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41期

资讯传递

破解“卡脖子”难题:科技金融需瞄准三大着力点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助力科创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对于科技金融而言,在三个关键方面有待银行业发力: 一是面对轻资产运行、缺乏传统抵押物的科创企业,银行业如何提升对其的评判能力,降低业务风险?二是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运行模式,银行业应该如何拓宽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银行业应该如何提供服务?对此,银行业需要有针对性地突破瓶颈,不断探索和创新业务模式,加强合作,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提升评判能力
  在支持科创企业时,摆在银行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如何评判其核心技术的价值。当前,银行业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期小微企业“知识”变成“资本”。
  不过,在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的过程中,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比例依然偏低,且知识产权融资的授信额也远低于评估值。”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告诉记者。
  吴琦认为,银行业首先要构建既熟悉金融业务又具备知识产权和产业知识的专业团队,切实提升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评估机构、担保机构、法律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专利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此外,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良好、知识产权价值较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这也需要科创企业自身的重视。”工行深圳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科创企业应规范自身经营管理,注重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布局和运用,加大科研力度,保持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先进性和含金量。
  “考虑到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交易转让问题,采用信用贷款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为提升对科创企业的评判能力,银行可以结合各地对优质科创企业的分类,做一个准入参考标准。同时,可尝试和行业协会合作或者组建专家团的方式,对科创企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技术领域的前景进行研判,提升对客户的识别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
  在帮助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上,银行业普遍采取投贷联动模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农行加快构建投贷联动模式创新:在“贷”端,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特征不断优化授信模型,同时借助第三方增信推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科技型产品;在“投”端,整合牌照资源的优势,同时作为最早布局新片区的银行系投资机构,农银投资将在新片区设立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基金。
  在苏州,浦发银行积极推进“科技含权贷”,在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同时,通过签订认股选择权协议,联合行业协会、创投机构定期进行项目路演等形式为其引入战略投资人,帮助企业在实现债权融资的同时锁定未来股权融资。
  那么,采取这一模式支持科创企业时,银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投贷联动的重点在于‘投’,投贷联动的核心在于实现‘投’与‘贷’的风险隔离。因此,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关键问题在于做好风险防控,构建全过程的投贷联动风控体系。” 吴琦表示。
  在吴琦看来,银行首先要做好源头把控,形成信贷与投资的独立审批原则,在筛选客户方面,依靠自身专业团队和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行业、产业市场进行审慎调查;其次,要完善过程监控,建立和完善投贷后机制,重视对所投资企业现金流的监测,并与相关合作方紧密联系,跟踪资金用途和流向;再次,在与科创企业签订投资协议时,应有明确项目退出的触发条件、退出价格、退出方式等条款;此外,要明确业务发展与考核规划,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市场化薪酬体系吸引复合型人才,打造综合型的专业团队。
  除了发展投贷联动外,娄飞鹏认为,银行业在自身服务好科创企业的同时,也需要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努力丰富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提供全周期服务
  7月末,江苏金迪克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启科创板新股申购。在这家企业起步、发展到上市的背后,浦发银行给予了及时、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2016年率先为企业首次授信3000万元,解决了其临床研发费用短缺的问题;2020年,在存量授信的基础上,为企业发放超过1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帮助其优化债务结构,为上市扫清障碍;得知企业将新建新型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车间后,为其配套项目贷款,助其进一步扩大产能。
  这是银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真实写照。“科创企业普遍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潜在风险大、短期回报不确定性强等融资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产业,其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侧重点不同。” 吴琦表示。
  “对于初创期的科创企业,银行主要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对于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创企业,银行可以在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上,同时提供融资服务。” 娄飞鹏说。
  对于初创期企业,吴琦认为,银行不仅可提供包括市场定位、管理团队整合、商业计划精细化在内的创业指导,还可提供企业集合债、私募债等低成本的企业债券融资服务,或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及技术股权质押等信贷融资服务。
  而在产业成长期和成熟期,随着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减少,投资回报较为稳定。“银行可基于企业融资需求,加大信贷支持,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比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贷等创新抵押信贷产品,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 吴琦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 陆宇航 2021-08-06
 
 

科技金融的“济南模式”正向全国延展

       现在,李义开已经习惯了“济南—北京”两头跑的工作状态。两个月前,济南科技金融大厦北京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的建成,让这位济南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多了一份牵挂。
       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李义开讲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压力:“我们依托济南市科技局、历下区政府等资源后盾建设北京中心,探索济南科技金融模式在全国的布局。它的运行,既是突破点,更是探路者。”
       催生出科技金融“济南模式”的科金大厦平台到底新在何处?有何过人之处?北京中心将扮演哪些角色?
       业内翘楚花落山东,为何选择济南科金大厦?
       5月25日,在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主打“自动驾驶”的北京超星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焦点,其新一代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载计算平台引来关注。
       这家高企成果来源于清华大学,后者素有自动驾驶“黄埔军校”之称。其创始人团队也几乎清一色清华系学霸。而超星未来的山东成果转化基地,便落在济南科金大厦里。
       从外表上看,地处济南市经十东路9999号的科金大厦被簇拥在一片高楼中,并不显山露水,但其核心竞争力却让人刮目相看。
       缺钱,横亘在中小企业成长道路上,一方面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成果转化难。瞄准痛点,济南科技局联合历下区搭建了实体化的科金大厦,其内涵是独特的“价值评估+融资担保+科技信贷+投资基金+成果交易”的融资新模式,他们希望打造“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创新链与金融链联系的通道,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
       萌芽于珠三角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快速成长为新兴产业的强力引擎,改变着国家的创新格局。正因为此,3年前,科技部发文力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而以科金大厦为实体的济南科技金融平台便肩负着新型研发机构的重任。它由山东省科技厅、济南市科技局、济南市历下区三级联动,并由地方国企济南历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建设,既包含着政府、企业因素,也囊括了科技、金融元素,更将“评、保、贷、投、易”专业机构引入其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科技日报记者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近3年来,科金大厦累计评估专利1831项,评估金额达6.8亿元;为24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亿元;仅齐鲁银行科技支行便累计发放科技贷款50亿元;此外,科金大厦的孵化项目会得到山东科金创投基金真金白银的支持。
       而这些,正是行业翘楚看中的。
       优质项目“走出去”,高端资源“引进来”
       见到山东科金生物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禄的时候,他正忙于细胞再生医学产业链的布局。
       他们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共建山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建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联合美国生物与工程院院士研发干细胞激活胶囊、免疫系统胶囊……
       作为科金大厦的孵化企业,这家新创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获得了足够的国内外资源。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时代里,优质资源是可以流动的,但如何流动,多重因素在推动。
       记者了解到,刚刚成立的北京中心承担着山东优质项目“走出去”、高端资源“引进来”的重任,未来将充分链接中科院、高校、企业等优质资源,将其移植到济南市、历下区,并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人才、资本、产业的多向流动。
       科技金融的济南模式“走出去”,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长久的酝酿,甚至一开始便写在了蓝图之中。
       距离济南百公里之外的地级市聊城,传统产业底子厚,新兴产业待成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亟待新模式赋能。去年底,山东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聊城中心项目落地,标志着科技金融的济南模式展开羽翼,服务兄弟城市。
       “济南模式”墙内开花,墙外也香,让聊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培国发自肺腑地感言:你们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体系、动能转换支撑体系、金融科技企业孵化加速体系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体系搭建等方面成效显著。
       对于该项目的落地,他和同事们寄予厚望。
       实力源于努力。作为济南科技创新改革的“试验田”,科金大厦被赋权在多个领域深度探索。
       比如这里打造的“1+6+N”平台剑指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的“1”是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这是一个全国量级的资源库;“6”为科技成果评估鉴定、挂牌交易、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园区落地、技术经纪业态培育服务项服务,它们是挖掘资源库的手段;“N”为服务目标,是众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创新平台。
       “1+6+N”搞活了,效果便出来了——把技术成果“聚”起来,让金融资本“转”起来,使产学研“联”起来,将创业企业“孵”出来。
       记者了解到,面对着旺盛的需求,科金大厦在施展拳脚时,也面临着物理空间捉襟见肘的现实难题,而“扩容”已被提上了议程。期待他们在新时代里有更大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王延斌 2021-07-20
 
 

科创板,助创新跑出加速度(财经眼)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两周岁生日。
       上市公司313家,总市值4.95万亿元,首次公开发行筹资超过380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达200多亿元,日均参与交易人数超过20万……成立两年来,科创板运行平稳、交投活跃,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硬科技”成色凸显
        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创新成果涌现,产业不断集聚
       “科创板为我们架起了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在九号公司董事会秘书徐鹏看来,包容性是科创板的重要特征。红筹企业、上市时未盈利、双重股权结构……原先一道道上市门槛,如今一个个跨过。2020年10月,作为智能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九号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
      “有更多资金支持、更好营商环境,我们就能更心无旁骛地搞科技创新、抓经营。”徐鹏说,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76%。
       不只是九号公司,科创板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好机遇,“硬科技”成色越来越凸显。
       ——完善“门槛”,科创板向更多“硬科技”企业敞开怀抱。遵循科创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和发展规律,科创板构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上市指标体系: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了5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允许存在未弥补亏损、未盈利企业上市,不再对无形资产占比进行限制,允许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等特殊治理结构的企业上市……截至目前,已有23家未盈利、同股不同权、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把好“入口”,科创板让真正有硬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降低准入门槛不意味着放低审核要求,在共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基础上,监管部门着重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强化行业信息、核心技术、经营风险等事项的信息披露,加大审核问询力度。同时,科创属性评价体系不断明确细化,今年4月,证监会修订公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上交所同步修订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自科创板开板以来,证监会和上交所努力守住风险底线,审核淘汰率保持在15%至20%之间。
        ——释放“红利”,让更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截至今年6月30日,301只科创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金额占同期A股的43%,较发行价平均上涨184.55%。“这一平台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热情!越是投资‘硬科技’、真创新,越能获得健康良好的回报。”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表示,科创板既是科技创业者可信赖的融资渠道,也是科技投资人可预期的退出市场,投资人越来越有动力寻找优质的科创投资标的。
       登陆科创板后,很多上市公司打通了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整体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保持高位。2020年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平均为12.03%,今年一季度,这一比重更是上升至18.9%。
       得益于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新增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中国通号完成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成套装备在京港高铁(合安段)的工程应用,天合光能推出210大尺寸硅片、电池及组件……2020年,科创板公司新增知识产权1.6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4500项。
       更可喜的是,科创板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合计接近75%,这些“硬科技”领域的产业链、行业版图在科创板平台上也逐渐清晰:澜起科技、沪硅产业等29家集成电路公司涵盖了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及下游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金山办公、奇安信等32家软件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
       “试验田”收获良多
       注册制架构初步建立,凝聚改革共识,增强各方获得感
       2020年3月27日向上交所提出重组申请,6月9日提请证监会注册,6月12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注册,不到3个月,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完成了科创板上市公司首单重大资产重组。
       “此次重组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矩阵,有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战略布局,通过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华兴源创董事会秘书朱辰告诉记者,并购重组落实注册制试点要求,大大提升了科创公司资产整合的力度和效率。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推行,试点先行,科创板就是改革“试验田”。两年来,这片“试验田”中新苗蓬勃生长。“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初步建立,在发行、上市、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各个环节,一系列制度创新稳步推进:实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审核制度,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审核注册机制公开、透明和可预期;构建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由机构投资者主导询价、定价、配售;构建上市后的持续监管规则体系,调整完善信息披露、投票权差异、股份减持、股权激励等事项;建立更高效的并购重组机制,由上交所审核通过后报证监会注册,是否受理5个工作日内给出决定;建立更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引入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适当放宽涨跌幅限制等;实施更严格退市制度,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程序……
       “注册制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卢文道认为,注册制改革是一场重在治本的系统性改革,有效解决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备、制度不完善、监管不适应等实质性矛盾和问题,旨在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实践的深入,让改革的一项项要求、措施逐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和成果,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
       ——改革成为创新“催化剂”。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6个多月,科创板审核周期大幅缩短,接近成熟市场,让更多科创企业更快获得创新支持。大幅放宽的股权激励实施条件有效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已有125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约占总数的42%,已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中,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公司数量占比超过四成。
       ——改革成为市场“稳定器”。证监会和上交所在持续监管上保持高压态势,及时介入信息披露、股价波动、财务风险等环节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加强对研发投入、研发进展和募集资金使用等事项的跟踪监管,科创板股票异常交易行为较少。科创板还将研究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市场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改革成为投资“加速器”。“非公开询价转让制度引导创投资本有序退出,加快资本循环速度,推动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持续加仓,实现与风险投资人的有序‘接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数据显示,目前专业机构持有科创板流通市值比例为41.7%。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首战告捷,增强了市场各方的获得感,凝聚了改革共识,形成了较好的改革氛围。”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科创板的注册制安排成功复制到创业板,为存量市场推行注册制积累了经验。
       改革仍任重道远
       坚守科创属性,统筹深化改革,为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打牢基础
       两年来,科创板推动科技、资本、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逐渐加速,注册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市场基础、法治基础愈益坚实。但在专家看来,科创板仍然是一个新生儿,改革成效也尚属阶段性成效,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要在入口和出口两端进一步下功夫。”田轩认为,要压实发行人对信息披露的第一主体责任,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提高市场入口把关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优化退市流程,通过司法保护和转板机制等方式畅通退市后续通道。
       邝子平建议:“继续坚守科创属性定位,为真正符合国家战略的前沿创新企业提供更加包容、高效的上市路径。”
       专家认为,未来全面推行注册制不是简单改革发行制度,而是资本市场发展生态的重塑,需要做好相关制度安排。
       对于下一步工作,证监会表示,首先要维护科创板平稳运行,密切监测科创板运行情况,及时应对各类风险,做好预期引导。同时,全面评估完善注册制试点,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完善监管评价体系,并加强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防止不当入股和违法违规“造富”,坚决遏制资本无序扩张。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坚守科创板定位,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积极完善新股发行定价相关措施,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并加强监管,为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打牢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 赵展慧 2021-08-16
 
 

提供高效融资渠道 私募股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以视频方式出席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时指出,“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当前,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企业家们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在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的当下,更加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投融资服务。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构成错位发展、适度竞争格局,全方位、分层次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展开,并打通“向上”进入新三板的通道,使得深度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创新差异化服务模式成为可能……诸多“专精特新”“小巨人”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并购功能实现创新发展突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权融资市场中,作为与科技自主创新完全适配的金融力量,在中小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身影贯穿始终。据统计,目前,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累计投资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在支持科技创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境内外上市的565家中国企业中,386家背后得到了VC/PE机构支持,渗透率高达68%。在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渗透率更是超过90%。
  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涌现,离不开与之相适配的融资体系支持。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为其提供了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私募机构通过投早、投小、投长,赋能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速升级。
  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陈立志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更多地需要和信息化、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催生高价值产出、高环境友好的新型形态。私募股权投资可以在鼓励更具前景的商业模式革新的同时,通过对技术的升级筛选以及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与被投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创新资本形成的关键力量。但从内部结构看,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比重仍然偏低。数据显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早比重不足一成,投向大多集中在企业的起步期、扩张期和成熟期。
  “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普遍热衷于投资偏后期的Pre-IPO项目,如2019年投资于起步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资金占比近九成,而投资于种子期的比重不足一成;在私募股权基金中,偏重于投资初创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2019年投资于种子期的项目数量比重在20%左右,远低于国际上40%的水平。” 湖南财信金控集团董事长胡贺波表示。
  此外,私募股权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意识虽在不断增强,但比重仍然较低。数据显示,2019年,投资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的比重仅23%,远低于国际上42%的水平。
  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与科技创新资金需求适配性更强的特点。胡贺波表示,要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带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例如,强化政府引导基金投向管理,充分发挥其牵引带动作用;推动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促进资本形成和积累;加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力度,进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去年6月,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投早、投小;制定《创业投资企业标准》,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专注投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造企业。记者根据IT桔子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内投资于种子轮、天使轮项目的投资事件共发生近500起,投资金额近百亿元。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出现包括大规模产业调整与重组,消费多元化发展,科技产业链突破性发展,新型健康、教育、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低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等若干值得关注的特点。这也使得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机会在增加、复杂度和风险也在上升的时代。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专精特新”既是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基准投向。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投机构需要具备“工匠精神”,陈立志表示,创投机构要勇于发掘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加大资金和资源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同时,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支持企业在科技研发、技术升级等领域的长期投入。通过做长期、耐心的资本,陪伴企业成长,关注企业治理,进而实现创投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双赢。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张弛 2021-07-29 08
 
 

国家发改委推广深圳47条创新,三大经验助力政府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共5方面47条。
       除了推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以及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质机制外,《通知》重点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进行总结,提到要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子基金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的超额收益全部让渡,同时最高承担子基金在一个具体项目上40%的投资风险,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死亡谷”。
       记者就此采访了深圳本地已获得深圳市、区乃至配套参与投资的基金管理机构。从他们的反馈来看,深圳创投氛围的活跃,除了产业配套完善之外,关键在于政府出资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同时在让利的容忍年限上有所延长。且相较传统意义上的固利式回购,深圳或在投资风险方面给予更多宽容度。
       经验一:财政配套融资支持力度或高于40%
     《通知》就深圳创新经验做法,对深圳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在投资比例方面,提到最高承担子基金在一个具体项目上40%的投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市一级财政支持力度上限在40%,倘结合财政配套融资,总体财政引导基金的比例或将更高。
       深圳某知名VC投资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子基金在申请引导基金投资实务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财政配套融资的政府引导基金,即在深圳市一级政府引导基金40%上限的基础上,同时申请国家级财政支持。“从母基金的角度来讲,深圳市此前规定政府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最高参投比例高达70%。虽然目前整体上有所下调,但也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其他财政配套资金共同投资。”
       在该人士看来,这得益于深圳本地区的创投氛围以及产业配套优势,相比国内其他重视财政补贴的省市来说,深圳在投资结构上更加灵活。不仅如此,就对接子基金募资端而言,深圳市目前也在探索将相关财政补贴“化整为零”,通过基金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
       据悉,深圳市每年划拨技术改革创新、科技创新的转向资金多达数十亿。“过去,这些钱大多是财政直接向企业进行补贴,省去中间环节,而现在却提倡通过基金的形式间接参与。”前述投资总监表示,从功能定位来说,财政补贴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但组建引导基金参与却能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经验二:让利容忍年限延长,主动承担投资风险
       从《通知》中提及的最高承担单个项目40%投资风险来看,单个项目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上限在60%,这意味着,被投子基金的LP序列当中,财政系或占到四成比例。而据前述投资总监介绍,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当中依然不多见。
       最大的现实障碍来自于财政投资的保值增值,且从深圳和其他地区的财政投资发挥杠杆作用的效果来看,深圳不仅在让利容忍年限上更长,且能主动承担投资风险。
       据该投资总监介绍,所谓让利容忍年限,与财政投入的固利式回购要求有关,即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稳妥做法,政府引导基金通常都会与其他LP一同参与投资,却要提前选择退出兑现。该投资总监介绍:“对于传统保守型财政LP来说,一般会选择在投后三年内优先退出,此时财政LP的收益全部让利;如果是五年内要求GP或其他LP回购,要收取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假如超过五年,则同股同权。”
       事实上,一般的创投基金,特别是早期基金三年内就有明确收益的极少,即便五年内要求回购,也很难实现超本金之外的收益,“因此,多数引导基金只能跟到最后,或提前让利退出。”虽然从结果来看,财政投资收益端存在不确定性,但该投资总监表示,深圳市相关财政的容忍度偏高,本次通知亦指出,要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死亡谷”,而基金陪跑企业步入稳定期,至少要在B轮往后,大多需要花上三五年光景。
       但需指出的是,风投事业当中早期投资风险最高,作为本就充当杠杆资金的财政LP来说,提前退出无可厚非,但要拉长陪跑年限,势必也在推高投资有去无回的风险。“如果投后的财政最终回不来,不仅不利于财政投资的保值增值,更对财政投资的年度绩效考核审计埋下隐患。”
       然而,正因前述深圳现行相关财政补贴多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给予引导基金更多倾斜,故在风险承担上容忍度更高,叠加本土科创氛围的良好势头,实务中的确也赢得不少非财政LP的信赖。
       经验三:政府诚信度高,营商环境好
       其实,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来说,本质上都带有让利性质。尽管部分地区会选择固利式回购,但从投资之初依旧是引导为主,盈利排其次。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协调各LP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引导基金、子基金平稳运行,考验的还是政府的诚信度以及本地的营商环境。
       有投资人表示,部分地区虽然也有类似政策,但因为本地区创新力不足,可投标的有限,因此很难促成社会资本的融入,使得子基金在后期管理阶段很容易出现LP之间的意见分歧。特别是当被投项目和投资组合收益尚浅或亏损时,财政系LP或面临无人接盘的境地。
       但从深圳本地来看,相关企业的创新力较强,产业配套集聚,涉及早中期乃至初创期的项目资源较多,GP在投资端具有选择权。“虽然各级财政的投入会在返投上有要求,但后期政府引导基金的提前退出似乎不成问题。”上述投资总监表示。
       据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白皮书(2018)》记载,早在2018年初,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角兽企业35家,深圳拥有22家位列第一,占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总数的62.9%。
       另据《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统计,全球有586家独角兽企业,比去年增加92家,中国以227家位列亚军,而中美两国的“独角兽”数量占全球总数八成。值得关注的是,“独角兽”数量排名前12位的城市中,深圳在列,数量超过伦敦。
       可见,深圳已经从人才、项目、土地等一系列要素上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创造优质条件,助力本土创新创业资源聚集,打造全球科创生态典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27
 
 

埃森哲:独角兽进化论–中国独角兽研究报告(节选)

       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新动能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土壤。截至2021年5月,中国拥有137家独角兽企业,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已然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重镇。
       他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中国市场特色,显示出中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硬核科技”独角兽正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先锋。
       埃森哲长期关注技术创新和企业长青发展。我们认为,独角兽虽然独特,但非特殊物种。在成长历程中,他们必然经历所有大型成熟、成功企业遭遇的问题和挑战,也同样必须以实现和保持可持续增长为基本使命和生存要务。
       埃森哲对七大行业的87家独角兽企业进行了调研。我们发现,独角兽在生存和发展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保持增长和市场规模是其存亡的关键:短期来看,企业需要保持较高的估值,增强融资能力;长期来说,独角兽必须保持长久竞争力,吸引人才,加快创新,完成最初的使命和既定的责任。
       独角兽的物种谱系
       在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多重力量之下,中国独角兽企业物种不断进化。To-B业务模式的独角兽逐渐兴起成为主流,而技术实力是生存硬核,争取技术先机成为独角兽奔跑的原动力。新兴技术和通信互联网类独角兽不仅比例高,而且收入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独角兽从成立到IPO的进程缩短,隐性上市门槛更高,独角兽必须加速快跑,加速成熟。
       随着人口红利减少以及“互联网+”趋势的深化发展
       To-B模式的独角兽企业正不断兴起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很多属于平台型企业,他们的营收快速增长,主要基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迅速获客,形成规模。本次研究选取样本中营业收入排名前四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将其归为“进化先锋”。这些企业在2019年的营收规模已达到30亿元人民币以上。
       通过对这些进化先锋和其他独角兽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把独角兽企业区别开来的主要是长期主义增长思维。调研显示,进化先锋中有30%的企业表示,他们致力于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这一比例几乎是普通独角兽的两倍。他们同时兼具更强的风险意识,且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客户服务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进化先锋更加聚焦核心业务的增长质量
       与此同时,进化先锋还是天生的全球化主义者,也更重视外生性增长。许多进化先锋从创始之初就着眼全球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市场拓展来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新的利润增长点。45%的独角兽认为海外拓展业务是至关重要的。其中,82%的独角兽计划在24个月内进军海外市场。
       进化先锋通过并购实现外延式发展
       独角兽的进化与分化
       进化先锋聚焦长期增长,围绕长期愿景,不断投入。它们在技术创新、运营效率、人才组织,以及使命和责任这四个方面具有更突出的表现。这是他们持续增长的核心能力之所在,也是更多独角兽企业进化为“超级独角兽”的秘诀所在。
       01、技术创新:提升创新ROI
       对于独角兽企业而言,技术与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研究显示,75%的独角兽企业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强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准,所以他们均大力投入研发。
       在普遍高研发投入的市场环境中,合理的创新管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在这方面,进化先锋比其他独角兽企业更胜一筹,他们更善于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研发投入比例,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进化先锋还会通过强化外部协同,借助生态伙伴力量,优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投入的投资回报率。
       02、运营效率:成为竞争关键
       如果没有独特技术优势,企业依然可以通过卓越运营建立起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化和客户运营两个方面。其中,成本优化是独角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成长之痛。
       进化先锋的成本优化策略更聚焦于提高运营效率
       在客户运营方面,进化先锋更注重客户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活跃度,他们更注重隐私保护与信任,在客户互动上也更注重倾听客户的声音。调研数据显示,30%的进化先锋利用会员管理系统增强客户粘性,比其他独角兽企业高出近4倍。还有22%的进化先锋致力于实现客户服务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03、人才组织:空间比高薪更重要
       对于独角兽企业,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和背景对企业如何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进化先锋与其他独角兽企业中取得了颇为一致的认识。但对于未来人才战略,双方的策略却不尽相同。
       相对于其他独角兽企业依靠高薪吸引人才的做法,进化先锋中没有一家采取这一方式。他们更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员工制定合理的晋升途径。超过七成的进化先锋通过培养现有管理者的领导技能和提高人才选拔和晋升的准确性来应对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
       注重组织人员架构的均衡发展,打造完善的企业文化职业发展体系,提升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推动组织转型,迈向三大支柱协同发展新模式: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实现人力资源对业务的无缝支持;
       •专家中心提高专业水平,优化专家作用;
       •共享服务中心,提升运营效率。
       善用技术,实现人力资源运营智能化与自动化,迈向人机无缝协同新时代。
       04、使命与责任:良治,并向善
       技术向善和良治成为独角兽的共识,他们将信任作为发展与成长的基石,并把建立涵盖整个业务生态圈的信任作为努力的目标。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则成为建设数字信任的核心领域。
       我们发现,进化先锋更倾向于通过组织建设强化数字信任。成立技术道德委员会的进化先锋企业是其他独角兽的1.6倍;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进化先锋是其他独角兽的1.4倍。
       既从产品和服务着手,也从公司风险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组织架构变革等全方位强化社会信任和消费者信任。
加快建设海外市场的治理与信任,为海外发展夯实地基。
       构建360°全链(利益相关者)+全域(全球市场)信任,实现技术向善。
       在数字化时代中快速成长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也肩负着不断向前开拓中国技术前沿的重任。高速攀升的财务数据只是巨兽的表象,想要成为真正的超级独角兽和负责任的企业,他们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完善企业治理与数字信任,以及通过技术实现行业颠覆性创新。
来源:199IT微信公众号 2021-08-19
 
 

政策速递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8月2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大会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北京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和愿景,描绘了今后十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坐标上,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服务国家战略、治理超大城市、谋求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是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求。
       立足“四个突出”,“六个高地”指明前进方向
       着眼未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要立足于“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数字”驱动
       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作为城市减量发展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二是突出“全球”视角
       坚持全球化视野和高水平开放,努力争取在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
       三是突出“标杆”引领
       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实施一批标杆工程,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体系。
       四是突出“城市”孵化
       把北京超大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超级孵化平台,加快构建数字社会生态。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什么?北京在哪些方面能够成为标杆?《实施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通过10年左右的持续努力,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使数字技术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全面激发,数字赋能超大城市治理全面彰显,首都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发挥,数据驱动的首都示范辐射能力有效提升,把北京打造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城市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新兴数字产业孵化引领高地、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高地、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服务高地、数字经济对外合作开放高地。
       把握核心主线,“八项任务”明晰建设脉络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核心主线是瞄准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通数据生成—汇聚—交易—消费—应用全链条,形成从数字城市—未来产业—数字社会的全覆盖发展局面。
      《实施方案》明确了八项主要任务,形成开放领先的新型数字社会生态,率先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新体系。
       一是率先建设数据原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加快建设全感知城市;建设智能网联化城市道路,“十四五”末完成1000公里;推进水电气热等表具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城市生命线;建设国际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等。
       二是汇聚激活超大规模的数据要素资产。包括:建设多来源支撑的数据资源库集聚海量数据资源;建立协同高效算力中心体系,构建数据、算力、算法于一体的服务生态;发展数据服务的新业态,构建“数据存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运营管理”的数据资产全产业链。
       三是集中建设开放互联的国际数据枢纽。包括: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打造数据跨境流动和交易的全球大平台;建设数据融合交换处理计算平台,支撑智能服务应用;高水平建设数字贸易港,成为全球数据链的枢纽城市。
       四是聚焦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标杆产业。聚焦六个产业。新一代数字化出行产业,将抓住交通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窗口期,以自动驾驶技术、车路协同解决方案为突破口,统筹推动“车、路、云、网、图”一体发展;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产业,将统筹北京丰富的医疗资源,推动“医共体”升级成“健共体”,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智能制造产业,将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批全球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构建数据驱动的北京智造新业态;面向碳中和的数字能源服务产业,将着眼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的全链条革命,发展新型储能产品、分布式能源系统和“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等业态;数字金融产业,将聚焦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试点应用,打造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产业,将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跨学科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传媒、传播、出版、教育等产业形成数字经济新业态。
       五是超前布局领先一代的数字技术创新。围绕“感-传-算-用”的数据链,率先开展6G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算法创新、区块链,以及生物与信息融合技术的研发,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研一体、软硬协同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六是共同营造引领全球的数字社会生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市民、数字企业、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让数字经济的成果普惠市民,增加群众获得感。
       七是先行构建合作共赢的数字经济规则。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开展;通过扩大数字市场准入、设立数据安全监管沙箱等,构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大力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治理新机制。
       八是科学构建系统全面的发展测度体系。突出前瞻性、系统性、操作性,建立全球化的动态跟踪机制,构建标准化的测度指标体系,精准、及时反映数字经济发展和标杆城市建设水平,打造引领数字经济的话语平台。
       谋划推进路径,突出重点形成合力确保落实见效
       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超前布局,推动《实施方案》落实见效,需要“六大标杆工程”率先突破、“标杆企业”充分参与、“有为政府”做好保障。
       重大标杆工程是推进标杆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标准、高水平谋划设计彰显数字经济时代的标志性设施、标志性系统、标志性机构、标志性场景、标志性产品和标志性服务。《实施方案》中明确,将组织实施数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创制、城市超级算力中心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全场景运营示范、跨体系数字医疗示范中心建设、数字化社区建设等六个标杆工程,形成局部突破、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效应。
       高水平的标杆企业是建设标杆城市的主体。《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把培育壮大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市场力量作为重要目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统筹支持技术创新型、数字赋能型、平台服务型和场景应用型等不同类型的标杆企业。
       “有为政府”是建设标杆城市的重要保障。北京市将通过完善统筹推进机制、实施法规标准引领战略、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监管、打造国际化发展平台、争取先行先试政策突破、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等六方面工作措施,夯实方案落实基础,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来源:北京经信局 2021-08-02
 
 

北京“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布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有一定基础。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表示。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规划按2025年和2035年设定了目标。其中,2025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经梳理主要指标发现,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
  到203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8到10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区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北京高精尖产业2.0升级:“2441”体系这样布局
  规划披露,北京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其中,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
  医药健康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海淀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医药制造达到4000亿元。
  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分别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
  集成电路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区、顺义区,力争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
  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级以上)渗透率达到80%;
  智能制造与装备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房山等区,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智能装备部分达到3000亿元;
  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重点布局昌平、房山、大兴等区,力争到2025年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
  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分别为:
  区块链与先进计算重点布局海淀、朝阳等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
  科技服务业重点布局“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形成5个以上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5万亿元;
  智慧城市产业在北京全域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接近万亿,打造3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工程;
  信息内容消费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
  同时,北京将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一批具有深远影响、能够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方向,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为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培育后备梯队。
  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
  规划提出,差异化、联动化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据悉,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
  “一区”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其中,经开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引领全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顺义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京城南北,也将浮现两条产业聚集带:
  • 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
  • 南部地区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
  北部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上的海淀区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与先进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产业,打造承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和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国坐标;昌平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产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智能制造示范区;朝阳区发展信息内容消费、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与先进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企业创新中心。
  南部先进智造产业带上的丰台区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和航空航天创新中心;大兴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培育壮大氢能、商业航天等领域;房山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与装备、前沿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培育发展氢能、医药健康。
  2021年5月21日,中关村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在房山区举办,各种氢能应用场景和氢能生产、加氢站等发展规划展示了氢能应用的广阔前景。安旭东/摄
  同时,北京还将支持通州区、石景山区以及生态涵养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团,这包括通州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组团、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组团、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组团、延庆无人机产业组团、平谷智慧农业产业组团。
  环京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三个圈层
  京津冀范围内,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广袤环京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了三个圈层。
  第一个是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将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
  第二个是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
  第三个是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其中,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通道,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集聚,构筑产业配套圈;沿京津走廊,打造科技研发转化、先进制造业发展带,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沿京保石走廊,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北京重点发展储氢用氢技术、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创新药研发,支持河北重点发展制氢运氢、汽车配件、原料药;沿京唐秦走廊,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北京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研发,支持河北重点发展材料生产、高端结构件加工。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8-19
 

产业创新动态

乌克兰科学院研发出电子束3D打印设备

  据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网站报道,乌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研发出乌首个电子束3D打印设备。该设备由一个小型真空室、垂直移动平台、金属粉末进料和分料装置、最大功率为60kW的电子束枪以及高压电源组成。以金属粉末为原材料逐层打印出特定形状和结构的金属部件,每小时打印能力为80cm3。与大多数传统加工技术不同,这种技术与自动设计软件相结合,其运行和工艺流程完全自动化,可以生产出具有特殊属性和特定形状的部件,而且可以减少材料消耗,节约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的时间。
  电子束3D打印设备将广泛应用在乌克兰涡轮机和飞机发动机生产企业。经进一步研发改进,该设备可以使用VT1-0、VT-6、VT-20钛合金粉末,ASTM F75钴铬合金粉末和耐热的铬镍铁合金718粉末为原材料,而这些合金粉末均可由乌克兰企业生产,从而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来源:科技部
 
 

日本团队开发出5G微波无线供电技术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筑波大学开发出由地面通过电磁波向空中飞行的无人机直接供电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有助于实现无人机电池的小型化,增大有效载荷并延长续航距离。
  现在很多无人机采用发动机提供动力,但从环保角度来看,未来必然会推进电动化。但电动化会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延长续航距离、增加有效载荷,必须使用更大的电池;另一方面电池变大意味着载物空间变小,同时无人机自重增加又会降低续航里程。
  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向空中飞行物体进行无线供电的“Beamed Mobility”技术。通过为飞行中的无人机自由供电,实现电池体积最小化,今后还有可能通过电磁波直接驱动电机。在实验中,研究团队采用28GHz的5G微波,成功为一架在80cm高度盘旋的无人机持续充电30秒。
  未来,有望通过扩大无线充电量,将上述技术应用于飞行汽车及其他无线输电基础设施等。
来源:科技部
 
 

盘点中国半导体产业

近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和“天宫”空间站相继开始了其科研探索任务。据报道,“天问一号”和“天宫”内部芯片主要为中国自主研发、生产,这既体现了中国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也引起了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的关注。
本月,SIA发布了《盘点中国半导体产业(Taking Stock of China’s Semiconductor Industry)》白皮书。该白皮书共有7页,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发展前景以及投资等进行了解读。
SIA认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封测和成熟制程逻辑芯片等领域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在EDA工具、IP、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等环节正快速进步、发展。白皮书写道,美国不应和中国轻易脱钩;相反,美国需要在技术领域加大投资,才能真正地取得竞争优势。以下是芯东西对SIA白皮书进行的完整编译。
01.中国半导体市场庞大,在封测环节已开始占有主动权
从整个电子产业链来看,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嵌入式半导体电子设备消费市场。庞大的市场也促进了中国的制造实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中心,生产了全球36%的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计算机、云服务器和电信基础设施等。
庞大制造帝国背后是全球化的半导体和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各个厂商需要进口半导体器件、芯片然后进行组装,再将产品出口或用于国内销售。
尽管中国对于半导体的需求巨大,但本土芯片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仅占全球半导体总销售额的7.6%。本土芯片厂商主要面向消费、通信和工业终端市场,产品则多为分立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光电二极管等)、低端逻辑芯片和模拟芯片等。
2020年,中国半导体进口金额高达3780亿美元(约合2.45万亿人民币),这些半导体组装了全球1/4需要半导体的电子产品,占全球电视、PC和手机出口数量的30%-70%。
2019年按地区划分的全球半导体销售额
 
       具体来说,中国厂商的身影较少出现在高端逻辑、先进模拟和前沿存储产品市场上。而在先进制程晶圆代工、EDA工具、IP核、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领域,中国厂商和国外巨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SIA称,中国代工厂商目前更专注于成熟制程,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环节技术较为落后。
全球各地区半导体市场份额变化
 
       尽管如此,中国半导体厂商也在部分市场中占有主动权。在半导体封装测试环节(OSAT),如长电科技等封测厂商已跻身全球前10。2020年中国OSAT厂商合计拥有全球38%的市场份额,且这些厂商已经展开了全球化布局,超过30%的制造设施都在中国之外。
       此外,中国的芯片制造份额也在快速增长,在庞大的国内市场带动下,中国无晶圆厂(Fabless)设计公司和IDM厂商在中端移动处理器、基带、嵌入式CPU、网络处理器、传感器和功率器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SIA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16%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和台湾。由于芯片设计门槛较低,并且云与智能设备市场增速较快,也推动了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AI)芯片设计上快速发展。当前,中国无晶圆厂企业已可以为AI、5G通信等各个领域设计7nm和5nm的芯片。
       同时,中国也是重要的晶圆制造国,全球约23%的已安装晶圆产能位于中国,其中3成来自其他东亚国家的半导体厂商。虽然将近95%产能都是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但是SIA认为,这些成熟制程对于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贡献不应被忽视。
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各环节所占份额
 
       02.大基金是行业政策关键,半导体供应链迎来上市热潮
       在白皮书的第二部分,SIA也重点提到了中国的半导体政策。2014年,中国工信部首次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从产业规模、技术能力、配套措施和企业培育4个方面,提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目标。
       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该战略文件提到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较为关键,中国需要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丰富IP和设计工具、加强封测产业实力等。

大基金1期和2期投资半导体各环节份额
 

       SIA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的核心则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为987.2亿元,募集资金达1387.2亿元;大基金二期成立于2019年10月,注册资本为2041.5亿元。迄今为止,大基金投资范围已经覆盖了集成电路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主要集中于IDM企业和晶圆代工厂商。
       大基金投资金额的69.7%用于半导体前道工艺环节,有效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份额。此外,中国还宣布成立了超过15个地方政府的集成电路基金,总金额高达250亿美元(约合1620亿人民币),加上大基金累计投资超过730亿美元(约合4732亿人民币),“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半导体各类型厂商所有权占比

       这也使政府在半导体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国半导体行业43%的注册资本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
而在各类投资、政府补助和低息贷款的支持下,中国半导体企业具有显著的运营成本。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建造和运营晶圆厂的成本比在美国低37%。

各地区晶圆厂10年总成本对比
 
       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半导体也成为了中国战略布局的重点产业。半导体投资步伐也明显加快,仅2020年,中国就新增了2.28万余家半导体公司,相比2019年增长了195%。
       2020年,还有40家半导体供应链厂商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总融资金额达256亿美元(约合1659亿人民币)。

4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类型与市值对比
 
       03.晶圆装机容量占比将大幅提升,存储和成熟制程为突破口
       在制造领域,由于大量资金的支持,中国新晶圆厂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美国半导体市场研究机构VLSI统计,自2014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宣布了110多个新晶圆厂的投资项目,承诺总投资金额达1960亿美元(约合1.27万亿人民币)。目前为止,已有40座晶圆厂已经建成投产,另有38条新产线在建,还有14个项目停工。
       就今明两年来说,中国半导体产业2021年和2022年的资本支出将分别达到123亿美元和153亿美元(约合797亿和991亿人民币),占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总量的15%。而中国晶圆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将在未来十年内达到19%左右。

中国晶圆装机容量份额
 
       白皮书中也提到在存储芯片和成熟制程逻辑芯片领域,晶圆厂的建设正在取得突破性成绩,并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至少在内存晶圆厂上投资了160亿美元(约合1037亿人民币),以发展3D-NAND闪存和DRAM产业。根据VLSI的数据,未来10年,中国内存与代工产能的复合增长率将为14.7%。
       同时,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国产替代成为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大趋势,这也推动了无晶圆厂半导体企业、EDA公司、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环节的发展。
此前,多家中国芯片厂商宣布将针对政府服务器和PC市场开发自研GPU;在EDA领域,过去24个月内,就有超过8家初创公司成立,融资金额达4亿美元(约合26亿人民币);半导体制造设备方面,中国半导体设备未来有望实现40/28nm节点的国产替代。

中国20强EDA公司注册资本总金额与融资次数(左)、中国厂商与行业巨头在逻辑和存储领域的节点差距(右)
 
       04.中美脱钩不可取,技术比拼将决定胜负
       在白皮书最后,SIA建议美国半导体行业应当认真对待中国企业所发起的挑战,同时半导体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美国不应当通过与中国贸易脱钩、限制出口等方式进行竞争。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面,如果与中国完全脱钩,或将导致美国芯片企业所占有的全球市场份额下降8%-18%。不仅美国芯片厂商的研发和资本支出将大幅削减,还会损失12.4万个工作岗位,最终丧失其行业领导地位。
       SIA认为,如果美国想要真正地在竞争中取胜,需要回归技术领域,通过投资加强自身技术竞争力,并在那些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领域中占得先机。
       05.结语:行政禁令只能导致双输局面
       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出于政治考虑,美国政府往往将其视为威胁,并通过行政禁令对中国厂商进行限制。SIA则指出,脱钩、行政限制并不能真正促使美国半导体企业发展,反而会使它们失去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在半导体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孤立、互相限制只能导致双输的局面。而制定公平竞争的规则,鼓励良性竞争、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则能够更好地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
来源:芯东西微信公众号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