大银行信贷投放。
       “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尤为重要。”央行锦州市中心支行行长齐东伟表示,要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领域,促进金融活水充分滋养产业链企业,强化运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努力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做好金融服务,积极开辟绿色通道,辐射拉动辽宁经济建设。
       辽宁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监管引领,支持辖内银行机构服务制造业。年初,辽宁银保监局将推动银行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指定牵头部门,明确任务分工,指导银行对标《辽宁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军民融合等领域及IC装备、航空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分别召开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议,督促发挥好全国性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优势,着力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力争全国性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问题仍存任重道远
       虽然辽宁地区金融业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可谓“一山放出一山拦”。
       实地调查发现,一方面,辽宁经济形势尚处恢复阶段,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等短板仍较为突出,传统制造业风险加快暴露,新兴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制造业尚处恢复阶段。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看来,辽宁制造业以大型重工业国企为主,中小微企业发展较为困难。存在着国有制造业企业产值占比较高,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制造业以煤炭、石油、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同时,东北人口持续流出趋势不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辽宁省消费需求不振,也对发展新兴产业与本地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债务违约风险不断暴露,区域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对区域信用环境影响仍在持续,民营制造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辽宁金融业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存在担忧。中小微企业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在企业信用方面也存在瑕疵,所以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支持时不够积极。同时,辽宁金融业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手段过于单一。“多是以推动信贷的方式来实现金融支持。缺少多种金融工具,比如股权、公司债的方式支持,从而减少了金融支持的资金来源。”盘和林说。
       不少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正积极作为。农行沈阳分行行长周学军表示,下一步要建立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以供应链业务为切入点,为辽宁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制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延伸服务触角,丰富融资手段。同时,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针对科技型制造业高技术、轻资产特点,积极创新评估评价体系,拓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实现拥有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企业的贷款投放增长。针对有节能改造需求的企业,充分发挥“节能贷”“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助力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升级。
来源:经济日报 温济聪 2021-11-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政府引导基金关键在于分担风险

       在10月21日举行的2021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再次提及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他指出,对于政府来说,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引进创投、风投、股权融资基金,二是怎么为他们创造条件和企业对接,发现好的项目?在他看来,“政府如果有钱,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去促进各方面的发展。”一个原因是,尽管过去通过给奖金、给身份等措施,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以奖金和身份为目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扭曲”。
       更重要的是,基金介入对于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樊纲指出,基金能对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产业重组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让原来不好的企业涅槃,产能得到更充分利用。“基金能给它们搭桥,找资金、找技术,同时,由于对专业领域的信息掌握得非常充分,可以帮助其制定发展战略,使重组之后的企业进一步发展。”
       对公共品引导投资 对私人品分担风险
       据媒体报道,截至去年10月26日,全国共设立2156只政府引导基金,基金目标规模总额为11.6万亿元,已到位资金规模为42834.01亿元。其中,设立的产业类引导基金数量达1118只,基金总目标规模62783.47亿元,单只基金平均目标规模70.31亿元。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部署预算管理制度新变革。要求政府投资基金等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沉淀资金一律按规定收回并统筹安排。业内认为,政府引导基金或将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步入新阶段,如何对政府引导基金进行新一轮布局?在樊纲看来,政府引导基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对公共品和私人品进行分类施策。
       什么是公共品?据樊纲解释,诸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消费不排他的产品,具有公共性质和很大的外部性,属于公共品的范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低碳发展”,不仅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关,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且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具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
在樊纲看来,公共品应是政府引导基金进入的重要领域。若政府不引导,私人企业和私人投资可能比较难以进入。
       而对于私人品,政府引导基金则可能不如市场敏锐。据樊纲分析,比如在科技、医疗等领域,政府可能难以掌握新的发展方向。“创新就是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如果政府都知道了,并知道怎么引导,那就不叫创新。”
       但政府引导基金同样可以推动私人品领域的发展。樊纲提出了一种模式:让私人基金先发现项目和价值,然后政府跟进分担风险。“投资是风险,政府引导基金的职责则是分担风险,促进创新创业在市场上更好发展,而不是去挣多少钱。”樊纲说,“到了C轮可以退出来,也不要跟着上市,也不要持有股权,让市场接下去做下去。”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过剩难题
       樊纲也提醒,除了各地颇为重视的创新创业外,股权投资基金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兼并重组。其能够帮助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来改善产业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经济过去增长比较快,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热。过热期间出现了很多企业,所以现在一些产业出现公司恶性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产业的订单持续增长,总产值不断扩大,但分摊到每个企业的订单量可能减少,出现了“日子不好过”的声音。
       “市场经济的基本做法就是通过市场兼并重组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化解这些过剩产能,使得产业进一步发展。”樊纲说道,“这就需要大量的基金做兼并重组的事情,我们这方面应该说重视不够,产业重组迟迟难以进行。”
       眼下,国内金融行业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樊纲所说,一方面是地方融资平台现在有很多维持不下去,另一方面是很多地方的中小银行的坏账问题。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妥善化解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用的办法就是政府打包,找国企兼并,最后变成国企。用基金的办法,好处是在纾困整理之后能放回市场,继续让私人资本去经营或者进一步发展。”樊纲说,“通过长期债券的办法,还能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错配的问题。对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五年、十年的融资难以为继,通过长期债权、建立基金,亦能够疏解平台和地方中小企业的问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杨弃非 2021-10-21
 
 

政策速递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修订印发厦门市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突破制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与障碍,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市科技局修订了《厦门市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11月3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完善我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企业投融资能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和《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倍增计划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扶持定义】本办法所称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是指为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对我市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为获取社会金融资源支持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主要包括科技信用贷款扶持、科技担保贷款扶持、科技保证保险贷款扶持、科技保险补贴等。
  第三条 【申请主体】申请主体应当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具体为在厦门市依法注册登记,且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本办法第五章科技保险补贴的申请主体不限制为中小微企业,但仍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海纳百川” 和“双百计划”人才创办的科技企业(人才必须是企业原始股东且股权比例大于20%);
  2.当年度资格有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厦门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
  3.拥有经认定的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新型研发机构的企业。
  第二章 科技信用贷款扶持
  第四条 【政策框架】市科技局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专业平台,构建企业授信模型,自动生成企业预授信额度,合作银行为企业办理信用贷款,市科技局补贴企业贷款利息,并与合作银行共担风险。
  第五条 【申请方式】符合申请条件的企业,通过厦门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向合作银行提出信用贷款申请(采用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共同借款人形式的,可视同为信用贷款),单户贷款金额最高500万元。单家企业享受科技信用贷款扶持累计最多不超过5年。
  第六条 【风险分担】市科技局为合作银行分担信贷风险,补偿科技信用贷款本金损失的70%,累计净代偿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超过3000万元则停止代偿。
  (一)贷款发生逾期后,合作银行应及时向市科技局通报情况,并按有关规定组织催收,逾期超过1个月(含)未偿还贷款本金或超过2个月(含)未偿还贷款利息(均包含合作银行已经宣布贷款提前到期的情形),可启动补偿程序,合作银行向市科技局提出科技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申请,补偿资金由市科技局拨付给合作银行。
  (二)贷款损失补偿后,合作银行应当继续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企业进行追偿,追偿所得扣除追偿费用后按照原比例返还市科技局。
  第七条 【贷款贴息】在企业贷款结清后,按企业实缴利息的30%予以补贴,补贴资金拨付给贷款企业。
  第八条 【查重要求】以科技信用贷款扶持政策形式发放的贷款与市财政其他信用贷款扶持政策不可重复享受。
  第三章 科技担保贷款扶持
  第九条 【政策框架】市科技局与银行、担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作银行、合作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办理担保贷款,市科技局补贴企业担保费和贷款利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与合作银行、合作担保机构共担风险。
  第十条 【申请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向合作银行和合作担保机构申请。单家企业在所有合作担保机构的担保余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同一担保机构对符合申报条件企业的户均担保余额不超过500万元。单家企业享受科技担保贷款扶持累计最多不超过5年。
  第十一条 【风险分担】市科技局为合作银行和合作担保机构分担信贷风险,代偿科技担保贷款本金损失的40%,累计净代偿金额不超过4000万元(与科技保证保险贷款共用风险额度),超过4000万元则停止代偿。
  (一)对企业无法还款的,合作银行向合作担保机构发出履行代偿责任通知书,合作担保机构在完成代偿后向市科技局提出科技担保贷款风险补偿申请,补偿资金由市科技局拨付给合作担保机构。
  (二)贷款损失补偿后,合作担保机构应当继续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企业进行追偿,追偿所得扣除追偿费用后按照补偿分担比例返还市科技局。
  第十二条 【担保费补贴】企业按照不高于担保金额1%费率支付担保费,其余担保费由市科技局予以补贴。担保金额600万元(含)以下的部分给予不超过2%保费补贴;担保金额600万元以上的部分给予不超过1.5%保费补贴。补贴资金拨付给合作担保机构。
  第十三条 【贷款贴息】在企业贷款结清后,按企业实缴利息的20%予以补贴。补贴资金拨付给贷款企业。
  第十四条 【查重要求】以科技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形式发放的贷款与市财政其他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不可重复享受。
  第十五条 【其他渠道】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如通过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获得资金,并由合作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项目,经市科技局批准后,可参照执行。
  第四章 科技保证保险贷款扶持
  第十六条 【政策框架】市科技局与银行、保险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购买保证保险获得无固定资产抵押的信用贷款,补贴企业贷款利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与合作银行、合作保险机构共担风险。
  第十七条 【申请方式】企业购买科技合作保险机构的贷款保证保险,同时向合作银行申请无固定资产抵押的信用贷款,单家企业在所有合作银行的科技保证保险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享受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累计最多不超过5年。贷款利率结合客户风险和信用状况综合确定,保险机构收取的保证保险年费率不超过贷款本金的2.5%。
  第十八条 【风险分担】市科技局为合作银行和合作保险机构分担信贷风险,代偿科技保证保险贷款本金损失的40%,累计净代偿金额不超过4000万元(与科技担保贷款共用风险额度),超过4000万元则停止代偿。
  (一)对企业无法还款的,合作银行向合作保险机构发出履行代偿责任通知书,合作保险机构在完成代偿后向市科技局提出科技保证保险贷款风险补偿申请,补偿资金由市科技局拨付给合作保险机构。
  (二)贷款损失补偿后,合作保险机构应当继续按照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企业进行追偿,追偿所得扣除追偿费用后按照补偿分担比例返还市科技局。
  第十九条 【贷款贴息】在企业贷款结清后,按企业实缴利息的30%予以补贴。补贴资金拨付给贷款企业。
  第二十条 【查重要求】以科技保证保险贷款扶持政策形式发放的贷款与市财政其他保证保险贷款扶持政策不可重复享受。
  第二十一条 【其他渠道】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如通过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获得资金,并由合作保险机构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的项目,经市科技局批准后,可参照执行。
  第五章 科技保险补贴
  第二十二条 【政策框架】为充分发挥科技保险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分散和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市科技局采取总额控制的方式,补贴我市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的保费。
  第二十三条 【补贴险种】补贴险种包含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机器损失险)、营业中断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公众责任险、贷款保证保险、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集成电路流片费用损失保险、生命科学产品完工责任保险,企业一次性投保期限不超过一年。支持保险公司推出创新险种,经市科技局批准后,可纳入科技保险保费补贴险种范围。
  第二十四条 【保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保相关科技保险给予保费40%的补贴,补贴资金拨付给企业,每家企业每年全部保费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元。
  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缴纳保费的单位,应足额缴纳全部保费后申请补贴;对获得补贴资金后要求退保的单位,应退还相应补贴资金后,保险机构方可办理退保手续。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政策享受】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同时享受科技信用贷款扶持、科技担保贷款扶持、科技保证保险贷款扶持、科技保险补贴政策。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获得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政策支持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应接受市科技局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处罚措施】对提供虚假材料套取财政科技资金的企业、市科技局将全额追缴相应补助资金、取消其后5年市级财政科技资金申报资格。其中属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所列违法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或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解释权】本办法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实施期限】本办法自2021年10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5年。
  2018年10月1日(含)—2021年9月30日(含)期间符合条件申报享受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政策的,按照《厦门市科技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厦门市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管理办法的通知》(厦科联〔2018〕28号)兑现相关资金。
  2021年10月1日(含)—2026年9月30日(含)期间符合条件申报享受科技信贷及保险扶持政策的,按照本办法政策条款执行。

 
 

产业创新动态

《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发布——中国多项知识产权指标居全球首位

       当地时间11月8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下称报告),中国多项知识产权指标位居全球首位,这说明中国创新在持续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事业显著发展,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报告是了解全球创新状况的重要工具,涵盖大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了创新者、设计人以及有关品牌如何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产权为其企业保驾护航并寻求新的增长。
       全面创新显优势
       报告数据显示,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活动在2020年出现反弹,恢复增长态势。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受理150万件专利申请独占鳌头,这一数量是排名第二的申请国——美国申请量(59.7172万件)的2.5倍。日本、韩国和欧洲相关部门受理数量紧随其后,前五大主管局的申请数量共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85.1%。全球有效专利在2020年增长了5.9%,达到约1590万件,中国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达310万件,实现增长最快。
       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340万件商标申请,涵盖了1720万个类别。申请中指定的类别 较前一年增长了13.7%,连续11年实现增长。中国以约930万件商标注册申请量居全球首位,其后是美国、伊朗、欧盟及印度。
       “这显示全球各地的企业为市场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点从2020年商标申请活动量在大规模经济冲击下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中可以看出。尽管处境艰难,但企业正在寻找机会,以新的方式接触客户,开辟新的市场,并利用知识产权将其想法推向世界。”在谈到2020年商标申请量尤为强劲的增长时,WIPO总干事邓鸿森表示。
       在工业品外观设计方面,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共提交了约110万件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其中包含140万件外观设计,年度同比增长2%。2020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申请中包含了77.0362万件外观设计,占世界总量的55.5%。
       同时,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约5.88万件受保护的有效地理标志。其中,德国报告的有效地理标志数量最多,为1.4394万件,中国有效地理标志数量为8476件。
       报告数据再次强有力地向世界彰显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国际合作获肯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在加入联合国后,于1980年加入了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国际合作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知识产权多边主义的积极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中国一直以来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球各界的一致肯定。
        WIPO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商业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在11月9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也就此议题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提问。汪文斌强调,这样的成绩,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奋斗出来的,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出来的。
       据汪文斌介绍,近日,中国政府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将“法治保障,严格保护”列为四项工作原则之首;发布《“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运用取得新成效、服务达到新水平、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的“四新”目标。“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对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部署了多项措施,下一步,中国将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提升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水平,推动中国知识产权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报告收集和分析了知识产权数据,为政策制定者、商界领袖、投资者、学者以及其他探索创新与创意宏观趋势的人士提供信息。未来,中国将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促进全球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知识产权报 侯岭 2021-11-17
 
 

专访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俊贤:金融科技融合的“谋”与“变”

       “借由过去三届进博会平台,普华永道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已成功签署,如今已落地为专业服务项目,且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创新转型提供动能。”11月9日,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服务合伙人张俊贤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第四届进博会,张俊贤与合作伙伴及团队携两个网络安全的创新产品亮相:MSS(Managed Security Service)安全托管服务、China PrivacyGo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合规管理平台。
       在普华永道的展台现场,张俊贤与记者具体分享其对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中小金融机构数字突围之道、金融机构反欺诈建设等多个热点话题的见解。
       三届进博落地多项协议
       普华永道是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进博会作为国际企业了解和投资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专业服务是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今年是普华永道连续第四年参展进博会,我们高度重视进博会作为连接全球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平台作用。得益于前三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和溢出效应,普华永道硕果累累。”面对记者的发问,张俊贤对参展收获予以肯定。
        他进一步介绍称,每年参展,普华永道都把最新的本地化洞察转化为深度报告,带到进博会现场进行首发展示与交流,并在现场直面潜在客户收获很多反馈,从而使普华永道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同时,进博会平台让普华永道与众多合作伙伴见面,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已在过去三届进博会成功签署,如今已落地为专业服务项目,且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创新转型提供动能。
       今年进博会,张俊贤与合作伙伴及团队携两个网络安全的创新产品亮相:MSS(Managed Security Service)安全托管服务、China PrivacyGo中国个人信息保护合规管理平台。
       作为深耕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伙人,张俊贤也向记者分享其对进博会“科技感”的看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等新技术相互关联、共同促进,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有助于建立安全可信的金融环境。
       例如,5G+智能银行全面升级,从疫情防控管理到智慧化、数字化服务,在新技术创新赋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业务领域的突破和发展也不断对技术应用提出新的需求,实现技术创新和业务变革的双向驱动。
       科技深度改变金融业态
       科技创新是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模式产生诸多深刻影响。
       张俊贤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创新,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有助于建立安全可信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科技融合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张俊贤指出,由于金融服务的便捷化与服务成本的下降,扩展了金融服务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数量与类型,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得以极大提升。目前,大量非金融企业也进入金融行业,金融市场主体出现显著变化。
       一方面,大量科技企业借助金融科技发展契机,积极获取金融牌照,“科技+牌照”成为趋势。另一方面,大量具有To C服务经验的传统企业,发挥用户规模优势,通过用户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的结合,也积极跨界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帮助其持续优化内部的管理模式、治理能力、组织方式。”张俊贤举例称,目前已经有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及部分大型证券、保险机构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设立了网络金融部。
       同时,金融科技同样也改变了金融业务的开展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金融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同时使业务处理逐步实现自助化、自动化与系统化,使交易更加便捷、有效。
       此外,由于金融科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服务的“去中介化”,使得传统金融中介服务商的功能淡化,又催生了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态。
       数字化转型谋“四变”
       数字化时代,传统企业迎来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一个不变和四个变。”张俊贤认为。
       不变的是企业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和企业多年发展积累的运营模式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固有难点依然存在;四个变化因素是疫情影响、5G部署、人工智能(AI)加快应用,以及中美技术加速解耦。
       “四个变化因素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或主动或被动加速,并加强了本土定制化方案需求。”张俊贤说。
       从互联网1.0时期开始至今,中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十余年,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推动转型过程中面临各种由于技能不足和机制不足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固有难点。张俊贤指出,常见的困难包括五种:
       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理解不一;难以制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评估数字化带来的实际业务价值可选项过多;每个业务和职能部门都有很多想法,但缺乏清晰的路径;缺乏数字化人才,能力缺失;传统企业的工作机制不适合推动数字化这种跨部门、求创新的变革。
       为实现区块链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华永道展开诸多路径探讨与尝试。
       例如,普华永道推出区块链技术和独有的低代码平台支持的Air Trace“一站式”供应链溯源追踪解决方案;在中国境内自身研发及使用的低代码平台——“智能捷创平台Digital Maker”;普华永道香港正与唯链讨论如何在唯链平台上提供以诚信为基础的服务等。
       提升监管科技水平
       科技快速发展,为金融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力量。但技术发展的同时还面临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等伦理问题。
       对此,张俊贤认为,监管部门要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法规,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防止监管套利,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本身需提高技术,从原来传统监管模式,如现场检查等手段,向数据治理、技术监管转变。”张俊贤强调,在监管科技方面,可以利用联邦学习、知识图谱、区块链、物联网金融等技术来实现金融活动监管。比如物联网金融用于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用于反洗钱,知识图谱用于贷款中介识别等,将重点更多落在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权。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应根据数据处理与数据保护相关法律要求,加快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专业伦理准则、道德指引、行业实践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另外,对于金融经营者来说,应当在科技应用当中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准则,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晓相关数据处理和数据保护策略。而消费者则应当提高权益的保护意识和伦理意识,增强对于金融科技有关数据问题的敏感性。
       跨越科技鸿沟
       数字金融正逐渐加剧科技鸿沟。面对金融大机构的大手笔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中小金融机构渴望寻求独特破局之道。
       张俊贤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在规模、人员、技术等方面不具优势,但从分层多元服务实体经济、匹配各自功能定位来看,利用好金融科技转型的契机,依然可以打造成为“精而美”“小而美”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向金融科技转型时,重要的是在内部构建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前中后台,练好内功是金融机构成功向金融科技转型的重中之重。他进一步介绍称:
       一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考虑如何将现有业务模式与金融科技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用户画像、精准推介金融服务、持续跟踪需求变化、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是加强数据中台建设。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考虑自身研发和运维能力,遵循逐步推进、风险最小的原则,采取“先管理后业务、先外围后核心”的实施路径,尽早建立起对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统筹体系,一以贯之地持续迭代建设。
       三是打造可靠的基础架构。中小金融机构短期可借鉴同业经验,优化传统核心系统架构,提升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中长期可着力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并存的系统架构,加快“上云”,以切实提升科技敏捷开发的效率,提升处理速度、容错容灾能力,对业务发展形成坚强支撑。
       升级反欺诈策略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反欺诈建设方面,当前依然存在诸多难点。而升级金融科技策略,可为解决反诈注入一剂强心针。
       张俊贤表示,目前欺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欺诈风险度量缺少数据支撑。大部分银行反欺诈信息系统都是由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建立的,不同系统间信息相对隔离,不能做到及时传递、整合和共享,风险信息条线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同时,欺诈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管理集约化科学化程度低。在管理机制上,欺诈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营的融合度不高,没有将欺诈风险流程控制要求嵌入业务生产系统,尚未实现对业务运营的全流程欺诈风险管理。
       “在反欺诈体系的构建中,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特征工程、决策引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反欺诈工作的自动化,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不断升级反诈策略。”张俊贤说。
       他进一步介绍称,事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潜在风险点和传导路径,增强风险管理前瞻性和预见性;事中厘清关联关系、判断变化趋势,实现对高风险交易、异常可疑交易等的动态捕捉和智能预警;事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自动化交易拦截、漏洞补救等应对措施,推动风险管理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
来源:国际金融报 王媛媛 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