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78期(上)

资讯传递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四投”——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科技金融政策与实践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9 月 8 日上午,第十七届上海浦江论坛科技金融政策与实践专题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出席论坛并致辞。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各大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方代表两百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伊始,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分别发表致辞。邱勇副部长强调,科技金融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紧密围绕总书记对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攻坚克难、加强科技金融协同合作,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王平副秘书长表示,上海市一直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和机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吸引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此次论坛的举办,为上海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能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金融事业迈上新台阶。
       随后,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共同为“科技金融联合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是科技部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智库研究力量建设、深化科技金融领域研究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心将依托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汇聚各方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信贷调研部副主任王长元、荷兰经济部代表卡洛·范·达姆、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以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海鹏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来自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上海未来产业基金的各位金融界和企业界代表召开了圆桌论坛,围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介绍了各自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深刻分析讨论了当前科技金融面临的痛点和短板。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本次论坛为政府、科技界、金融界、企业界和学术界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方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

来源:锐科技微信公众号(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2024-09-08
 

创新积分制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科技创新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金融机构“看不懂”“不敢贷”“不愿投”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仍然突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为有效破解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科技部设计推出一套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积分制,通过客观的指标数据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精准画像,让企业创新数据转化为金融投资机构看得懂的“财务数据”。银行利用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结果作为信贷风控模型的补充,将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授信额度,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精准评价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积分制以企业创新能力量化评价为抓手,建立科技和金融融通互信的桥梁,通过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可以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精准评价,并给出企业创新积分,有效识别和发现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
       科学设计创新积分指标体系。科技部深入分析国内外评价报告,在充分参考借鉴国际和国内创新评价实践基础上,遵循价值发现性、可获取性、可比较性、可量化性和可解释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形成了一套重点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视成长经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设置上,以突出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注重对企业成长经营能力考察为导向,并按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确定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各级指标的不同权重赋值。
       推进创新积分制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施。2020年创新积分制在13个国家高新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底,实施创新积分制的试点高新区已达133家,其中包括101家国家高新区和32家省级高新区,覆盖全国25个省份,积分企业已超过10万家。2022年,科技部印发《“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主动服务和指导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打通政务数据渠道,实现“零填报”。各试点高新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主动打通现有政务数据平台,协调地方科技、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政务系统中直接抓取现有企业数据资源,努力做到企业“零填报”,在保证数据真实度、认可度、权威性的同时,也减轻了企业参与试点的工作负担。如湖北省多部门推动金融数据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搭建的“智慧大脑”平台,打通科技、工信、人社、生态、市场、税务、金融等13个部门法定数据渠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动态抓取、加密存储和积分计算,免去企业数据填报和人工计算负担,目前平台已汇集全省28119家科创企业的指标数据,实现创新积分评价结果互享互用。
       与资本精准对接
       创新积分制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已成为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金融工具,得到了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的认可。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明确,要依托创新积分制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的备选企业纳入融资担保计划支持范围,支持银行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创新积分制相关融资等产品;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指出,要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积分贷业务,扩大创新积分制评价范围至全部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建立省级创新积分数据库,在全国范围推广创新积分制,支持各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等。
       科技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建立了“总对总”合作机制,设立推出了创新积分贷专项金融产品,根据创新积分直接对科技企业进行无抵押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银行机构主动与积分试点地区合作。据统计,2022—2023年银行机构为积分企业对接信贷金额超2000亿元,大大提升了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利度。与中国银行总行合作开发的创新积分贷,2023年已发放600亿元专项额度。
       湖北省、山东省、河北省、江西省等均在省政府层面发文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在全省进行创新积分制的推广和应用。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依托科技部发布的创新积分制,2022年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多部门印发《湖北省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模型,结合湖北省特色优势产业特点,设计了政策导向、创新能力、发展前景、技术成熟度和加分项5个维度、27个评价指标。金融机构通过政府创新积分指标数据库和银行发放贷款数据库的比对拟合,确定指标权重、评分计算标准等模型参数,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实施分组打分,评价等级分为重点支持、优先支持、鼓励支持、审慎支持四类,确保最大程度地筛选出优质初创期企业。参与合作的银行可以获取创新积分评价数据,并根据实际调整评分模型,使创新积分“敢用、能用、好用”。如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设计科创中小企业打分卡,设置行业、定性和风险三个调整系数,系统根据“白名单”自动匹配测算单户授信额度,实现批量授信。截至2023年底,湖北省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参与银行由最初试点的3家拓展到了15家,参与银行运用创新积分发放贷款近30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0亿元,覆盖3000多家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使得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精准性进一步提高,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创新沃土。
       将创新积分制推向全国
       为进一步提高创新积分制工作水平和规范性,以更好地服务各地方创新积分制的实践应用。2024年8月,科技部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印发了《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下称“指引”),明确指导原则、核心指标、结果应用等关键要素,为全国范围内的创新积分制实施提供统一指导和规范。
       在坚持统一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鼓励各地方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灵活制定具体方案,细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权重,确保创新积分制在地方层面得到有效实施。
       科学、客观的创新积分评价指标及权重是确保积分制实施成效的关键与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指引”,创新积分核心指标共涵盖3类一级指标共计18个二级指标。第一类是技术创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金额、研发费用增速、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等7个指标;第二类是成长经营指标,包括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净资产利润率等6个指标;第三类是辅助指标,包括吸纳应届毕业生人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等5个指标。
       同时“指引”鼓励各地方结合地方实际,主动衔接当地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人才、住房、土地等政策,以科技创新再贷款、创新积分贷等实施成效为基础,深化积分制应用场景,积极对接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资本市场等,对创新积分企业主动增信支持,增强企业获得感。
       下一步,科技部还将组织开展对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深入调研,选择一批重点区域和企业群体进行长期跟踪、监测,通过调研持续优化创新积分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同时,会同有关金融机构和地方积极拓展创新积分制应用场景,发展积分贷、积分投、积分保、积分融系列产品,为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新华社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2024-09-09
 
 

发挥科技金融优势 山东探索在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如何推动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绿色金融又能如何助力?在山东区域经济学会近日主办的“金融赋能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研讨会”上,山东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张志元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通过金融深度赋能推动经济转型。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不断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在助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的同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实现多领域高质量发展。张志元探索了多方面金融赋能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这将有利于催生绿色新质生产力新业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绿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产业协同和生态效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位于济南市的山东中晶芯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名工作人员展示了企业产品8英寸碳化硅晶锭。该生产基地由鲁信集团旗下鲁信创投投资引进,该项目将大幅提升国内8英寸碳化硅衬底产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行业融通发展。
       绿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低碳倍增”效应。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作为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山东立足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济南市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全方位开展金融集成创新。截至2023年末,山东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51%,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比增长41%;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创企业贷款同比增长40.6%,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51%,同比下降37个基点。
       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八部门印发了《“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年”行动方案》,在构建“股投债保”联动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链、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强化科技金融配套政策支持以及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示范等多维度细化政策举措,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山东省还通过探索科创金融机构体系发展路径和认定标准,引导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完善专营组织体系。
       不断探索、用心实践、创新提质,齐鲁大地不仅为绿色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全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面向未来,山东将继续发挥在科技金融领域的优势,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众导报 戚晨 2024-09-13
 

北京金融监管局:推动打造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首都样本”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围绕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
  事实上,首都银行业发展科技金融早有一定的积累与沉淀。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引领下,首都银行业正在加速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加速器、催化剂”的强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充分转化,这也从实处支持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北京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倪卫东介绍,首都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效。一是金融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二是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三是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金融监管局将继续锚定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任务,推动打造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首都样本”。
  金融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近日举行的首都银行业“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专题发布会上,倪卫东表示,该局积极推动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有关工作要求,首都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效。
  “一是金融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辖内科技信贷呈现出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二是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辖内银行机构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围绕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持续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配性。三是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辖内银行机构持续推进战略转型,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门的机构、专门的风控手段、专门的考核激励’的‘三专’机制。”倪卫东表示。
  从首都银行业的动态来看,“三专”机制已有效落地。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了解到,该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组织构架。如,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中心,增设分行科技金融委员会,将中关村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搭建“1+2+10+N”的分支网点三级构架体系,组建分层次、高联动的三级专属服务团队,重点覆盖“三城一区”“一区十六园”核心产业区域以及北京高精尖行业范围。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完善专营机制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包括迭代升级科技金融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组织、专业的团队,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分行层面,新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及高精尖产业发展部,牵头不同产行业的研究、业务发展规划和客户拓展等工作。经营行层面,在科技型企业资源富集区域内,构建科技金融专业支行体系,由分行给予产品、政策等倾斜支持。
  把科技金融工作落实落细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倪卫东进一步提出三点要求,敦促辖内银行机构紧扣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需要,统筹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切实把科技金融大文章落实落细。
  一是强内功,持续深化科技金融组织管理机制。提高政治站位,将科技金融业务纳入机构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切实加强各类资源保障,培育专业的人才团队,建立自身的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
  二是控风险,严防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建立健全差异化的专属评估评价体系,做好科技型企业贷款差异化“三查”,加强科技型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强化资金用途监控,防范资金套取和挪用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是凝合力,助力营造良好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深化与科技主管部门、外部研究机构的合作及数据共享,规范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依法合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关键环节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马天娇表示,我国银行业还需进一步强化业务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三是完善差异化授信及风险管理体系。要探索完善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授信的尽职免责机制,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核心技术,准确把握产业的发展周期和经营特点,充分研判所投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信贷投放的精准度和有效性。”马天娇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希 2024-08-28
 

科技金融巧发力 让更多“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

       从新兴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产品量产,每一个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道道难关。而帮助企业爬坡过坎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还有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新设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金融监管总局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聚焦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需求,提高供需适配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
       当然,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难点和痛点。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成熟、缺乏传统抵押物,经营特点与银行机构注重风险管控的属性相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缓解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担忧?科技从概念到产业化再到产生效益,时间漫长,贷款期限与科技企业投入周期往往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如何提升供需两方的匹配度?银行又该如何更好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山东省青岛市,走访了多家银行和科创企业。在此过程中,记者听到了银行服务陪伴科技企业成长的故事、可供行业借鉴的好做法以及还需要各方携手突破的困境。
       差异化、精准化施好金融底肥
       从一粒科技创新的种子,到一棵枝繁叶茂的产业大树,科技企业成长的土壤离不开“金融底肥”的滋养。农业施肥需要把握适宜时机、斟酌用料,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也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发力。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科技信贷服务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对处于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真精密”)是一家致力于研发高端科学仪器和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企业。2021年,致真精密完成天使轮融资;2022年,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2023年,企业相继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和A轮融资……在青岛,致真精密不仅感受到了创投风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友好,还有银行快速精准的帮扶。
       “2021年到2022年是我们快速发展的阶段,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当时,我们完成了第一笔股权融资,浦发银行提供了投贷联动服务,批了第一笔500万元授信,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第三次授信,授信额度也将伴随着我们的需求逐步提升。”致真精密财务总监戴晓龙介绍说。
       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不仅要“快”,还要“准”。浦发银行青岛分行科技金融部负责人张坤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主赛道深入推进,创设了“5+7+X”的产品体系,五大拳头产品“浦创贷、浦投贷、浦新贷、浦科并购贷、浦研贷”,致力于满足各类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以服务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浦创贷”为例,企业只要成立满6个月就可以进行线上扫码测额申请,产品模型聚焦看人才、看团队、看未来,由系统自动审批并发放线上信用贷款。面对已引入股权投资的科技企业,“浦投贷”携手生态圈合作伙伴,投贷联动,以“贷款+外部直投”模式实现“投小、投早、投硬科技”。面向获得政府科技资质的优质中小微企业,“浦新贷”基于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为企业提供最高线上1000万元、线下3000万元的信用贷款,为企业提供随借随还的备用现金流。
       “科技从概念到产业化再到产生效益,时间较长,所以我们也鼓励银行机构对科技企业和科技行业更多发放中长期贷款,这样贷款资金能够与科技行业和企业的投入周期更加匹配。”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道出了科技企业对中长期融资需求的普遍期待。
科技型企业存在大量的科技研发活动,银行能否为其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匹配企业研发周期,关乎企业发展信心。“浦发银行对此有针对性地创设了‘浦研贷’‘浦科并购贷’产品,研发流动资金贷款、研发固定资产贷款以及浦科并购贷款的业务期限分别可达3年、10年和7年,更契合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购重组等中长期资金需求。”张坤介绍说。
       高科技人才出企业发展动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科技型企业渴望稳定的、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人才资源则是这类企业的普遍优势。一些银行将人才价值与信贷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缺少传统抵押物导致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痛点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赴美工作的刘鹏,曾长期任职于通用电气公司。多年前,一次来华出差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能源市场的广阔机遇和家乡优良的营商环境,家乡的邀请和他创业的想法一拍即合。“原来我是全国输变电专委会的专家,对这一专业领域比较熟悉。青岛市高新区政府在资金补贴和办公场地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据刘鹏介绍,2016年,他创办了青岛中电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微电网及智能电网监测、保护、控制系统,电力物联网应用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管理大数据应用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不过,即便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加持,科技研发的过程依然充满艰辛和挑战。“前3年,我们主要做产品研发,投入了几百万元。初创期前几年,研发投入需要的资金量我们还能支撑,产品研发出来之后要进入市场,后续上千万元的项目,都需要垫资,只靠自有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刘鹏表示。
       了解到企业的融资需求后,结合实控人是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以及企业经营信息,青岛银行科技支行为企业授信500万元“人才贷”;2023年,考虑到企业发展情况,该行又为企业申请青岛银行特色产品“人才快贷”,将“人才贷”额度增加至1000万元。据了解,“人才快贷”是青岛银行针对拥有高层次人才的优质科技企业推出的创新产品,运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分担机制和各地市政府“人才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科创小微企业开展技术转化、产业升级。
       “一般贷款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会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或者担保公司担保。‘人才贷’是一款纯信用产品,我们更加关注企业的技术性及成长性。”青岛银行科技支行业务经理高先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人才贷”产品帮助科技型企业不仅解决了轻资产模式下的融资难题,还解决了发展初期只能通过股权融资的问题,减少前期的股权稀释,更好地保护了企业及企业家的权益。同时,这也是银行机构依据政策扶持及风险分担的有效尝试。
       从年营业收入800万元到如今超过1亿元,4年来,青岛银行陪伴企业一路成长,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在同步升级。据高先生介绍,该行根据企业业务开展情况,相应帮助企业配置了票据池、保函等服务。“我们刚刚拿了一个项目,客户要我们押100多万元资金,现在有了质量保函,我们只需要存入50%的保证金就可以开出全额保函,缓解了资金压力。”刘鹏说。
       据了解,目前,青岛银行已推出多款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基本满足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各阶段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除了“人才贷”业务,该行还运用大数据信贷技术推出“科创易贷”业务,支持科创型小微企业开展技术转化、产业升级;针对拥有专利权的科技型企业,推出“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产品,与专业科技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各方风险分担,利息及保费享受财政补贴;针对有投资公司进入的科技型企业,推出“投(保)贷”联动产品,通过“信贷投放”与创投机构“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企业按照授信额度可享受不同标准的政府贴息,降低融资成本。
       练就识别好苗子火眼金睛
       近年来,政策层面多次强调,金融机构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科技金融服务要做到精准滴灌,需要有识别“硬科技”“好苗子”企业的“火眼金睛”,这一方面依靠于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即从过去的看财务报表、看押品,转向看能力、看产品、看前景;另一方面,还依赖于专业团队长时间的专业积累和行业经验。
       “对我们来说,真的要发掘到有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尤其是最终能上市的企业,其实是很难的。”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虽然有关部门会提供各类名单,例如专精特新企业名单、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等,但各类有资质的科技型企业数量很多,要在繁杂的名单里识别出真正有成长性的企业并不容易。”这就考验着各家机构在获客、信用评价以及风控上的真功夫。
       清原农冠是一家从事新型除草剂研发创制和基因编辑育种的综合性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具备行业内国际领先的研发能力。2019年,企业在江苏投资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用于创新药原材料的生产;同期,在青岛投资2亿元建设研发中心,用于创新药和抗性种子的研发。因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企业营运资金出现缺口,且在建工程均已为项目贷款提供抵押,无其他可抵押资产,加之研发费较高导致资金缺口加大,企业寻求银行合作困难,不得已被动寻求股权融资。
       “我们了解到企业情况后,对其所处的相关行业作了深入分析,把国内做农药制造、种子制造的几十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全部整理对比,发现该企业专业技术含金量较高。同时,我们调研了企业上下游客户,了解了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就企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征询了青岛农业大学相关领域教授的意见,再次确认了企业的投资价值。”浦发银行青岛香港东路科技支行副行长宋传帅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正是该行专业团队翔实细致地走访调查,在关键信息全部核实的情况下,该行在2020年以信用方式为企业核定授信4000万元,帮助企业度过了资金紧张阶段。此后,银企双方一直保持着融洽的合作关系。
       对于识别“硬科技”“好苗子”企业,银行在一次次服务中锻造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据了解,浦发银行青岛分行通过专业研判加强风险把控,组建授信专属团队,深研区域科创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情况,设计科技型企业初审问卷,通过投行思维做好客户创新力和成长性的识别和尽调,极大提升了审批质效。今年,在浦发银行总行数智化战略的引领下,对于科技企业的差异化特征,青岛分行通过多元化信息集成分析,深入研究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同风控逻辑,精准描绘企业画像,建立起以“科技五力模型”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专属风险评价体系。
       记者还了解到,多家银行对于存有较大风险隐患的科技型企业会“及时退出”,这也是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银行业人士透露:“以我们支行为例,每年会有一定比例的退出率。例如一个企业,我们支持了3年,但这个企业没有表现出成长性,那我们可能就不会再继续支持了。”该人士同时表示:“我们不会抽贷、断贷。特别是如果客户只是暂时性的经营困难,一般会通过续贷的方式帮他们争取宽限期,帮企业‘缓口气’。”
       政策组合拳合力科创
       支持科技创新,不是金融机构的“独角戏”,而要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一揽子政策协同发力,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科技型企业,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今年4月,央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货币政策工具带动下,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增量扩面。过去5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
       近日,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再迎利好,两份政策文件相继发布,一份是科技部印发的《“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另一份是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工作指引》将“创新积分制”从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试行,为全国范围内的“创新积分制”实施提供统一指导和规范,将助力更多“硬科技”“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通知》划定了担保收费标准“红线”,提高国担基金分险比例、担保金额、代偿上限,创新业务联动模式,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带动银行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据了解,“创新积分制”是一种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成长经营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并基于此评分来引导各类资源精准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据统计,2022年至2023年,银行为积分企业对接授信超2000亿元,提升了企业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利度。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创新积分制”能帮助银行更好判断企业的科技价值,帮助企业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另外,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布局和谋划。《金融时报》记者从青岛金融监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局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银行业保险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需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截至6月末,辖区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1252.21亿元,较年初增长17.7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2.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金融监管局还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等部门创新推出科技金融投(保)贷联动业务:政府搭建政策平台,提供财政贴息资金;企业享受贷款贴息福利,承担还贷责任;投、保、贷三类金融主体联动增信授信。通过这一政策,投资机构不再囿于自有资金限制,前期可不必投入实质性资金,只需通过对银行信贷作出代偿保证,即可获得企业认股权。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通过“企业+担保+创投”三重保障机制,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此外,该局还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质押贷款保险持续增量扩面,“创新积分贷”“科技人才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新产品落地见效。
       当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些堵点和难点还有待逐步解决。在采访中,一些银行机构表示,他们在支持科技型企业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应该看未来,但我们现在往往还是依据企业过去的经营表现来判断未来发展前景,对于许多细分行业还存在‘看不懂’‘摸不准’的问题。”专家表示,银行要做深做实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摒弃传统的依赖抵押物的思维,尤为关键的是提升行研能力,完善差异化的信用评价体系,提供更符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经营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政策“组合拳”正在接连落地,合力“撑”科创。“持续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青岛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2024年启动了“普惠金融质量提升年”活动,其中的“益企惠民”专项行动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为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向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金融时报 徐贝贝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