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14期

【科技金融动态】

打造全周期“科技金融链”——访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蔡莹

  

“如果说2017年是‘奠基年’,2018年就是‘建设年’” 。日前,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蔡莹在谈到如何打造金融支持科创的“上海模式”时如是说。他认为,过去几年里,上海银监局通过运用整体设计与全行业推进的策略,充分挖掘商业银行的优势和能力,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业务创新和监管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当前在银监会的指导下,上海银监局正积极引导上海银行业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着眼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目标,既对准国际标准,又结合上海实际,紧紧围绕深化监管机制创新和外部融合,推动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上海银行业持续服务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能力” 。

创新机制 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模式

蔡莹说,经过数年的探索,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专业化机制已初步建立,其中包括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

截至2017年末,上海银行业的科技特色支行达89家,较2016年末增加12家,增速为15.59%7家挂牌科技支行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为97.34亿元,有效专利客户占比约90%,贷款客户拥有8706件专利,户均专利件数为41.26件。

蔡莹介绍,上海银行业根据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其中初创期科技企业的信贷特点和风险特征,不断优化作业模式、风险补偿方式和风险分担机制,目前已普遍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政策。

20164月,银监会等部委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列为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上海辖内有3家法人银行被列为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蔡莹介绍,上海银监局根据试点地区和银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投贷联动有效开展必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贷为主,以投为辅。二是重在专业化经营和机制创新。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创新。目前,上海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7年末,投贷联动项下贷款存量家数315户,较2016年末增加132户,增长率为72.13%;贷款余额60.90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34.77亿元,增长率为133.06%。自2016年以来,上海市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为391家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累计发放贷款139.22亿元。

2017年,上海银监局抽取了82家开展选择权投贷联动业务的科创企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开展投贷联动业务以来,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与财务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为建立上海银行业“专业、联动、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支持上海在202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20179月,上海银监局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上海银行业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策略、重点任务和规划目标,并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上海银行业“4465”的科技金融框架。

“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已经实现了稳步增长。”蔡莹说。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末,上海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贷款存量数为5235户,较2016年末增长21.66%;贷款余额达2071.27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8.05%,高于同期上海银行业各项贷款增速25.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存量客户4680户,占比为89.40%;贷款余额为1120.83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4.23%

外部融合 协同地方政府共创良好氛围

蔡莹表示,政府支持可以推动各类业态和产、学、研、金、政、社等不同类型的组织深度融合,可协同创造、创新生态环境。他介绍,上海银监局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良好做法和先进经验,于20166月推动上海市财政局与商业银行成立“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上海市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提供担保,重点支持获得相关部门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截至2017年末,与担保基金合作的银行已达38家,年内通过该基金完成担保贷款金额达56.41亿元,有效支持了上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对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银行业机构有相应的奖励。这也是我们联合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一项有力举措” ,蔡莹表示。

此外,上海银监局还参与制定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引导上海银行业按照“分步、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小微、科技信贷不良率容忍度,对有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放贷款,所发生的超过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净损失,由信贷风险补偿财政专项资金给予相应的风险损失补偿。截至2017年末,上海有36家次商业银行获得信贷风险补偿试点资格,被认定的信贷风险补偿试点贷款产品共154种,试点银行累计获得补偿金额8598万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得到增强。

蔡莹介绍,上海银监局还通过持续引导上海市的商业银行做好与风险投资(VC)等专业投资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联动,做到“政策、平台、工具、信息”等四个对接。同时,指导银行业机构与各类组织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协同融通、分担风险、共享利益,契合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创新金融综合服务模式。

  他说,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末,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将达到2700亿元左右,科技型贷款企业数达到8000家左右;投贷联动贷款余额达到200亿元左右。

多方联动 建设特色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蔡莹表示,下阶段,上海银监局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引导上海银行业把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首要任务,推动上海银行业从战略、认识和行动上积极转变,落实《行动方案》确立的各项任务。

首先,上海银监局将推动上海银行业从战略上提升高度,将银行转型发展战略统一到国家创新战略。蔡莹说:“监管部门正着力引导上海银行业在支持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努力探寻自身转型发展之路,推动全行业从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高度,统筹部署,协同宏微观两个层面,确保取得实效。”

其次,推动上海银行业从认识上提高深度,多方合力、上下共建,补足体制机制的短板。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银行业将探索建立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模式,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与短板,积极做好立法、财政、产业政策、国企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同时,上海银监局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督促机构校准激励机制,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将探索监管创新,采取适当激励和引导措施,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作用。

“有了高度和深度,上海银行业还须在行动上提升力度” 。蔡莹表示,上海银监局将与各部门协同打造能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建设符合上海科创中心特点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消息来源:《中国金融家》)

博鳌时刻:冠群驰骋谈科技金融新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中,以“金融的未来”为主题的金融分论坛成为整个大会的焦点之一。关于金融强监管背景下,新金融生态系统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讨论。同时,科技金融行业的未来及发展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议题。随着博鳌论坛的闭幕,各界对科技金融行业未来及发展的关注度并未降低分毫。对此,冠群驰骋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群驰骋)总裁刘广东发表了相关看法。

消费金融大行其道,信息建设亟待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博鳌论坛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当前的金融业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前所未有,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革命,推动科技金融快速发展。

正如吴晓求所言,科技金融之风正盛。近年来,以快分期、来分期等P2P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正以绝对优势迅速崛起。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过去5年之中,消费贷款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至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有望达41.51万亿元。不难看出,互联网中的巨大人口红利正将消费金融推向时代潮头。那么在此背景下,2018年的网贷机构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刘广东表示, 2018年,网络信贷机构想要获得更适合的市场空间和监管环境,则需要严格遵循出台政策中的相关标准。2017年末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对无场景、无资金开始制定用途。不难看出,符合监管预期的资产类型是需要融入消费场景的。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场景化方面独特的优势,则是诸多科技金融机构可以尝试的方向。“ 接下来,‘场景化’可能会在监管文件、行业平台、媒体报道中被反复提及,或成行业2018年最热关键词” ,刘广东坦言。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整顿尚未完成,P2P网贷机构等科技融新业态的乱象频出,导致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需求日益高涨。在刘广东看来,消费金融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为中国个人征信业务带来了发展契机。“2018年,以筹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拥抱监管,履行责任,是洗牌之年的留存之道。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科技金融行业监管政策频出,举措趋严,其释放出的深度洗牌信号愈发明显。据相关资料显示,P2P平台从2015年初的3400多家,预计2018年末平台数量有望减少至800家以内,行业发展或将萎靡一说甚嚣尘上。对此刘广东表示,近两年的持续整顿,对科技金融而言,不仅没有使其萎靡,反而活力井喷。2018年对于科技金融行业来讲也并不是“寒冬”,而是“春天”。“中央排除累积风险时,规范的互金发展是对主流传统金融的补充和完善,这对平衡市场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2018年各网贷平台能如期完成备案,科技金融行业会迎来光明正大的生长期,而且是集中高速的成长期”,刘广东坦言。 监管、合规,让科技金融行业告别曾经的“野蛮式”发展,以更具价值的方式持续发展。虽然有一部分企业选择清盘退出,但更多企业选择了留下坚守。刘广东表示,紧跟政策,拥抱监管,是冠群驰骋一直在做的。与此同时,精益求精做产品更是冠群驰骋从未松懈的。“为企业解难、为政府解忧、为投资者解困,这三个方面一直是冠群驰骋产业的核心。”刘广东表示。除此之外,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充分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更是其立足之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技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全民开始逐渐进入“理财刚需”状态,然而目前大众对于金融的认知还尚处较为初级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冠群驰骋基于自身的行业优势,策划了《财知道》这档“金融IP”视频,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演绎成幽默诙谐的“故事”,从而达到向民众解惑与科普的目的。刘广东表示,冠群驰骋制作《财知道》的初衷就是更好地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对民众理财教育的同时,向社会传递爱心。

                                 (消息来源:慧眼财经网)

产业创新动态(4月)

腾讯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26.7万亿元

腾讯研究院12日在重庆发布《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简称报告),称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较2016年增长17.24%,为26.7万亿元人民币。报告首次引入“数字基尼系数”概念。

在重庆举行的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解读报告称,该指数研究获得京东、滴滴、携程等合作伙伴支持,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活四个维度描述中国“互联网+”的进程。

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30.61%上升至2017年的32.28%。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根据“互联网+”指数估算的中国2017年数字基尼系数为0.59,属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但较2016年的0.62有所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版图已明显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增长极正在由中部和沿海的人口大省向西部延伸。成都、武汉、重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

从产业看,中国2017年数字产业增长迅速,细分产业的增长态势出现一定分化。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产业指数总和达479.65点,比2016年增长175.5点,增速达36.59%。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延续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势头,产业指数增速继续领跑所有行业,分别达到371.9%226.09%79.31%。成熟的移动支付技术是上述行业发展迅速的关键因素。商业服务、生活服务行业指数在2017年增长放缓。

在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在线数字社交行为总量的“社交指数”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重庆、深圳、成都、广州和上海。

随着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人们越发感到便利。报告显示,2017年,预约挂号、诉讼服务、交通缴罚、出入境、公积金、户政治安、车船票、加油充电、文化场馆预约等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都达到了96分以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贤

中国脑计划落实第一步:北京成立北方中心,

上海在建南方中心备受瞩目的中国脑计划开始初具雏形

北京宣布计划建造规模媲美世界几大著名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脑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还将成为中国脑计划的大本营,其他多个国家已有类似的脑科学项目正在进行中。

3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在北京成立。北京市政府与7家研究机构代表签订研究合作协议,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教授将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北京中心是中国脑计划落实的第一步。该计划在过去5年被反复讨论,但迟迟没有正式宣布。美国和欧洲在2013年均启动了投资达数十亿美元的大脑研究计划,日本和韩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启动了规模小一些的脑研究项目。

中国的脑计划相较于已经开始的项目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的神经科学领域人才济济,实验动物充沛,且中国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众多,国家对脑成像设施的投资也十分巨大。“了解大脑这一如此复杂的系统需要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欧洲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的科研负责人Katrin Amunts说,“我认为中国有望在其他各国研究的基础上,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大脑做出重大贡献。”

发展蓝图

罗敏敏教授表示他将主要负责管理在中心设有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人员,人数在50人左右,饶毅教授则主要负责全国约100名研究人员的外部扶持资金。罗教授还表示中心除了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构架和研究范围都与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美国脑科学的主要资助机构)相似。

北京中心将成为北京主要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其中包括中科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罗教授表示中心将支持在研究项目中使用最新生物医学技术,例如高通量单基因测序、精准基因组编辑、大数据处理等。他还希望开发更好的影像工具,例如能够直接记录神经元活动的电压传感器和能够详细观察大脑活动的高速成像显微镜。

今年,北京中心计划使用北京市政府提供的1.8亿人民币(2900万美元)聘用第一批研究团队(5-6个)。这些研究团队将在由北京市政府完成建设的大楼中设立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该大楼与罗教授工作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仅一路之隔。根据罗教授的预期,未来5年内将有50名研究人员全员开展研究,每年需要约4亿人民币,罗教授希望对中国脑计划能够提供大部分资金,北京市政府也将承担部分科研经费。

罗教授说北京中心将成为中国脑计划的大本营。该计划自2013年美国和欧洲启动脑科学研究项目时就被提上了日程,但到目前为止,官方仍未宣布计划的具体细节。有科研人员曾向《自然》杂志提及,中国政府可能将在今年某个时候正式宣布项目启动。

科研人员不足或成最大挑战

与此同时,其他机构也在努力争取中国脑计划的支持。目前,上海正在建设致力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南方中心”,北京中心也因此被称为“北方中心”。南方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相比于北方中心,“南方中心”将为更多的PI提供支持。

计算生物学家、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冯建峰教授是上海大脑研究项目的组织者之一。他表示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将放在使用人工智能(AI)研究大脑疾病。冯教授还补充说,复旦大学斥资1.9亿人民币建设的大脑影像学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拥有最多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究中心,该中心即坐落在“南方中心”内。研究人员将使用AI算法进行读片,将病变大脑与正常大脑对比,从而为世界最大的大脑数据库提供数据。

中国脑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合作的细观连接体项目,这一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院士提出,旨在描绘出大脑内所有的神经元连接。

无论是单个的研究中心还是中国脑计划,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科研人员不足。上海纽约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Jeffrey Erlich提出,除了聘用顶尖的神经系统科学家,还应资助博士后岗位和研究生岗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这将鼓励顶尖的学生进入神经科学领域。”他说,“这样,五到十年后中国就将拥有一批杰出的青年神经系统科学家。”

资料来源:"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众号 David Cyranoski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4月)

美国开发出“大脑芯片”人造突触

人脑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神经元通过100万亿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传递指令,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图案,完成记忆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新兴领域“神经形态计算”的研究人员试图设计出像人脑一样工作的计算机芯片,通过模拟信号工作,类似于神经元。通过这种方式,小型神经形态芯片可以像大脑一样有效地处理数以百万计的并行计算,而目前只有大型超级计算机才可能实现。这种便携式人工智能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神经突触。

日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人造突触,能够精确地控制流过它的电流强度,类似于离子在神经元之间流动的方式,并已利用硅锗制成人造突触芯片。该芯片及其突触在模拟研究中可用于识别手写样本,准确率高达95%。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标志着人类向便携式,低功耗神经形态芯片迈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人员利用硅锗制成人造突触组成的神经形态芯片,每个芯片由“输入/隐藏/输出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通过基于细丝的人造突触连接到其它“神经元”。每个突触约25纳米,且之间离子流的差异仅为4%,是目前实验室能达到的最一致的装置,也是演示人工神经网络的关键。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人造神经网络的计算机模拟,识别手写样本,其准确率达到了95%,而现有软件算法的精度为97%

该团队正在模拟基础上制作真正可执行识别手写任务的神经形态芯片,并期望利用其人工突触设计制造更小型、便携式的神经网络设备用于执行复杂计算,最终实现利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代替超级计算机。

来源:科技部

欧洲专利局发布2017年年报

欧洲专利局(EPO)于近日发布2017年年度报告。2017年,欧洲专利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增至166,000件,比2016年增长3.9%,达历史新高。其授予的专利数量为106,000件,比2016年增长10.1%。

 在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占所有申请量的26%,其次是德国(15%)、日本(13%)、法国(6%)和中国(5%)。来自中国的申请再次呈现两位数增长,增长率达16.6%,申请量超过瑞士,首次进入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前五位。美国在2016年度的申请量下降后,2017年增长率达5.8%。日本在近几年的下降后出现增长,增长率为3.1%。韩国则在连续两年增长后出现下降,比2016年减少8.2%2017年度,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专利申请比2016年增加。在专利申请较多的欧洲国家中,德国增加了近500件,增长率为1.9%,法国增长率为0.5%,英国为2.4%,意大利为4.3%,荷兰为2.7%

在欧洲专利局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名列榜首。华为以2398件专利申请位居第一,在四年间从第11名上升至第1名。紧随其后的是西门子2220件、LG2056件。前十名的其他公司依次是三星、高通、飞利浦、联合技术、英特尔、博世和爱立信。

从专利申请领域看,医疗技术仍然是欧洲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领域,其次是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

                                           来源:科技部

韩国开发出新概念石墨烯合成技术

据韩国《亚洲经济》网站消息,韩国忠南大学研究组在加工石墨烯时,省略了必要的传递过程,利用钛在低温下开发出新型高品质的大面积石墨烯合成技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领域的国际学术杂志《ASC Nano》上。

石墨烯的导电率和热传导性好,机械强度高,柔软性和透明性也很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二次电池、显示器等领域。通过一般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合成石墨烯时,需要在其它基板上进行传递工程,但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需要克服内部结合、与基板的粘合问题、石墨烯结晶面的面积大小与控制界面,以及因石墨烯表面产生的褶皱导致特性低下等问题。

研究组发现,钛与石墨烯具有相同的结晶结构,与碳元素的结合力非常强大。利用钛去除石墨烯褶皱的研究成果,在10nm厚的钛层上开发出了石墨烯合成技术。该技术在150度低温条件下,可以将高品质石墨烯合成后,大幅度改善工程的效率性和应用性。

研究组表示,该研究能够弥补现有的石墨烯材料的缺点,并可以直接开发出新概念大面积石墨烯制造技术。石墨烯不仅可以应用于透明柔软的电子元件,还能替代现有的黄金、铜等金属电极。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