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35期

促进会简报2021年1月

资讯传递(1月)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还有哪些“堵点”

       如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金融力量无疑是重要一环。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要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
       但是调查发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堵点”,且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创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创企业首先需要的是股权融资,但相应的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完善;第二,融资渠道较多依靠银行业信贷产品,但科创企业的自身特点与银行信贷准入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银行业着力推进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等一系列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发展经验看,金融支持科创企业,投行应走在商行之前,也就是说,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资金应主要来自内源资金、股东投入、外部风险投资机构等,待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后,再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介入。
      “这符合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的基本逻辑。”某城市商业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风投机构通过股权投资一家初创企业,风险虽大,但如果企业成长起来,其后期能获得的股权收益也是巨大的;但银行信贷资金属于债权,一旦企业倒掉,银行将产生坏账,如果企业成长起来,银行获得的也仅是利息收益,这造成了风险收益的不匹配。
针对以上问题,监管层正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特别是畅通科创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促进其生命周期融资链的无缝衔接。
其中,将持续推进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推动创业板支持更多的优质初创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此外,还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开展业务,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前支持科创企业的主力军,银行业所面临的难题也亟待解决。
      “科技创新企业既有一般小微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共性问题,又有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快等特点。”上述银行负责人说,这导致银行机构往往难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难以吃透企业的专业领域,即面临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银行在授信评审过程中会对此类业务更加审慎。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及激励措施也有待健全。例如,为了激发银行一线员工积极性,多地监管机构均明确要求,银行要对科技金融业务设置差异化制度安排,推动尽职免责机制等。但在落地过程中,银行对以上要求的理解程度、落实程度不一,对于尽职免责也存在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难把握等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开展创新探索。北京银保监局负责人说,辖内银行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单独管理机制,建立专属的团队、产品、风控和激励机制,目前已有84家科技特色支行,从业人数超过7000人。
       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的现状,浙江银保监局会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工作。同时,推动浙江省内市场主体拥有专利权等信息经过脱敏处理或基于企业自愿原则与银行业进行共享,便于银行机构主动进行融资对接。
       此外,在风险分担方面,浙江银保监局将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强化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使用好风险资金池、贴息等专项政策。目前,杭州市已设立3000万元的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嘉兴市已按照30万元以内每户40%贴息开展补偿;台州市则设立了3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损失类贷款实施风险补偿。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郭子源 2021-01-15
 
 

长三角创新券试点通用通兑

《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近日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可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使用,为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资源开放等服务。
上海市科委介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是指利用长三角试点区域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试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长三角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工具,采用电子券形式。申领创新券的企业,应当是注册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独立法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有关要求。
试点区域按照每家企业每年使用创新券的额度不超过30万元,每次使用额度按照试点区域政策规定的服务金额支持比例予以确定。资金兑付方面,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有两种模式可供试点区域选择。一是通用模式:企业申领、企业兑付。企业先期全额支付服务费用,待服务履行完成后按核定金额兑付给企业。二是通兑模式:企业申领、机构兑付。企业支付部分服务费用,剩余部分以创新券方式兑付给服务机构。
据悉,上海、浙江在试点通知发布6个月后,视试点情况全域参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向所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申请参与试点。
来源:解放日报 2021-01-19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不再难,海淀领先全国出了这些实招

聚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率先设立企业续贷受理中心、推动设立确权融资中心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
海淀区拥有约15万家科技企业,包括2万多家国家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上市企业达236家,还有44家独角兽企业,企业数量和质量都排在全国前列。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融资是第一需求。如何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拿到融资?海淀区积极落实国家、市级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政策,结合科技企业特点,发展普惠金融。
聚集40余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做服务
由于轻资产、无抵押等特点,科技企业难以通过传统渠道获取信贷融资,融资难成科技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2012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北京市政府提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
海淀区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引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截至目前,海淀区吸引聚集了40余家科技分(支)行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四个第一:即第一家国有银行科技分行(建设银行中关村分行)、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科技分行(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第一家全国股份制银行科技分行(民生银行中关村分行)、第一家民营科技银行(中关村银行)均在海淀区设立。
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多了,融资难大大缓解。
设立续贷受理中心,企业无需“过桥”“倒贷”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银行贷款,到期后先还款,有需要再接着贷。但办理续贷手续需要时间,过渡期不得不在其他渠道找资金“过桥”,成本高、风险大。
为解决续贷中间空档期问题,2019年8月,海淀区政府联合北京银保监局,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贷款到期还要续贷的,无需先还再贷,办理响应续贷手续即可。此举有效解决了“过桥”“倒贷”问题,同时规避基层信贷员道德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无还本续贷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截至2020年底,续贷中心累计完成续贷审批4123笔,续贷金额193.83亿元,平均每笔480万元。
此外,中心还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大幅缩减申请材料等方式,使得续贷受理时限压缩70%以上,累计为企业节约直接财务成本超5亿元。
政府、国企采购合同也能抵押贷款
一些中小科技企业都是轻资产型的,向银行贷款时因为没有抵押物而贷不到款。但他们手里可能握有和政府、国有企业等签订的合同。这些优质合同在海淀也可以抵押贷款。
2020年2月7日,海淀区“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即确权融资中心正式上线。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不可篡改等优势,开展政府和国企采购合同及应收账款确权,金融机构根据确权证明为乙方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
目前,平台已上线百信银行、工商银行等10家银行和京西保理公司。截至2020年底,已接收确权申请89笔,审核通过并出具确权证明46笔,涉及企业25家,金额1亿余元。有6家企业获得贷款,贷款总额1694万元。
“下一步,海淀区将以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发挥科技分(支)银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聚集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符合科技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海淀区金融办主任刘建民介绍。
同时,推进续贷、确权中心建设,用好续贷基金,聚合银行、担保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涵盖企业首贷续贷办理、供应链金融确权、投融资咨询对接等多功能的企业金融服务综合体,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便利、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来源:北京日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公司型创投最高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公司型创投企业试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地。
据北京市财政局税政处消息,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科技部、证监会、知识产权局等国家部委积极支持北京市“两区”建设,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
优惠政策明确,对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转让持有3年以上股权所得,超过年度股权转让所得总额50%的,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转让持有5年以上股权所得,超过年度股权转让所得总额50%的,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此前2020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明确,要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在试点期限内,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投企业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长期投资,个人股东从该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具体条件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商有关部门确定。
可以说,近日发布的对于相关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的具体优惠政策是对此前《批复》的进一步明确。据北京市财政局消息,该政策首次设计了投资期限越长缴纳企业所得税越少的反向挂钩制度,有利于增强创投企业长期投资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耐心”,初步实现了鼓励创投企业长期投资的效果,促进被投资的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该政策首次在公司型基金中贯彻了“穿透原则”的征税理念,将公司型基金的所得区分为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方式来实现降低个人在基金中的综合税负。
通常来讲,在创业投资基金设立方式上,公司型创投基金意味着公司赚取所得需要在公司层面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分配给个人还需要扣缴个人所得税。即存在同样一笔所得既在公司层面缴纳所得税,又在个人层面缴纳所得税的经济性重复征税现象。
最新的政策回应了公司型创投企业的痛点诉求,创造性地缓解了公司型基金的经济性重复征税问题。即对于符合条件的公司型创投企业,在年度股权转让所得方面,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在股息红利方面,个人股东从该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除企业所得税优惠外,此次的最新政策还包括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鼓励本土创新。政策明确,在示范区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6个园区内注册的居民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如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转让所得,不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1-08
 
 

张锐:美国风险投资常年全球第一的秘密

“美国风险投资融资额长期保持全球第一,与美国政府所构造出的一套健全的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紧密相关,此外政府财政还在信用担保以及渠道拓展方面为VC提供全方位的策应。”
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挡美国风险投资(VC)一路逆袭的脚步。数据公司CB Insight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风投融资增长了14%,达到1300亿美元的创纪录高位,而且这已是美国风险投资连续三年融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
作为一种敢于押注风险的股权投资,VC最爱的标的就是富有可预判前景的创新型初创公司或者未上市企业,因为必须遵循与恪守投资渐进原则,往往VC不会一次性将全部资本火力集中在早期的种子轮与天使轮投资段位上,包括在投资企业的中期加速轮阶段以及进入扩张期的超级轮次,VC都会进行不同规模的资本增量布局。另外,风险投资家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技术背景与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从而能够帮助创业者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说价值增值型管理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的主要标配。正是基于VC的投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经营管理的价值增值禀赋,即便在所有的投资企业看来风险投资是一种昂贵的资源(VC一般需要获取所投标的企业30%以上的股权),但依然都愿意与风投资本结成伙伴关系。
按照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统计,VC与初创企业的合作通常会持续10至15年,从投资到退出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任何其他资产类别,而也正是这一经久且彼此信任度较高的伙伴关系,使许多本来稚嫩与脆弱的科技公司因此获得持续性给养,最终成功越过和规避风险障碍而成长为巨无霸企业。据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统计,自1974年至今上市的1400多家公司中,有高达43%的公司起源于风险资本的投资,而NVCA的最新统计数据是,去年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为国内超过9000家初创公司提供了资金,平均每天约有近25家公司获得了总计3.8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正是基于VC的强大赋能,最近5年在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分布中,美国一直独占鳌头,至2020年底美国独角兽公司增加到510家,囊括了全球近一半的占比,总市值超过9000亿美元。
当然,风险投资对于美国经济的重大贡献并不仅仅停留在培育与养大独角兽企业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报告发现,那些被风险资本支持的初创公司,其研发投入的85%来源于VC,同时考夫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30年中风险投资加注的创业企业平均每年可创造15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导向的创业活动也大大提升了美国就业市场的质量,照北卡罗来纳大学凯南私营企业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高科技领域就业总量在过去10年中年累计增长了约20%,而且包括金融危机与新冠肺炎蔓延期间,无论在美国的哪个州,这些就业岗位相比其他就业岗位的工资中位数水平明显更高,岗位数量增速也明显更快。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据NVCA观察分析,长期以来女性创办的公司所获风险投资的占比非常之低,但最近三年却不断攀升,其中2019年女性创办的初创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总额的15%,2020年又有21家由女性创办的初创公司变成了独角兽公司。对此,NVCA自豪地指出,VC可以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与增加社会公平。
自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诞生之日算起,美国风险投资已有75年历史,除了在网络泡沫破灭阶段与金融危机时期体量出现一定萎缩外,其余年份均持续保持量增体扩态势,并且融资额长期保持全球第一。之所以能够显现如此持久的旺盛商业生命力和铿锵步伐,首先与美国政府所构造出的一套健全的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紧密相关。由于风险投资几乎覆盖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在诸如研究开发、人员薪资等增长相关活动中投入的成本很大,且追求的是长期价值,退出之前VC通常会承受连年亏损的阵痛,其持股的高风险与长期限特征对税收政策尤其是长期资本利得税收政策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此,一方面美国政府颁布《税改法案》,将资本利得税从最高时的49%降低到目前的零,同时针对资本持有年限实施不同的税率,即持股时间越长所缴利得税越低,并且不断细分征税范围,将原有的4档税率调整为目前的7档,而且美国国会还通过立法,对投资小企业股所得100%免税。另一方面,美国各州政府还推行地方税收抵免政策,规定对新兴小企业、女性创办企业等诸多投资种类采取不同程度的税收抵免。
除了通过税收杠杆对风险投资提供支持外,政府财政还在信用担保以及渠道拓展方面为VC提供全方位的策应。一方面,美国政府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同时设立白宫小企业委员会与国会小企业委员会,协同对小企业经营提供支持,其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操盘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分别对风险投资注资的企业提供最高可达50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担保;与此同时,小企业管理局专门成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旨在通过长期贷款、债券、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也正是官方的保驾护航,才使得风险投资能够坚定初创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加快投资脚步。
实际上,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解决“钱从哪儿来”比“钱投往哪里”更重要。由于政府表现出了对小企业以及风险投资的支持,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大学捐赠基金和富有家族在内的社会资本随之也会增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商业信任度与未来盈利信心。其中去年美国国内发行的规模达10亿美元及以上的超大基金就占美国风投基金总数的15%,创历史新高,并且巨额融资占同期全球风投总额的5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面向风投机构的资本托管阵营中,美国富有家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资金供给主体,NVCA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交付给风险机构的投资平均占美国资产高净值家庭投资总额的10%,由此表明风险投资对资本的超强吸引力。
的确,理论上说风险投资就是为创新型初创企业而生,但实践中VC所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有没有可以进入投资矩阵的理想选择标的,而且往往可选标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沙里淘金,全程投资的风险也就可以降到最低。对此,美国政府直接推动成立了科尔曼基金会支持创业教育,现在不仅有许多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机构,如小企业管理局、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考夫曼创业中心等,还有众多高校创业机构,如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创业研究会等,而且美国政府还大力提倡与支持创新创业活动,除了众多学校纷纷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设立“白宫创客节”、“白宫演示日”等主题活动展示美国的创业故事。时至今日,美国也是全球创业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而创业端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无疑为风险投资的标的甄选与组合提供了充沛的素材。
当然,风险投资与初创企业总有说再见的时候,因此,退出渠道是否畅通就成为衡量一国风险投资市场是否健康与活跃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风险投资主要通过IPO和企业并购两种方式退出所投资的初创公司,对此不得不说的是,美国股市的螺旋稳定上升的确为风险投资兑现战略投资收益提供了牢固的保障。资料显示,去年风险投资通过IPO退出通道的时间中位数为5.1年,相比前五年平均数缩短了近3个月时间,反映出风投资本在IPO渠道中的退出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另外,NVCA统计发现,近5年来美国每年企业并购的交易笔数均达到和超过了580笔,并购成为了风险投资的退出主战场,虽然去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退出时间的中位数比IPO情景下要慢0.4年,但相较前5前依旧快了不少,而且对于未上市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依靠并购通道退出也许就是一个最优化选择。
来源:国际金融报 张锐 2021-01-18
 

产业创新动态(1月)

百度研究院2021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

2020年,全球经济与社会陷入诸多不确定性当中,或许会让很多人对未来产生疑惑。
然而同样是在2020年,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千行万业以及我们的生活当中;“新基建”的号角下,各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明显提速;从抗疫防疫到复工复产,人工智能技术都展现了极大的价值潜力。
读懂未来的科技趋势发展,可能从未像今天一般重要。
日前,百度研究院发布2021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希望用清晰的技术路标,引领我们迎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与新航程。
1、疫情加速AI融合落地,AI 将更加深入大众生活
2020年,全球抗疫促使 AI 与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AI 测温、AI 问诊、智能外呼、服务机器人等创新应用开始大规模普及,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支持抗击疫情。
后疫情时代,AI 将进一步与交通、能源、制造、农业等基础产业融合,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等模式将会延续,成为未来的新常态。AI 不仅助力产业经济,而且逐渐深入大众生活,用AI解决民生问题有望大规模落地。
2、数字人、虚拟人将大批量出现,并在服务行业大放异彩
让机器像人一样具备理解和思考的能力,需要融合语言、语音、视觉等多模态的信息。结合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深度语义理解,让 AI 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结合3D 建模、情绪识别、智能推荐等多种技术打造的数字人、虚拟人可以看、听、说,还能与人自然交流。2021年,数字人、虚拟人的生产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并大规模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电商、医疗等行业,给客户带来专业贴心、千人千面的服务。媒体行业也将迎来众多 AI 虚拟主播,“二次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真实世界的感知与交互能力,有望大放异彩。
3、生命科学成为 AI 应用新领地,生物计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在突如其来且席卷全球的疫情面前,病毒检测和疫苗研究工作每加快一秒都可能挽救无数人的生命。然而,了解病毒,特别是病毒蛋白质、RNA 等分子结构,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疫情期间,LinearFold 和 LinearDesign 等算法,显著提升了 RNA 二级结构预测和mRNA疫苗基因序列设计的速度。AlphaFold 2 在 CASP14 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的结果也预示着,AI 有望大大提升大分子结构预测的精度和效率。AI、生物计算和病毒研究、疫苗研发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结合将迎来爆发。
除了基础研究外,AI 也将进一步融入新药研发的整个链条,包括靶点发现、苗头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等等,从而大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使人类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更加主动。
4、交通产业加速转型,“数字交通运营”将成为关键推动力
AI 和5G 技术将与交通出行深度融合,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引擎。
无安全员的 Robotaxi 车辆开展常态化运营有望成为现实,以智能语音交互和车路协同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智能座舱”将成为汽车主流标配。
基于“新基建”发展的交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将会让传统交通加速向数字化、网联化、自动化的“新交通”转变。同时,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将会成为智能交通的关键生产要素,智能交通未来将从重视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转变,“数字交通运营服务商”将成为推动智能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5、AI 芯片和轻量级模型加速智能化向边缘渗透,物联网发展迎来新机遇
边缘是一个复杂概念,范围涉及从简单的传感器、嵌入式设备,到手机、机器人,以及高度复杂的自动驾驶汽车等设备。
随着 AI 芯片提供更专业化的边缘计算能力,以及模型蒸馏等技术的发展,轻量级模型将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在小型边缘设备中,支持离线和在线场景,并且可以为用户进行定制化服务。
智能技术向边缘渗透,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随着边缘智能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具备 AI 功能的边缘设备以及在边缘处理的数据量都将持续快速增长。
6、无监督学习成为基础支撑技术,促进 AI 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跨模态理解能力
深度学习模型依赖大量的标注数据,以获得优异的性能。而无监督学习是一种无需人工标注数据帮助的学习方法,是 AI 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用无监督学习对不同模态的数据进行预训练,通过跨模态信息的共享提升跨模态理解,将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形成的先验知识,还可以帮助小样本学习快速泛化至新任务中,有助于将AI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值得更进一步探索。
7、AI 提升机器对现实的理解,服务机器人将拥有更多物理交互能力
随着AI对数据、行为和运动学的分析和理解的逐渐成熟,机器在现实生活复杂场景中与人进行交互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将得到提升。服务机器人或将被赋予更多的物理交互能力,可以替人完成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
将有更多酒店应用服务机器人来实时响应客房需求,自动配送物品。家庭服务机器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则会更加精细和多样,例如帮助老人从冰箱拿食品或冲泡饮料,同时避免和房屋内的其他物体或运动的人碰撞,还可以在主人外出时帮助整理房间等。
8、量子科技创新观念深入人心,直接推动量子计算相关产业发展
量子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这将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相关软硬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
量子硬件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相应地,会催生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算法,用于真正展示这些量子硬件的优势。量子软件云化和服务化成为趋势,逐步实现与硬件的深度融合,逐步开放和输出量子计算能力。量子计算与AI和云计算也将会持续深度融合,碰撞出新一轮的火花。
伴随着量子生态雏形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公司将开启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以便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量子计算时代。
9、社会对构建负责任的AI的需求不断上升,科技企业推动落地实践
AI 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正包容、可解释性、透明性与可追溯、隐私安全等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 AI 伦理和治理的基本共识。
AI 伦理将推动智能应用发展从获取用户注意力向促进用户福祉转变。2021年,从技术落地的角度看,AI 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将取得更多的进步,视频合成技术的“矛”(合成)和“盾”(鉴别)之争也会愈演愈烈,隐私保护计算还将加速在组织间运用,为释放数据价值提供安全和隐私保证。同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也极大地增加了能耗,未来 AI 的发展将会更注重有选择性地进行运算,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0、AI基础设施创新促进产业人才培养,AI 大众化加速
让AI普惠大众,需要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AI能力,这需要在算法、算力、数据等AI基础设施和人才两大方面持续投入。
以深度学习框架为核心的开源平台已大大降低 AI 技术的开发门槛,自动化深度学习、少代码或无代码的 AI 开发平台等将进一步发展,持续降低 AI 开发所需的专业技能。AI 的大规模应用和对更大算力的需求将驱动AI芯片新一轮的增长,帮助 AI 突破当前的算力瓶颈,更普惠地释放 AI 算力。高质量的数据能有效提升对应用场景理解能力,安全的定制化数据方案、优化的数据采集和标注、健全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将推进 AI 在各细分领域的应用落地。此外,AI 的大众化离不开人才,无论是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又或是 AI 素养的培养都不可或缺,相信随着科技公司进一步促进 AI 产教融合,各个产业都会涌现出更多既懂 AI 技术又懂 AI 场景的产业复合型人才。
来源:百度官方帐号 2021-01-13
 
 

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发展走向深入,产业规模与参与主体快速壮大,加速传统工业支撑体系变革,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前瞻预测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
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60-80年代,实现了网络的发明以及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互联;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实现了工业网络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的发布,以及物联网的提出并且工业设备逐渐联网;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初,云计算以及通信独立架构协议的形成,并且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逐步形成;第四阶段是2010年到至今,工业互联网雏形的形成和发展。
2019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
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区域。其中美国集团优势显著,GE、微软、罗克韦尔、亚马逊等巨头积极布局,加之各类初创企业着力前沿创新,有望助力美国保持行业主导地位。而欧洲工业巨头如西门子、博世、ABB、SAP等凭借自身在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亦进展迅速。根据CCID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为8059.1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5.51%。初步估算2019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8465.6亿美元。
全球工业互联网经济效益分析
据统计,假设所有的工业系统能够有1%的效率提升,就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未来15年内,航空业减少1%的燃料,将节约超过300亿美元;医疗行业效率提高1%,会节约630亿美元;电力效率提升1%,将节约660亿美元;石油天然气资本支出降低1%,将节约900亿美元。
全球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趋势
为研判全球工业互联网创新动态及发展态势,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东北大学共同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探索,基于研究成果,发布了2020-2021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十大最具成长性技术展望:
基于容器编排引擎的云原生技术、工业系统低代码开发技术、面向工业领域的超密集异构技术、“5G+MEC”智联技术、工业互联网端边融合技术、实时数据仓库构建技术、基于先进物理层的工业以太网技术、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入侵检测技术、区块链标识数据管理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系统智能应用技术。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各国纷纷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投入布局,都期望通过技术革命减少对人的依赖,更好发挥人的价值,实现各自国家向高质量、高效率、绿色高端方向发展。故未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预计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948亿美元左右,到2022年预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到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保持6.00%,平稳增长。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0-12-11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1月)

欧盟发布2020年欧盟产业研发记分牌

  欧委会官网2020年12月17日消息,欧盟发布了2020年欧盟产业研发记分牌,记分牌显示,欧盟企业科研投入连续十年呈增长态势。
  记分牌分析了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2500家企业,这些企业2019年的研发投入增加了8.9%,增幅与2018年持平。从国别看,欧盟有421家企业,科研投入为1890亿欧元,相对于2018年增长了5.6%,高于2018年的4.7%,汽车、ICT和医疗保健行业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美国有775家企业,科研投入为3480亿欧元,相对于2018年增长了10.8%;中国有536家企业,科研投入为1190亿欧元,相对于2018年增长了21%。
  记分牌显示,欧盟ICT和卫生领域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幅度落后于美国和中国企业,但在绿色创新技术领域欧美相对于中国具有明显优势。
来源:科技部
 
 

马来西亚确定6大集群推动数字科技议程

  为了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及落实数字经济,马来西亚确定由6名部长为首的6大集群来推动有关议程。这6大集群分别是:经济、数字人才、社会、数字和数据基础设施、新兴科技、政府。
  马来西亚首相署文称,由首相署经济部长慕斯达法为首成立指导委员会,推动上述6大集群建设,促进各部门、政府机构以及私有界的合作,实现数字经济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议程。
  6大集群及负责人分别是:1.经济集群,由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高级部长阿兹敏负责;2.数字人才集群,由人力资源部长沙拉瓦南负责;3.社会集群,由妇女及家庭部长丽娜负责;4.数字和数据基础设施集群,由通讯及多媒体部长赛夫丁负责;5.新兴科技集群,由科技创新部长凯里负责;6.政府集群,由政府首席秘书莫哈末祖基负责。
  数字经济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理事会是指定、执行及监督全国数字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政策及计划的最高管理机构,旨在确保马来西亚的数字经济全面发展,并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潜能中受惠。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