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189期

  产业创新动态(3月)

              2016中国汽车智能互联十大趋势

  在众多行业人眼中,在经历质疑、争论、启蒙、跟风、试错等一系列铺垫和积累之后,2016年被视为中国汽车智能互联发展的新元年,包括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产业趋势在内的诸多方面,都将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由概念走向落地。

  脚步提速。越来越多的车辆将实时联网,获取在线服务,贡献数据内容,并享受大数据产生的衍生价值;以共同利益和彼此理解为前提,汽车与互联网产业间会找到跨界协同的基础。

  洗牌加剧。车联网应用和服务将趋于用户需求导向,逐渐淘汰鸡肋,大到主机厂前装、小到智能硬件创业;首批互联网造车团队将走完第一个生命周期,过则生,不过则死,者为王。

  巨变来临之际,车云拜访行业众多权威人士,总结出2016中国汽车智能互联十大趋势,谨做预测。 

  十大趋势

  1、行业生态加速整合

  包括车企、互联网公司在内的产业链各方,对跨界合作、融合的态度将更加积极。对于过去相对保守的汽车厂家来说,加速与互联网应用、金融、保险、二手车、各类比价服务商、甚至认证后的线下服务商合作,已经可以实际帮助其利益共赢。

  2、数据开放性增强

  数据开放是车联网衍生出有价值商业模式的基础,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对数据的一向持开放态度,而原本被认为对数据开放保守的车企,在不泄密、不危害车辆安全的大前提下,如果能找到挖掘数据的良性模式,对数据的态度也将走向开放。

  3、新商业模式涌现

  随着应用增加、用户累积,智能互联产品的商业模式均会有所变革,甚至会出现免费模式。具体来说,前装领域硬件、软件、服务供应商免费将产品提供给车企,车企用开放数据回报;后装领域硬件低于成本销售,以求更多规模的获得用户、产生数据将是大概率事件。

  4、第二代车联网开启

  如果将导航,呼叫中心等产品称为第一代车联网,那么基于主动安全,摄像头,雷达,控制,感应等紧耦合的第二代车联网产品将加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车联网产品的过过程中,过去一些不符合用户车内使用习惯的鸡肋功能将被逐渐淘汰。

  5、本土化发展与合作

  合资品牌,豪华品牌更加趋向与本土车联网企业紧密合作,并开始单独考虑中国市场的产品导向。例如,国外车厂在寻求TSP供应商时,会更倾向于国内符合标准的相关供应商,以便整体产品应用及服务更适应中国用户使用习惯。

  6、TSP基础架构重建

  车厂车联网服务从原来单一的自建方式逐步转变为车厂自有平台+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构。某种角度理解,TSP基础架构的改变,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改变、数据的开放性增强、商业模式价值衍生后,技术需求上的必然结果。

  7、智能硬件逐步成熟

  随着BAT等大金主的加入,智能硬件的用户购买成本将被进一步分摊,产品体验将得到优化,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品类会进入主机厂体系。另一方面,后装智能硬件有前装产品所没有的覆盖率优势,因此各方均会逐步将产品做精,以求更广的覆盖用户,获得数据。

  8、用户需求进一步唤醒

  一方面,随着前期市场教育工作的普及和产品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对智能互联产品产生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前装与后装的智能互联产品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用户需求将和产品力的增强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9、互联网造车面临洗牌

  首批互联网造车团队将走完第一个生命周期,过则生,不过则死,只有拥有更多资金和资源的团队才能获得生存。目前来看,资金和人才、研发、制造均强相关,而在企业发展前期订单量低的情况下,资源则直接决定供应链各方的合作态度。

  10、国家政策及战略支持

  政策支持将包括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目前,除了车载信息服务产业联盟(TIAA)在积极推进车联网相关标准出台外,从国家的层面看,交通运输部正在着手制定相关的标准,工信部也计划要推出车联网的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车云网  

新材料入围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

  2月4日于科技部网站获悉,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修订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该通知表明,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促进经济升级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通知中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文件,该文件中涉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八大领域,新材料产业入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根据文件,新材料领域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与有色金属行业相关的包括铝、铜、镁、钛合金清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稀有、稀土金属精深产品制备技术,纳米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新材料制备技术,半导体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超导、高效能电池等其它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等;生物医用材料:骨科内置物制备技术的医用镁合金等骨修复材料、新型低模量钛合金制备技术等;航空航天技术:飞行器制造与材料技术的新型材料母合金原材料的制备、新型材料的先进生产及加工等。

  在“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之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新材料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石和拐杖。目前,我国的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一些高性能材料、高新技术材料以及军用核心领域的材料及部件仍需进口。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同时,无论是在大飞机、高速列车,还是电动汽车等重要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对关键性材料技术的突破。因此,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而此次在科技部下发的文件中,新材料领域中的金属新材料占有比例相对较大。由此可见,在有色金属行业,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及相关生产加工技术已成为一大重要发展领域。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传统企业,需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调整产业升级,列队在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中,找寻在新时期、新时代的新材料之路。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3月)

迄今最轻薄太阳能电池问世 厚度仅为普通光伏电池千分之一

    帽子、窗户、白纸、气球,倘若它们都能发电,那会怎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超轻、超薄的柔性太阳能电池,能附着在许多物体之上。即便是“躺”在一个肥皂泡上也不会让泡泡变形。该材料潜力巨大,对重量较为敏感的应用,如航天器或高空探测气球等有重要价值,有望为太阳能电池应用开创出许多全新领域。

    麻省理工学院称,这种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基底和涂层两部分组成,厚度仅为2微米,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五十分之一,传统太阳能电池的千分之一,极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轻最薄的太阳能电池。负责此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教授弗拉基米尔·比拉维克说:“这种电池很轻,如将其集成到你的衬衫或者笔记本电脑上,你甚至感觉不出它们的存在。”

    比拉维克称,这项技术的领先之处在于用一个步骤完成所有部件的制造。由于不需要其他工序,就减少了电子元件暴露在灰尘和其他污染物中的几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与此同时,生产环节的简化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比拉维克的研究小组已对该设想进行了验证,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原型。他们用帕里纶(聚对二甲苯),一种常见的柔性聚合物做太阳能电池的基底和涂层,用另一种名为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材料制造吸光层。整个制造过程在室温下的真空室中进行,不用任何溶剂。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无需高温和有毒化学品。在真空室中,基底和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就能“生长”出来。

这种太阳能电池既可用传统的玻璃做载体,也可以用织物、纸张、塑料等材料。虽然目前新装置转化效率还不是很高,但因为重量轻,功率重量比足以称雄天下。一个典型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模块,玻璃在总重中占了很大部分,每公斤能生产15瓦的电力,而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每克能产生6瓦的电力,比前者高出600倍。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新仿生材料可从空气中高效收集水

    受沙漠甲虫、仙人掌和猪笼草的启发,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和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结合多种生物体的特性设计出一种高性能仿生材料,可更为有效地从空气中收集水。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解决某些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也为未来仿生学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一些生物可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因为它们已进化出可从稀薄而潮湿的空气中收集水的机制。例如纳米布沙漠甲虫,其翅膀上有一种超级亲水纹理和超级防水凹槽,可从风中吸取水蒸气。当亲水区的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甲虫的弓形后背滚落入它的嘴中。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4日报道,在本质上,新的系统是受沙漠甲虫崎岖不平的壳、仙人掌上刺的不对称结构和猪笼草光滑表面的启发而设计。新材料利用这些自然系统的特性,再加上该研究小组开发的湿滑液体注入多孔表面技术(SLIPS),收集空气中的水。

    收集大气中的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控制水滴大小、形成速度及其流向。与以前着重对甲虫壳凝水机制的研究不同,新研究的灵感来自背壳凸起部分也可集水这一发现。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帕克指出,实验发现甲虫背部单独的几何形状凸块可便于凝结水滴,而通过详细的理论模型优化,并将凸块的几何形状与仙人掌刺的不对称和几乎无摩擦涂层的猪笼草结合,他们设计出的新材料,比其他材料可在更短时间内收集和运输较大的水量。如果没有这些参数,整个系统将无法协同工作。

    该论文的合著者、SEAS副院长基姆说:“目前,这项研究迈出了令人兴奋的第一步。我们将开发出一个可以有效收集水并引导其流到水库的系统。此外,这种方法还能用在工业热交换器上,可显著提高其整体能效。”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