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11期

【科技金融动态】

中融投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金融业逐渐成为了实体经济的血脉。这也就意味着,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了金融业的责任。中融投CEO邓永健表示:在实施振兴小微企业的国家战略上,科技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科技的推动下,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金融科技使实体经济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一方面,金融科技加快了信用数据的积累速度,从而让风险更可控,让平台管理更高效。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务触达用户的成本。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发展金融科技的热土。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金融科技融资规模和交易规模均居全球第一。现在,中国是全球金融交易最活跃、支付最便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中融投CEO邓永健表示,科技赋能实体经济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科技发展实体经济的号召,同时中融投作为科技互联网金融实践者,也希望为互金企业战略转型、创业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纽带。在这样的契机之下,与各方携手,共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共筑数字普惠金融蓝图。

中融投CEO邓永健表示,一直以来,中融投始终关注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思考如何用金融科技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中融投积极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精准获客、风险控制,以及大规模团队的精细化管理等和业务相关的各个环节。同时,还把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风控体系当中。因此,中融投在不断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为实体经济事业赋能,而这些创新型的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有力证明。

近年来,中国小微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和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大量涌现,为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而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将为这些实体经济转型过程的新生力量提供了助力。走进新时代,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平台升级,中融投将持续投入更多资源,提升企业金融科技水平,为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融投成立以来 ,一直以帮扶中小微企业为已任,脚踏实地,进行了全方位的产业化金融生态布局,通过 “ 互联网+金融” 的发展模式 ,打通了金融生态全产业链,调动资金的供需两端,通过科技手段更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消息来源:东方网)

互金科技金融转势:供应链金融将再次迎来发展高峰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逐步进入小额、分散的债权匹配模式。大多数网贷平台因为监管规范(即个人、项目的融资金额分别不能超过20万、100万)开始对接更多基于个人的借款业务,催生了国内现金贷行业的火爆。为保证现金贷行业正常、安全运转,近期监管就现金贷行业的场景、利率、资金、牌照等多个方面做更严苛的规范。

那么,能够满足互金行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在哪里?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顺势迎来了发展契机:以汽车供应链金融为例,具有刚性的汽车消费需求,加上在贸易融资链条上的海量供应商融资需求,这条产业链即产生了B端和C端两端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环境下,国内以对接进口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为特色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类似诺云汇等平台就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进口汽车贸易链需求庞大,金融服务如何介入?

在进口汽车领域,供应链周期、流程和资金沉淀压力皆与国内贸易有较大的不同,尤其一些平行进口汽车经销商在采购环节往往需要全款结清,导致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这是进口汽车特别是平行进口车贸易中一个较大的金融特色。

以平行进口车经销商日常经营环节中对现金流的刚性需求为例:一是遇到热门车型,经销商需要全款购车,迅速销售出去后,才能让资金流动起来,但是需要积压大量的资金成本;二是消费购车,消费者支付定金,由经销商垫付全款采购,消费者支付完全部购车款后才能回款,从而限制了经销商采购量;三是遇到采购了非热销车,销售进度较慢但占用资金,导致出现短暂的无钱购车情况。

国内进口汽车产业链有比较明显的区域化集中特色,主要集中在天津港交易。天津港平行进口汽车占据国内主要地位,2017年1-10月天津港市场份额超过70%,相比2016年提高了14.6%,而其它港口份额均在6%以下。所以,从国内进口汽车产业链的服务现状来看,以天津港为核心的产业区域存在很大的融资需求。

诺云汇作为专注的汽车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在深入中国汽车产业价值链市场后,结合产业现状与市场需求,提供了针对汽车经销商的汽车金融融资产品,由网贷平台撮合投资人资金对接经销商的订单融资需求,并通过基于物联网的“车辆溯源“、”标的跟踪”风控系统保障投资车辆、资金流向的安全。2017年,该平台随着面向平行汽车经销商库容车抵押借款的“瑞享汇”与面向订单车资金服务的“伴悦宝”等产品的正式推出,诺云汇逐渐完成中国主要平行进口车市场的布局,成为天津港等港口重要的金融服务提供商。

供应链金融满足了互金行业下一个风口的需要

从互联网金融覆盖的服务内涵来看,早期各平台主要是服务各种非标的融资项目,也因此产生了信用衍生方面的风险,存在一定的次级资产传递风险;随着行业的发展,现已逐步将业务聚焦在符合监管的基于小微和个人的业务领域。而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就成为风口。就供应链金融服务而言,汽车产业是一个很不错的刚性市场需求缺口,尤其是在国内中产阶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

随着个人金融领域现金贷整治规范要求的加强,持牌、场景化、催收、利息等各个方面迎来更为严格的规范化管理。而供应链金融,尤其是汽车产业链,因为具有实体经济的刚性融资场景,不论是C端个人消费还是B端供应链贸易融资都具有拉动贸易,扩大消费辐射和推动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同时也符合监管对互金服务的定位,因此迎来了一个互金第二阶段的发展风口。

除了国内一般性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平台——如做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的网贷平台等以外,专业服务于进口汽车行业的金融服务则是一个更为专业和细分的领域。以诺云汇独特的平行进口车经销商融资为例,以进口汽车仓库质押为手段,通过进口车商的实际订单融资需求为标的,对投资人发布线上融资标的。这种有线下严格的风控体系和基于产业的风控作业流程的资产安全保障模式,以及高流通性的汽车行业特征为支撑的资产安全性,在国内新时期网贷信息中介撮合平台中具备独特的产业化特色。

网贷撮合模式下,行业新走势的雏形:实体场景+资金撮合

网贷行业发展,一般分为资金端和资产端两方面。资金端相对而言就是通过建立网贷平台的形式,通过信息中介的定位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项目。随着监管对于网贷撮合平台资产端限制性的加强,直接塑造了整个网贷行业的业务模式,聚焦于小额分散的个人业务,或者是小微的供应链金融等业务。

目前,行业大多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由最开始对接各种大额的资产项目,到监管限额后开始找各种个人借款和供应链金融对接资产端。加上过去两年,网贷撮合资金开始逐步大量投入现金贷领域,由此带来了严厉的监管定调:现金贷平台不能通过其他网贷平台对接资金。

对于更多网贷平台而言,如何找到更为安全的资产端是一个难题。于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始再次成为网贷撮合资产端的优选,而汽车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绝佳的网贷平台撮合投资人资金对接的领域。诺云汇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在天津港这个进口车贸易融资的商圈中扎根较早,覆盖面大;自身拥有网贷信息中介撮合平台,且上线了银行存管,拥有ICP认证,符合网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定位。对于未来一种新的行业趋势而言,掌握自身的网贷资金端,匹配有严格风控能力支撑的资产端匹配的网贷撮合模式将是一种更为良性的发展模式。像诺云汇的网贷中介撮合模式,通过投资人资金对接进口车商的融资需求,形成了“实体场景+资金撮合”的商业模式,具有更贴近实体经济和融资需求的服务能力。

金融科技新发展,风控安全更有力

在诺云汇的模式中,除了贴近进口汽车贸易链的实体融资需求服务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采用了创新的结合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风控技术能力,加上对产业链的研究和渗透,产生了一种有保障的,符合监管趋势,同时又有独特的资产安全保障能力的网贷撮合模式。

诺云汇的“伴悦宝”(平行进口车订单车资金服务),通过物联网的车联网技术、区块链在电子合同管理中的使用等保障整个交易流程的安全。在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可通过客户端查询跟踪所投项目的汽车管理状况,直至销售流程全部完结并回款等。

在实际的业务管理过程中,目前使用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实现“车辆溯源”、“标的跟踪”:基于质押车和订单车的车联网技术应用。通过装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和无线射频、GPS等技术和设备,对业务中涉及到的车辆属性、状态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状况查询需要,一方面也便于风控团队对于质押汽车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

虽然基于汽车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是一种行业服务的创先,传统银行早就在做,但是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对线下汽车的物联网管理和风控流程却是史无前例的,满足了投资者所投标的安全性保障。可以说,诺云汇的这种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的技术对线下质押资产进行风控管理,并准确把握车商融资需求的产品,在目前网贷行业发展趋势下是一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也给国内正在规范中的互金行业带来了一种更为有益的思路。

(消息来源:互联网金融)

产业创新动态(1月)

无人驾驶时代来临 行为决策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从《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到"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目标,无人驾驶汽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30年,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将近10%。车企及一些互联网公司、科研院所等为了能在这场角逐中获胜,纷纷加快了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业内预计,未来十年左右,无人驾驶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市场规模或达千亿级。不过,目前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行为决策。

各路巨头纷纷出手

“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是一场革命。”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广汽研究院首席技术官兼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黄少堂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广汽在无人驾驶领域已有较大发展。其中在无人驾驶L1(辅助驾驶,比如自动泊车、驾驶提醒等)-L2(半自动驾驶)级别,已经开始部分量产配置,部分车型已经比肩大众、凯迪拉克、奔驰等国际品牌。预计在2020-2022年,广汽将逐步实现高速公路到更复杂场景下无人驾驶的愿景。

而据上汽集团规划,未来5年内,上汽将实现结构化和部分非结构化道路的自动驾驶功能;未来10年,实现全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功能。长安汽车也对智能驾驶提出"654"战略,计划在2025年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并应用于产业化;长城汽车计划在2020年推出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实现自动驾驶的车辆。

在汽车制造企业之外,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抢滩。日前,百度宣布其与金龙汽车合作生产一款无人驾驶小巴车,将于2018年7月份提前实现量产。与此同时,有报道称,腾讯已经开发了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成功挤入这个价值千亿级别的产业领域。国内无人驾驶市场呈现群雄割据状态。

或助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

据了解,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了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无人驾驶的研究。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势头正好,极有可能借此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在无人驾驶领域,相比一些西方国家,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未来规模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少堂表示:“目前自动驾驶可能是中国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发展机遇。”

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黄少堂介绍称,第一,基于中国有高产值的互联网公司,智能网联中国可以说领先世界;第二,中国4G、5G通讯已经与国际接轨;第三,建立基于路面的智能交通,中国更易发挥体制优势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建设;第四,中国目前吸引了大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单云霄也认为,“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和美国旗鼓相当。”无论是我国互联网公司及新创公司的技术突破,抑或是国内自动驾驶示范区的陆续建成,均释放出利好信息。

2035年市场规模或达6000亿

各巨头布局无人驾驶的积极性如此高涨,业内认为,主要缘自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更有利的管理和消费环境下,未来中国可能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主要市场。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将达1200万辆,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将在中国出售。

而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也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2020-2025年之间出现。无人驾驶广阔的市场前景越来越明朗。IHS报告显示,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近1200万辆,2025-2035年间将保持48%的年复合增长率,届时中国将占据全球无人驾驶市场约24%的份额。

对此,黄少堂表示认同。不过,他强调,上述预测稍显保守,他认为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中,将有一半是在中国售出。

中投顾问发布的上述报告显示,以平均每辆汽车的无人驾驶系统价值为5万元保守估算,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市场空间将达6000亿,国内市场空间接近1500亿。

而英特尔与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则显示,预计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规模在2050年将达到7万亿美元。

行为决策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无人驾驶汽车从测试到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互联网科技类公司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克服技术上的难题;而汽车制造企业同样需要面对重资产模式下的创新改革,现阶段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驶入了研发深水区,其中的困难必不会少。

“要实现无人驾驶包括多方面的关键环节:感知系统——感知周围环境的感知器;语言系统——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沟通与通信;认知系统——路在何方行车决策等等……”单云霄介绍,除了技术的成熟度尚未实现,拟人化的行为层是目前最难实现的一环。

“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果无人驾驶车始终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他可能永远无法启动。如果帮无人驾驶车模拟人类的行为,那么在编程上就实现了无人驾驶车能够违反交通规则,这就涉及到伦理问题了。”单云霄说。

单云霄介绍,目前无论是被吐槽“总让驾驶人接手”的特斯拉,还是满足条件汽车才能自行驾驶的新款奥迪A8,大部分参与者选择可盈利的L3(高度自动驾驶)进行开发,而L4(完全无人驾驶)目前还没有量产。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可预见的无人驾驶还是在封闭性的道路、小空间、小区域内实现,由小规模往大规模推广,这也是目前绝大部分无人驾驶公司能够在短期内盈利的空间。

科技巨头的目的在于大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争抢布局无人驾驶领域这一块,科技巨头似乎还有着与汽车生产企业不一样的目的。

“无人驾驶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次了。”单云霄介绍,目前来看,相较于其他人工智能项目,无人驾驶已经是最可能实现、最贴近生活、最普惠大众的领域。百度、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希望谋求拓展的公司,加大对无人驾驶的投入实属正常。

而黄少堂则戏称科技巨头进军无人驾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科技巨头进军这个领域要的不是汽车生产,他们的重点是软件。科技公司通过汽车里的软件、后台、大数据,希望提升其本身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能力。”

这一观点从百度方得到了佐证。百度副总裁邬学斌曾表示:“百度不会做任何硬件,更不会造车。百度做的是软件,而这个软件未来将与计算平台相结合,成为车的‘大脑’。其中包括地图、定位、感知、计划、决策等模块。”

比亚迪一不愿具名的相关负责人则透露,业界预计汽车智能化会演变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移动终端,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入口。

融合竞争才是出路

事实上,目前无人驾驶的发展已形成以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人工智能切入的两条发展路径:传统车企一派通过不断完善ADAS功能,逐步提高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来向完全无人驾驶发展,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驾驶体验。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参与者则通过提高机器人的深度学习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来完成各项任务,其目的在于以计算机控制汽车。

那么,未来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科技公司与传统车企二者究竟谁会先破局?

单云霄认为,目前各方都在互相融合,“对于车企来说,本身车的技术很牛,但是无人车和车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可能算法软件不是他们擅长的,所以未来这种组合是必然的。”

比亚迪上述人士也表示,一般来说,科技公司是主要集中在感知、融合、行为决策、云计算;传统车企则是主要集中在车辆控制、系统集成、测评体系等,两者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开发。

(资料来源:羊城晚报  张爱丽、陶奕燃)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1月)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提高锂离子电池容量和快速充放电方法

俄联邦研究中心“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下属的基连斯基物理所与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和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莫斯科钢铁合金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使用石墨烯与单层二硫化钒薄膜的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将使电池的容量和充电-放电速度得到提高。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杂志上。 

现在,锂离子电池是许多设备(从手机到电动汽车)最普及的电源。与传统电池相比,这些电池容量高、使用寿命长和安全性好。尽管有这些优势,增加电池的容量和提高充电速度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锂离子电池的物理基体是由多孔聚合物材料分隔开的两个电极,即阳极(正)和阴极(负)。充电时,电流把锂离子从阴极移动到阳极,而电池使用时,锂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当电池电量耗尽时,电极之间锂离子的移动能力很低,这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买了几个月后,需要比原来更频繁地充电的原因。 

现在,使用石墨烯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石墨烯是一种独特的二维材料,因发现该材料在2010年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它表面积大、导电性和弹性好。石墨烯可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包括储能设备。 

俄科学家研制的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异质层(石墨烯和二硫化钒)组成的二维结构,这种薄片的厚度大约为1纳米。研究证实,不仅可以把锂离子限制在该材料的表面上,而且还可以约束在层间的空间里,最终结果导致材料的高比容量。 

科学家估计,该复合材料的正极材料容量可达569mAh/g,比现在锂离子电池最常用于阳极的石墨要高出几乎一倍。理论计算表明,石墨烯和钒的化合物不仅保证电子转移的效果好,而且确保了材料的机械强化。 

除了容量之外,该复合材料关键的特点是锂离子在材料内部的迁移率高。这就可以快速给电池充电或者给大功率设备供电。此外,离子的高迁移率能够使电池在低温下正常工作。 

在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在材料充填锂离子后,也能够在复合材料里保持石墨烯独特的电子特性。科学家认为,这种效应为控制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新的可能。这项研究得到了俄联邦教育科学部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的资助。

                                            来源:科技部

捷克意大利团队研发出突破性激光方法

据捷通社布拉格报道,捷克HiLASE激光中心近日宣布,该中心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在金属表面使用激光快速而准确地建立规则结构的方法,可应用在飞机制造业中。

该技术由HiLASE团队与意大利同行合作研究开发。可创建亚微米尺寸或小于千分之一毫米的周期性结构,对选定的研究分支至关重要。这样的结构是人眼难以察觉的,因此它们可以成为安全保护因素的一部分。在航空工业中,周期性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很重要,它们可以防止飞机机翼上的水冻结,但如何在大的表面上建立这样的结构一直是个难题。

HiLASE专家成功地使用激光脉冲在铝、钛、铜、钼、金和钢等金属表面上创建常规的预先选定的结构。这种效应可能适用于大量元素和材料,甚至可能适用于所有金属。新方法比迄今为止所采用的技术都要更快,更准确,大幅提高了在实践中使用的可能。

这项研究是由意大利摩德纳的科学家发起的,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测试成功,但仅限于选定的材料,因此向HilASE寻求帮助。专家预计,新方法将取代迄今为止应用的成本高且费力的方法,如喷粉、化学和等离子烧灼、纳米压印等。

HiLASE是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部分,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激光器,耗资8.5亿克朗,其中85%经费来自欧盟基金。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