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25期

产业创新动态(3月)

麦肯锡2019中国报告(上)

虽然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中国经济尚未全方位实现与世界融合。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名义GDP总量来计算,中国在2018年已达到美国的6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MGI连接指数" 据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流动情况对各个经济体的参与度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中国2017年的连接程度位居全球第92018年中国的GDP约占全球总量的16%

然而,中国经济存在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为了衡量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我们从8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与世界融合的程度(见图1)。

贸易。在全球贸易舞台上,中国既是重要的供应方,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中国在2009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9%增长到2017年的11.4%。我们分析了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但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差异较大。中国对某些地区(尤其是邻国)和行业的影响偏高,尤其是那些技术产业链实现了全球整合的地区,以及将中国视作关键市场的资源出口行业。2017年,中国以227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全球第五大服务出口国,相当于2005年的三倍;同年,中国的服务进口额高达468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大服务进口国。不过,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全球份额尚不及商品贸易——2017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为6.4%,约为商品贸易占比的一半。从全球来看,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的增速快60%

技术。近年来,中国的研发开支大幅增长。国内研发开支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9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仍需要进口,例如半导体和光学设备。此外中国也需要海外知识产权的引进。2017年中国的知识产权进口额为290亿美元,而知识产权出口额仅为50亿美元左右(为进口额的17%)。与中国签订技术进口合同的国家的地域集中度非常高,逾一半的海外研发采购金额集中流向三个国家——美国(31%)、日本(21%)、德国(10%)。

数据。中国拥有超过8亿名网民,规模全球居首,虽然近年来跨境数据流有所增长,但总体规模依然有限。中国的宽带数据流动总量位居全球第八,仅为美国的20%,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数字经济体量,这个流动规模可谓小之又小。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

我们从贸易、资本和技术方面审视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之后发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在相对上升。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

中国对世界经济依存度的下降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在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已从2000年的16%降至2009年的约9%。但2017年的平均税率却上升到了10.6%(需要注意的是,税率水平在2018年宣布新一轮关税下调后或将再一次降至7.5%)。相比之下,美国和欧盟2017年的平均关税仅为3%~4%左右。此外,资本方面的壁垒始终存在。虽然经合组织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监管限制指数为中国评定的指数已经从0.74下降到了0.39,但仍然远高于0.08的经合组织平均水平。在此需要指出:该指数可能并未考虑到中国最近为减少监管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负面清单制度。

地理位置邻近中国、资源贸易占比较高,并且参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最高

我们从国家层面研究了各个经济体对中国的进口(国内产值出口到中国的比例)、出口(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占国内消费总额的比例)和资本(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的依存度。自2007年以来,在我们研究的73个经济体中,有69个经济体的国内产值相对于中国的进口的依存度上升;有72个经济体的国内消费相对于中国出口的依存度上升;还有58个经济体 的国内投资相对于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上升(见图3)。

亚洲经济体与中国的联系因区域供应链而愈加紧密

资源丰富的国家更依赖中国的需求

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体量较小的成熟经济体也高度依赖中国的投资

相比之下,大型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较低

从国内经济体量的角度考虑,发达经济体(尤其是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对中国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对华出口额通常在其总产出中占比不足5%,对华进口额在其国内消费中的占比也不足5%。另外,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国内投资的比例更低于1%

不同行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各不相同

我们择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综合分析了全球各国对中国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 (见图4)。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研究主要涵盖的是基础产业和制造业,而非服务业,这是因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贸易属性更强,可用数据更多。

我们发现,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极为庞大,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中国:在20个行业当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此外,中国在全球服务消 费中的占比也在上升。这说明对于寻找增长来源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机会不容忽视。

我们根据贸易依存度的不同,将行业归纳为5个类别:

中国在电子、机械和设备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这些深度整合的贸易领域当中, 中国的角色既是供应方,也是市场。总体上,这些领域的贸易属性通常很强。中国在这些领域 的高占比反映出中国已经高度融入全球贸易——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7%~28%,占全球进口总额的9%~16%。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出占比也很可观,全球份额高达38%~42%

对于贸易属性极高的轻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全球各国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出。某些行业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生动地表明了全球各国对中国生产的依存度。中国在全球轻工制造领域(例如纺织和服装)的份额甚至高达52%。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各国也高度依赖于中国的出口:中国占据了全球纺织和服装出口的40%,家具出口的26%

在另一些全球贸易属性较强的行业中,中国并不是主要参与者。在一些着重于服务快速增长的本地需求、且有本地成分要求的行业,因此尽管这些行业的贸易强度很高,但并不太依赖中国。以制药行业为例,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药品出口的4%、全球进口的3%。同样,虽然汽车领域的贸易强度较高,但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出口的3%、全球进口的7%。不过,这些行业在中国都有相当庞大的需求,因此对于想要涉足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市场。

没有加入全球贸易的行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往往较低。我们把5个贸易强度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的行业归为本地自产自销的一类。尽管贸易强度相对较低,但中国仍在其中一些行业占据了很大份额。举例而言,中国的金属制造行业占据了全球出口的23%,农产品行业则占据了全球进口的18%

中国已融入全球技术价值链

中国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全球大国,并在很多技术领域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根据2017年的统计,中国的手机销量占到全球销量的40%,电动车销量占到64%,半导体消费占到46%中国市场已经为很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 的增长机遇。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的统计,美国信息技术领域有14%的营收来自中国。

在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持续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链是最复杂的价值链之一,尤其需要各方通力协作,而中国早已深度融入其中,并占据了相当大的全球进出口份额。以集成电路和光学设备领域为例,中国的进口额高达国内产值的5倍。

在审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如何演变时,技术可谓是一个核心关注点。由于中国目前仍然需要国外的技术流动,所以为了促进本土创新并提高生产率,中国需要保持甚至加强获取技术的力度。全球各国也对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越发关注,发达经济体尤其如此。一些国家出台了新的法规,对获取外国技术的中国投资展开更密切的审查。人们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技术链是否会 脱离全球价值链,以及中国政府针对技术领域本土化所提出的目标。根据《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定的目标,在政府重点发展的23个子领域中的11个领域,国家提出,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期望值为40%~90%

中国在各个行业都在发展本土价值链。中国内需的增长以及国内价值链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期全球范围内贸易强度的下降。中国正在消费更多其生产的产品。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的技术市场似乎都呈现出本地化的趋势,只是不同行业程度各异。在光伏面板、高铁、数字支付系统和电动汽车这些行业,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超过90%。而在半导体和飞机制造等行业中,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据的份额都很小,而且高度依赖外国技术。对此次研究的大多数价值链而言,中国仍有很大的全球化潜力。若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国在海外光伏面板市场占据了高达50%的份额;若论全球化程度不足的行业,中国在飞机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尚不及1%(见图5)。

为了衡量中国与世界在技术链上的融合程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从11个领域择取了81项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对其中超过90%的技术均采用了全球标准(见图6)。至于中国标准与全球标准相左的少数几项技术领域,都可以用经济动因加以解释。以聚氯乙烯(PVC)制造业为例,中国采用的煤基工艺在成本上低于国际上更普遍的乙烯基工艺,这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我们在分析中发现,中国的本土厂商有能力生产60%~80%的技术,这意味着仍然有至少20%~40%的技术需要跨国企业输入。此外,我们对同类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供应商可以在40%~60%的技术研究中实现与国际供应商同等或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尚未确立全球标准的新兴技术领域(例如5G、人工智能和量予计算),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即便在这些领域,中国也从设备进口、人才引进和国外投资中获益良多,而且今后还将继续使用这些资源。

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3月)

德国政府部门盘点2019年科技进展情况

  根据德国联邦教研部,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部网站公开的信息,四部部长各自发表了年末电视讲话对本年度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除了教研部本身具有科技职能外,上述联邦各部均交叉涉及科技成果与应用,现就相关讲话中谈及科技进展情况进行盘点综述。

  环境保护方面。德国在2019通过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二氧化碳预算案(CO2-Budgets)》,规定了交通领域、建筑、能源行业及农业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确保政府在有害于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超过预期时采取补救措施。德国在减排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在2019年通过了《二氧化碳奖励法》,其背景是当局认为地球变暖或者气候变化靠减少排放还不够,还要奖励“数字链”币(Arbil)给那些将二氧化碳消除掉的人,Arbil的价值在30美金左右,将通过担保可以换得排放证书来确保其价值,以此激励人们环保、促进创新。德国从2019年起开始实行颇有创意的“限塑五点计划”(Fünf-Punkte-Plan),并推行新的《德国包装法》,旨在减少直至废弃不必要的产品和包装,提高消费的可持续性,增加废品重复利用。此外,德国在2019年开始正式启动昆虫保护行动计划,建立包括环保部门、农业专家、社区以及环境协会等跨部门跨界别的协调机制。

  创新、新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德国在2019年将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生产引入德国,开辟新型汽车工业产业,同时德国启动了“绿色氢能”计划,从以往主要从煤、天然气制造氢转为开始尝试从可再生能源取得“绿色氢能源”。围绕汽车新材料方面,德国提出设想用蒲公英制造汽车轮胎。为了应对新能源结构,德国2019年提出在2030年要实现65%为非化石能源,最迟到2030年彻底告别煤消费。此外,德国还在产业领域积极减负,2019年为中小企业减负达到11亿欧元,同时改造电网、扩展风能发电,降低德国工业用电和消费用电价格等。德国还将数字化和数字主权定为支持产业升级的亮点。2019年在高速公路网和有轨交通领域投入了新的IT控制管理系统,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

  在科研投入方面,德国为中小学数字化水平提高投资了55亿欧元,为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下达超过1600亿欧元各类跨年度项目研究资金。

来源:科技部

 

 

比利时在氢能源领域发力

  比利时的气候目标是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80%,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而由于比利时风能和太阳能的供应不足,氢能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比利时采取多项措施在氢能源领域全面发力。

  20199月,安特卫普港与比利时海事集团(CMB)共同宣布合作建造全球第一艘氢动力拖船“Hydrotug”。“Hydrotug”的排放将符合最严格的欧盟Stage V标准,成为第一艘由氢—柴油双燃料驱动的4000kW级船舶。

  201910月,高压技术公司Resato宣布将与壳牌合作在比利时建设欧洲第二座H2Refuel大型加氢站。H2Refuel是全球顶级商用加氢站,全尺寸站设计标准容量为480千克/天,充分集成的缓冲容量可以使三辆大型汽车完成连续加氢。

  201911月,海事工程公司Deme、能源公司ENGIE、天然气公司Fluxys、船运公司Exmar、氢能公司WaterstofNet以及安特卫普港、泽布吕赫港等能源及海事领域的七家大型企业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比利时氢能源大规模进口、运输和储存的综合解决方案。

  比利时联邦政府11月底通过《国家气候和能源计划》,宣布在未来十年投资350亿欧元来加强铁路运输建设。该文件指出:“到2020年,将审查使用配备有电池的氢能列车或电动轨道车在非电气线路上运行短距离的线路的运行可能性”。比利时国家铁路公司(SNCB)将负责开展氢动力火车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