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03期

【科技金融动态】

金融科技的监管不应该跑在创新的前头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近日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其目的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金融科技在全球如火如荼,从严格意义上说,金融科技属于工业4.0的范畴和产物,即: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对传统金融进行渗透、改造与革新甚至颠覆。

这种改造具有颠覆性与革命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无论传统金融机构是否愿意,都无法阻挡金融科技的滚滚潮流。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特性是,可以撇开传统金融由科技企业独立发展。比如,智能投资顾问,大多是科技公司独立开发的,再比如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也是民间非金融企业开发的。

从目前情况看,金融科技的总体发展和实力,美国当属第一位。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与金融公司都在斥巨资开发金融科技,进展最快的是智能投顾、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金融自助设备等。

中国有发展金融科技的天然优势与基础。中国是互联网金融的发起国、推动国,在此基础上发展金融科技可谓得天独厚。但与美国相比,中国金融科技的底层基础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实力还是不如美国。

中国央行是全球第一个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的央行,也是最早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央行,也是第一个下手监管比特币交易平台与企业的央行。这次央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美国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金融监理局此前出台法规,让科技金融公司合法化,成立银行给其发放银行牌照。就此,有人指责其妨碍金融创新。美国证监会此前没有批准比特币基金上市而受到市场指责其扼杀创新。近期比特币平台企业重新申请时,分析有望获得批准上市。美国的所有金融监管部门都担心背上影响妨碍创新的恶名。

因此,中国监管部门特别是刚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一定要以促进、鼓励、支持金融科技创新为宗旨,履行好委员会的职责。也希望央行能够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金融机构的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分析,金融机构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学习监管部门推出的新规定,金融系统将变得更加简捷快速。

金融科技的监管不应该跑在创新的前头,过早进行监管会抑制创新。只有当新科技展现出来的风险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实施监管,而监管的力度要和风险程度成比例。监管部门需要深度理解新兴科技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风险和机会,不应惧怕和金融机构甚至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一定要给金融创新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它们足够的试错机会;也给监管者留出观察新金融、了解与认清科技金融问题与风险的时间与余地。

(消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微粒贷 科技金融创新实践的真正“连接者”

2014年可以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新金融领域爆发了一轮跨越式的发展,从国外兴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来到中国,并得到了长足的应用和发展。2016年,互金行业呈现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行业规范标准及雏形逐渐显现,行业内不断去芜存菁,高度重视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微众银行在这一进程中脱颖而出。

2017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报告主题为“金融创新与规划发展”。微众银行核心产品——微粒贷作为行业标杆,同时也被写入了该报告,重点展示了互联网化、分布式架构及区块链等创新点。

微粒贷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腾讯微众银行于2015年推出首款借贷产品。微粒贷以普惠金融为目标,致力于满足个人消费领域80%的长尾金融需求。2015年5月在手机QQ上线,9月在微信上线,一经面世便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飞速成长的微粒贷

据悉,微粒贷目前所采用的是用户邀请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客户名单进行分析、筛选,并通过信用评级方法最后完成白名单的筛选过程,进而定向为目标人群提供个人信贷服务。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已超过1600亿元,主动授信客户数超6000万,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地区。这一数据仍在快速增长。

业绩的快速增长,对微粒贷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一需求,微粒贷利用社交大数据风控技术推出了标准化“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模式,四大类模型共建设底层基础特征超10万个,中间模型及子模型近190个,平均迭代版本近4次,综合排序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

降低不良风险的同时,微粒贷也不断在为提高交易效率,凸显自身的互联网属性而努力。而微粒贷的核心业务系统正是基于全行统一的自主可控的分布式基础架构,实现100%线上操作,7×24小时无间断服务。

目前,已有25个关联系统为微粒贷提供全流程自动化审批管理,具备了2300TPS的交易处理能力,单笔交易耗时低于300毫秒;实现授信审批时间最快仅需2.4秒,资金到账时间最快仅需40秒。这一架构为微众银行这样的初生银行节省了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每账户IT运营成本只有传统银行的10%。

合力创新,谋取共同发展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微粒贷同样重视同业合作,首创“联合贷款”模式,一方面,为合作银行提供客户筛选、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合作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和线下资源,双方共同向普罗大众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金融机构转型新金融的两大难点:低成本触达客户、有效控制风险。目前,微粒贷已与36家金融机构建立共担收益和风险的联合贷款业务合作关系。

在将来,微粒贷将始终坚持“连接者”定位,坚持创新,沿着既定方向和战略稳步推进建设,利用创新的科技技术优势,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同业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和动力,共同服务客户,一方面为企业自身带来更高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为国家金融稳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消息来源:财经网)

产业创新动态(5月)

知识共享“3.0时代”来了——新发展理念下知识付费发展现状和趋势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随着得到、值乎、分答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知识付费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关的内容创业成为风口。知识付费是新发展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体现,对于引领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和全民学习的社会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版今天聚焦“知识付费”,让我们来探究它走红背后的故事。

 在共享经济时代,小到充电宝,大到房屋,都可以实现共享,知识也不例外。从免费到付费,从一次性消费到形成长期消费习惯,知识共享也从“1.0时代”来到了“3.0时代”。

知识付费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门话题,其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为何会走红?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需求?如何才能引领它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1、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提问者对感兴趣的问题付费提问;回答者自定义每条回答的收费标准,并语音回答;围观者花一元钱,听到问答内容,问答者均分收益。这就是2016年蹿红的语音问答应用分答的商业逻辑。上线42天,累计访问用户超过1000万人次,让知识付费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热门话题。

2016年是名副其实的“知识付费元年”。4月,问咖、值乎出现;5月,分答、知乎Live面市;6月,得到“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推出……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产品走红。

今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初步估算,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2016年8月,企业智库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近八成人经常或有时会有对想获取的知识资源无从入手的情况;超过五成网民有过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

“在写分析报告的时候,有时我也会花一块钱去‘偷听’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说,“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产生以来的一大痛点。在某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下,催生了对内容的付费阅读需求。”他认为,一方面,网上免费信息泛滥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受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易观发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一是居民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发展型消费提高;二是移动支付普及,对内容和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发生转变;三是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从漫无目的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信息选择行为更为成熟。

2、知识共享经历了三个阶段

去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就已对国内知识分享所经历的阶段进行过归纳:第一阶段被称为萌芽阶段,主要从2001年到2004年。其标志是在2001年之后,BBS具备的互动式问答功能逐渐分离出来,催生了威客、博客、Wiki等应用;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7月,威客网成立后,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威客网站,到2010年超过100家,威客数量超过2000万,整体交易金额超过3亿元;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2011年后,知识技能分享在商业模式、业务范围、资本运作、产业链合等领域不断创新拓展,逐渐向多种线下业务拓展。

黄国锋认为,知识共享经历了“1.0”到“3.0”三个阶段。“‘1.0’是基于互联网百科搜索的静态知识获取;‘2.0’是指‘新浪爱问’‘知乎’等知识交换社区;当前的知识共享已经到了‘3.0’,是一个以实时互动和知识变现为特征的知识共享时期。”黄国锋说。

“付费模式让很多优质内容加入进来,这个市场越来越繁荣。”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认为,在分众化时代,除了精准广告和以打赏、会员、粉丝圈为代表的粉丝经济以及硬件市场,内容付费是比广告更好的商业模式。

 在“3.0时代”,知识付费的种类繁多,模式多样。除了分答、值乎这样的付费问答社区,还有像喜马拉雅FM这样的得到招揽原创知识生产者入驻的平台方,还有推出付费资讯产品的钛媒体、虎嗅、36氪等网络新媒体,甚至还有像“年糕妈妈公众号”“一小时爸爸”这种先通过微信知识免费分享,再走向有偿知识分享,以及产品推荐和网络销售的自媒体。

3、知识付费红火背后问题频现

资深媒体观察家魏武挥曾把信息与知识分成短期功利型知识、中期理念型知识、长期修养型知识三类。其中,中期理念型知识乍看感觉观点犀利,头头是道,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并没有太多用处。他认为,知识付费产品主要是中期理念型知识,夹杂着一些短期功利型干货和长期修养型洞见。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认为,当前知识技能分享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内容泛娱乐化。少数知识付费平台发挥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提升平台活跃度,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现象。

在各类知识传播新载体大量涌现的同时,对于版权的界定相对模糊,保护力度还比较薄弱。如何做到最大限度防止原创知识被抄袭成为知识付费发展的瓶颈。对此,喜马拉雅FM在版权保护领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专门建了个庞大的内容审核基地。

《报告》还认为,知识付费领域监管审查的问题也亟须创新。当前知识技能分享以语音问答、直播、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强调互动性、即时性,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不成熟,带来了监管风险。为了促使行业良性发展,2016年一整年,随着对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违规行为的查处,以及一系列互联网直播、互联网视听节目、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关于知识付费的政策监管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收紧。

4、知识付费产品将成终身学习渠道

目前,很多内容付费平台依靠名人效应实现了突破。魏武挥认为,微信大号的文章很多人打赏,主要是因为其让读者产生共鸣,并非因此学会了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是很多能成体系地对知识进行输出的人,才可能在付费内容上有发展机会。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对未来知识分享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分享要更加广泛地覆盖长尾用户,未来的发展潜力在于扶持更多的草根和扎根在各个行业但不太起眼的行家里手,让拥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加快能量释放。

《报告》提出,未来知识分享内容将大幅拓展,平台企业也将从为个体提供单一领域的知识向为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转变。《创业邦》执行总裁方军就曾表示,好内容和好知识产品一定是朝着解决方案去的。未来,不仅要将知识消费所对应的融合与定制纳入进来,还要将知识使用阶段的解决问题部分纳入进来,知识消费演进会指向购买知识产品或服务结果。

对知识付费产品发展趋势,《报告》还认为,这些产品将成为跨界学习、终身学习渠道。知名自媒体人“大华嘻游”也有相同看法,他认为,总有一部分人的知识付费是没办法满足的,再往下沉淀,只有依靠线下培训和教育,知识付费才能成为线下教育转化的入口。当前,知识付费正处在收费知识产品服务的超早期阶段,可能带来新一波知识创造、分享和教育学习浪潮,带来围绕知识变现的商业机遇。

来源:光明日报 吴晋娜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5月)

俄罗斯科技发展引人注目

 俄联邦教育科学部部长奥利加•瓦西里耶娃在近日举行的教科部部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对2016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2017年的工作任务。

瓦西里耶娃部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俄教科部推行的各项政策工具支持系统取得了预期结果,五年来首次实现了国内研究开发经费增长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13%的目标。对科技的投入达到9150亿卢布,比去年同期增加670亿,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青年研究人员数量自2014年起首次增长了5500人,其中,43%的研究人员年龄不超过39岁。

 教科部负责起草的《俄罗斯联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于2016年12月1日获得普京总统批准。教科部为启动《国家技术倡议计划》提供了法规方面的支持,该计划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俄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工具。

 俄高等院校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突显,大学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数量已经与科学院系统持平。俄大学已成为灵活多变和有竞争力的科学研究部门。在高校通过竞标评审获得承担国家项目的资助额已超过80%(或580亿卢布),几乎是科学院研究机构的两倍。

俄在科研成果指标方面进步明显。据初步统计,2016年俄罗斯发表的科学文章超过3.9万篇,占全球刊文总量的2.41%,接近2012年颁布的第599号俄联邦总统令规定的2.44%。

此外,部长对2017年俄教科部在科技领域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如下部署:实现向有效融资机制转型,其中包括将资助期由3年延长至5年;为顶尖科学家保持永久性地位提供定向资助;制定和实施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完善税收立法,消除企业和机构向科技领域投资的经济壁垒;国家为所有研究机构和大学订阅全球主要出版物和国际引文索引提供支持。

       来源:科技部 

日本版GPS蓄势待发

卫星定位是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基础,各国竞相竞争。同时,其在宇宙开发应用中也处于先导地位。日本版GPS正在加紧实施,日本内阁府最近公开了准天顶卫星系统“引路”第2号定位卫星。日本计划2017年秋天,用国产火箭“H2A”发射2号机等三颗定位卫星,加上以前发射运行的1号机,从2018年度开始将共有四颗定位卫星运行。离正式运行仅剩1年的日本版GPS试图超越美国及欧洲,开创日本自主的新业态。

日本现在获取位置与时间信息依赖美国的GPS。GPS一旦出现故障无法使用时,对其经济社会活动将产生巨大影响,自主卫星定位系统的建立非常急迫。为确定地面位置,至少需要接收四颗卫星的信号,2018年日本将建立基本的体制,2023年度达到七颗卫星。

日本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颗数比其他国家少,但位置精度为几厘米,与位置精度1米以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优势很大。利用这一优势,可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实现应用。

日本还在卫星定位系统利用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针对定位卫星的民生利用,日内阁府和欧洲委员会签约合作,通过应用日本“引路”和欧洲“伽利略”,在自动驾驶、农业、危机管理等领域进行合作,并举办研讨会介绍利用卫星定位的具体案例。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