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06期

【科技金融动态】

政策与需求的驱动下,金融科技即将构建金融新生态

从金融科技1.0 到金融科技2.0,从“连接”走向“定价”,金融科技1.0 阶段(即互联网金融)的关键词是“连接”,旨在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连接资金、资产和投资人,实现资金端的高效对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人群。金融科技1.0 的连接功能,正是由互联网的特性所决定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本质是“连接”,通过网络让原本不透明、难以相互触及的双方建立联系。当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业中时,其连接功能则主要体现在资金端的创新上,即资金的流向更加高效,比如P2P网贷将个体资金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到有借贷需求的个人。

借助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金融科技1.0 将用户对金融产品的消费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并利用互联网作为流量入口,在同一平台上聚合了多场景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科技1.0 也借助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产品用户体验上的突破和提升,改善了金融产品的用户体验,通过更简洁的流程、更优美的界面、更流畅的速度,让金融产品的消费过程不仅更加便捷,而且从体验上更加令人愉悦。金融科技1.0 阶段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P2P网贷、金融超市、理财平台和众筹平台等。

金融科技1.0 提高了资金端的对接效率,主要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精简中间的商业环节,从而提高效率,属于模式驱动型。在金融科技1.0 阶段,科技和金融更多地表现为较为简单的嫁接关系,两者之间并未发生更深层的融合。科技的作用,只是将金融服务方式“改头换面”,作为传统金融的一个流量渠道或是一个产品的线上展示渠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金融科技1.0 阶段,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仍属于“物理反应”。尽管用户的产品体验、购买渠道和消费方式得到了优化,但从本质上看,金融本身并未发生显著性的变化。所以也不难理解,在金融科技1.0 阶段,行业内比较多的创业公司和创始人具有互联网基因。由于互联网技术并未对金融产品的底层设计进行颠覆,互联网公司能够依靠自己擅长的互联网思维,以及对于互联网连接功能的灵敏嗅觉,在金融科技的丛林时代拼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由于互联网技术只能依靠连接功能对资金端进行创新,无法触及资产端和金融业底层技术的变革。在诸如风控与定价、信息不透明、收益难保障、监管难实现等问题上,金融科技1.0 显现出了自己的局限性。在这个阶段,金融的资源配置通常是对传统的金融产品进行简单的拆分和组合,但是拆分和组合的手法多依赖人工,较为原始和粗糙,并没有触及金融产品的核心。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资产端定价的低效问题逐步有了新的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开始迈入2.0 阶段。

金融科技2.0 阶段的关键词是“定价”,旨在1.0 阶段的基础上深耕细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依托金融底层基础设施的代际升级,对资产进行精准高效定价,从而实现资产端的高效配置。从本质上说,金融科技2.0 主要提高了资产端的配置效率,通过技术的迭代创新,使得业务运作的方式得到极大的升级,属于技术驱动型。

与金融科技1.0 的简单嫁接不同,金融科技2.0 的本质是将先进技术融入金融业务核心,是对金融业的“洗心革面”,属于金融与科技之间的“化学反应”,实现了二者的水乳交融。科技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传统金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变革推动的资产端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成为金融科技2.0 的主要命题。目前,金融科技2.0 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信贷、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机器人分析师、数字货币、资产数字化和跨境支付等。

纵观金融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有力地推动了金融服务领域的拓展和维度的提升。金融科技1.0 阶段实现了资金的线上高效连接,而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驱动的金融科技2.0 阶段,正在进一步深入金融的本源,改进金融的底层基础设施,并实现资产端的精准高效定价。正如古语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我们有理由期待,由金融科技2.0 所引领的金融全方位革新,将有力地解决金融业千百年来面临的古老问题,最终将指引我们走向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金融科技三大驱动因素:制度、技术和需求

金融科技产业正迎来制度改革、技术变革和金融需求爆发的三重红利。国家在制度层面的支持和重视、前沿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千禧一代”对基础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这三股巨大的力量将共同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制度改革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向来是一个重监管的行业,监管的一举一动都关系金融业的血脉。我国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一直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政府已多次发文鼓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金融企业探索新技术解决方案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开放和包容的监管环境为中国金融科技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早在2013 年,央行就多次表示支持科技创新以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自2014 年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 年提及“互联网金融”。2015 年,10 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互联网金融要有包容的态度,“采取适度宽松的监管政策,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留有余地和空间”。而近两年来,政府越发强调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建设。

我国政府在积极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法规进一步推动市场秩序建设和行业健康发展。在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初期,由于进入门槛低,行业风险事件频频发生。面对行业乱象,决策层对金融科技进行了严格引导和规范。2016 年,中国政府以“鼓励合法、打击非法”为核心原则,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因此,2016 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2017 年,“穿透式”监管全面落地,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诸多领域已经正式发文,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金规范。随着各类政策的不断出台,金融科技行业在严格监管的主基调中发展,曾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已经开始蜕变,金融科技在一步一步迈向正轨,走向合规。

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政策的出台之间彼此“赛跑”是普遍现象。面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也积极调整监管策略,与时俱进地摸索出适应本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方式。在金融科技的浪潮已经席卷各地的现状下,如果想为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需要在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之间追求一种动态平衡。

技术变革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再次上演,但常常异曲同工。历次革命性技术的诞生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跃升,从而带动了金融业的一次又一次革新。冶炼和铸造技术的突破使贵金属货币流通成为可能,人类从物物交换时代跨入了商品社会;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金融革命性的变化——纸币诞生;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让金融机构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跃升,金融开始了由一国到多国、由大洋此岸到大洋彼岸的汇兑和交易历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IT浪潮更是驱动金融业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随着金融与科技之间的互动越发深入,科技已经不单单是提升金融效率的工具,它开始对金融反客为主,以业务重构和产品创新的方式,推动金融业的转型、跨界和客户体验的提升。

长久以来,由于自身的风险属性,金融业一直偏重于保守,对于改革一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上,金融业也是比较保守的。面对着新兴技术的浪潮,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颠覆人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的运作方式。相比之下,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仍然较为局部和有限。

随着金融科技2.0 阶段的到来,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逐渐从概念走向应用,驱动着金融新业态的出现。实际上,利用前沿技术改造金融业的探索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受制于底层技术发展不成熟,很多尝试仍然处于研发投入阶段和商业化应用初期,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直到近两年,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纷纷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金融科技的再一次腾飞提供了技术支撑。

金融需求爆发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内个人财富规模平稳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约为113 万亿元,到2020 年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将达到近200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2%左右,远超全球(预测值)5.9%的水平。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人们传统“重储蓄、轻投资”观念的改变,有效刺激了社会整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然而面临着日益旺盛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中低净值个人和小微企业的长尾金融需求一直以来未被有效满足,巨大的服务真空地带为金融科技带来机会。

从企业的金融需求角度看,我国小微企业数目庞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高,但是在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支持度较低。根据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小微企业已经接近我国企业总数的90%,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也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度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对发明创造的贡献度为65%,对技术的贡献度为80%。然而超过55%的小微企业金融信贷需求未能获得有效支持。根据测算,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约22 万亿元。除融资服务外,转账结算、代缴税费、证照年审、代发工资以及现金流管理也是目前我国小微企业需求较大的金融服务。

而对于个体消费者来说,中低阶层的长尾金融需求问题日益凸显,以信贷市场为例,截至2016 年6 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 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 亿人。面对庞大的“信用白户”,传统金融机构缺乏对其风险定价的能力,也无法为其提供与其信用风险相匹配的贷款服务。同样的问题在个人理财市场上也十分严重。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服务高净值人群,无法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

传统金融机构之所以对长尾市场采取了漠然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高昂的经营成本和微薄的利润导致了传统金融机构没有动力为小微企业和低净值客户提供服务。以信贷服务为例,传统金融机构的主流风控系统为人工审核,流程复杂,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烦琐的信贷审批流程对客户经理来说非常耗时耗力。而小微企业与低净值客户这些传统金融排斥群体的需求通常有小额、高频等特点。无论从存款还是贷款角度看,这些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单笔交易额均较低,而商业银行处理单笔业务的成本投入却是相对固定的,直接决定了发展长尾用户的单客户收益较低。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手段较为单一,无法为这部分长尾用户进行风险定价,从而也没有能力提供与其风险相匹配的金融服务。由于长尾人群的财务状况不规范,缺乏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所依赖的一些强特征,诸如征信记录、银行流水、工作证明、社保情况等,而传统的风控体系又难以采集借款人与信用相关的一些弱特征,如信用状况、声誉、生活习惯、社交情况等,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此部分人群进行风险定价较为困难。

目前,互联网金融用户增速远超互联网用户增速,其中,支付、理财和炒股用户是互联网用户中的典型代表。线上金融消费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当中,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又一项需求红利。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将是国家复兴的战略需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通过把劳动力、科学技术、原材料、土地等要素资源集聚在一起,支撑着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和转型发展。而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现代社会生产体系中,金融正是由于对实体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进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中国经济近40年的高速发展。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服务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继迎来了贸易时代、工厂时代、资源时代和新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民众对于商品的需求开始复苏,商品的流通开始加快,以进出口贸易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的贸易时代正式来临。而这一时期,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变成了一种时代标志,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便是依托熟人关系的民间借贷,典型的代表就是温州发达的民间借贷,在温州经济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拉开帷幕。在新经济时代,各类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以轻资产、大数据、共享经济等为特征的商业模式颠覆了实体经济的传统商业模式。而在新经济席卷全球之时,传统金融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安全性问题、时空限制等因素,在为新经济服务方面有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新经济企业而言,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庞大的固定资产,无法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甚至长期亏损没有利润,按照银行传统的风控方式,根本无法向这类企业贷款。对于个人而言,广大的群体在银行并没有历史记录,名下也并没有房产等可以作为抵押,这类人群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新金融的曙光。金融科技把最新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当下很热的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可以有效地弥补信息不对称、安全性问题、时空限制等传统金融的短板,并通过技术手段很好地解决前面提到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新经济时代呼唤着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为新经济时代的跃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中国重回世界强国的重要战略

无论从国家的体量,还是从民族的智慧和勤奋程度而言,中国再次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毋庸置疑。但与以往不同,这次文明中心的迁移伴随的将不是战争,和平仍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将和平崛起。而在和平年代,国家强大的核心是经济的强大,而经济强大的核心是金融体系的强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近千年来每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动全球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并重塑世界经济版图。

科技带动金融服务能力的跃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我们认为中国未来10 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趋势将围绕着改革、创新和规范三大主题展开。建立一个以科技驱动的新金融体系潜力巨大,这对于国家商业版图的再造举足轻重。

金融科技是在满足社会长尾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一开始,新的商业业态产生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金融需求是长尾的需求,与之相对的新金融业态的体量也很小。但是,随着新经济业态的日益庞大,它越来越占据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地位,新的金融业态在金融体系演化过程当中也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老经济体系将会逐步出现分化,这将加速金融体系演化的进程。所以,金融科技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将是国家复兴的战略需要。                               (消息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产业创新动态(8月)

中国移动要大手笔补贴终端 首次曝光物联网发展计划

“今年将在5个城市开展外场试验,2018年开始规模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这是中国移动(微博)董事长尚冰最新抛出的中国移动推进5G发展“时间表”。

“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提供商”,是中国移动这一通信运营商身上贴上的最新标签。据悉,在上海举行的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上,中国移动在正式对外发布物联网发展计划的同时,宣布成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并对中国移动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详细解读。

年底智能连接规模达2亿户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推动又一次变革,这次变革的核心是实现数千亿的连接,将数字经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个行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等将成为实现上述愿景的关键技术。

根据高通发布的《5G经济》报告,5G技术将成为和电力、互联网等发明一样的通用技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一部分。该报告预测,5G技术将给全球经济带来1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而2020-2035年间5G技术带来的全球GDP增长量相当于一个印度的GPD。

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5G及物联网上的布局也已加速进行。据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介绍,截至5月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经突破1.2亿,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提供商。

沙跃家预计,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80亿,其中蜂窝网络规模超过10亿。他提及,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网连接数量超过17.5亿。

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部署NB-IoT已获得政府批准,今年5月在鹰潭启动NB-IoT试商用,计划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NB-IoT的全面商用。“预计2017年全年智能连接数增加1亿户,总规模达到2亿户。”沙跃家指出。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智能互联将促进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融合创新正推动产业生态要素广泛重构,开放合作仍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尚冰表示,中国移动将深入实施“大连接”战略,加快实现连接规模的横向拓展、连接服务的纵向延伸和连接应用的全面突破,致力于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全球领先运营商。

大手笔物联网终端补贴

在正式发布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计划的同时,中国移动宣布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据介绍,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旨在构建开放、共享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依托中国移动超过8.6亿的移动用户规模、超过1亿的设备连接规模,提高物联网产业价值。

中国移动相关人士介绍称,加入联盟的产业链伙伴,将得到中国移动全方位资源的支持,包括开放平台OneNET、公众物联网、内置eSIM的物联网通信芯片及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通信模组。

据了解,为拓展物联网终端产品普及,中国移动将开展专项补贴和专项促销。“对于采用中国移动物联卡作为传输通道、合约期大于1年,产品在中国移动入库的行业客户给予优惠补贴,补贴率最高可达50%” 。沙跃家说道。

再者,为实现扩大链接规模的目标,中国移动将立足“端-管-云”全面推进,携手各界产业,打造最强的移动物联网生态系统。

以车联网为例,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移动宣布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将共同构建以C-V2X技术(基于移动蜂窝网络的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与万物互联的技术总称)为核心的下一代车联网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深挖大数据服务潜力。

“从通信运营商来讲,车联网已经叫了几年,但是从车厂的角度来看,他们现在更多叫的是‘网联车’,我认为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关注的是车,另外一个关注网,网和车怎么连接起来,C-V2X标准就非常重要”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表示。

其实,在下一代车联网技术研发上,中国移动与上汽、华为之间早已有深入合作。2016年G20期间,三方在杭州云溪小镇合作建成了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LTE-V2X技术试验场,进行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展示。以此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三方在下一代车联网领域的合作也将大幅向前推进。

(资料来源:华夏时报 黄兴利 2017-0-1)

《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发布

发展潜力巨大但投资遇冷

联合国近日发布《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报告对2016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表现进行了盘点和总结。

1 可再生能源投资为何被浇冷水?

这份报告由联合国环境署、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联合国环境署合作中心与彭博新能源财经联合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清洁能源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尽管投资水平比去年下降23%,2016年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创纪录增长。

2016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额为2416亿美元(不包括大型水电),较2015年下降23%,为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下降尤为显著,同比下降34%,总规模1137亿美元。

  早前不少人认为2016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将会继续增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资缩水的情况?

专家表示,投资水平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成本降低,比如太阳光伏能源和风力发电能源每兆瓦的平均资本支出,以美元计算下降超过10%,从而导致投资水平不升反降的情况。

彭博社新能源财经总编辑安格斯表示,以太阳能行业为例,近两年太阳能光伏面板生产商和太阳能项目开发商破产的情况层出不穷,显示这一行业出现了泡沫。目前可再生能源市场资金短缺的真正原因,是投资者对于市场和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态度,市场将通过巩固、调整得到修正。安格斯指出,目前太阳能项目超低价中标的现象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未来项目融资的成本也会因利率上升而提高。

所以,尽管当前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在内的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总投资额都出现了大幅下降,预计这一趋势很可能还将持续,但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修正期将会很快出现。一旦修正期出现,投资缩水的情况将会有所扭转。

2 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虽然在2016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遇冷,但可再生能源却是去年电力行业的一大功臣。报告显示,去年,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大型水电)的发电比重从10.3%上升到11.3%,避免了约1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在环境表现方面,可再生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废弃物转化能、地热能、小水电和海洋能在2016年为全球电力增加装机容量138.5GW,比2015年的127.5GW上涨9%,新增装机容量大致相当于世界上现有16台最大发电设施装机容量总和。

不仅是这份联合国报告,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最新数据也表明,2016年,全球经济产出增长了3.1%,温室气体排放量却连续第3个年头保持不变,主要因为全球在向可再生能源领域转型。

从整体来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并没有下滑。欧洲可再生能源投资在英国(240亿美元)和德国(132亿美元)的推动下同比增长3%,现为598亿美元。离岸风电投资达到259亿美元,同比增长53%,占欧洲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主导地位。这得益于许多大型项目的发展,比如耗资57亿美元,拥有1.2GW装机容量的英国北海Hornsea项目。

政府的重视、大型项目的实践与开发等,都给可再生能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尽管当前可再生能源仍然显示颓势,但从发电量、环境表现、能源转型趋势来看,仍然存在巨大潜力。

3 特朗普拥抱化石行业影响几何?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就是重新拥抱传统化石能源行业。3月28日,特朗普签署了一份名为“能源独立”的行政命令。这项命令的最重要内容,是要求“暂缓、修改或废除”奥巴马政府2015年推出的“清洁电力计划”相关政令。

尽管特朗普可能会关上新能源发展的方便之门,但不意味着美国新能源革命会就此终止。在目前阶段,新能源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技术发展,而不是政府的补贴和优惠。随着技术发展,新能源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其环保优势也将逐渐增大,市场也会做出理性选择。并且,实际上联邦政府对各州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发展新能源的决定权在各州,目前对新能源的优惠政策也主要出自各州。现已有大约1/3的州开始推行“清洁电力计划”,即使联邦计划无法通过,但对这些州不会产生太多影响。

据相关投资研究机构表示,没有必要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太早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太阳能产业仍然有相当的前景。美国能源署最新的报告指出,在2018年可再生能源将逆势增长7.3%。而可再生能源领域最主要的增长来自太阳能,其发电能力到2018年底预计达到近31兆瓦,将比2016年增长44%,太阳能将在2018年占美国总发电量约1.4%。并且,太阳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长期潜力股。

因此,当前来看,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冷遇将不会维持太久。相反,对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是好时机。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表示,当下超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技术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收益,这种同时满足盈利需求与群众需求的局面,将推动世界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当前,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近几年在全球能源发展中都有精彩表现。

风能

美国首座离岸风电站

2016年12月,美国历史上第一座布洛克岛离岸风电站宣布正式并网成功并投入运营,成为美国风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标志。

美国布洛克岛离岸风电站位于东部罗德岛州,靠近大西洋。这个州约有1/10区域为海水覆盖,且有超过 650 公里的海岸线,有“海洋之州”的美誉。这里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是罗德岛州成为美国发展第一个离岸风力电站的关键因素。

罗德岛州的这座离岸风电站位于旅游胜地布洛克岛,装机总容量 30MW,项目共建造了 5 座巨型离岸风机,每座风机扇叶长达 76 米。项目由著名的 GE 能源和风电运营商 Deepwater Wind 合作开发,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将为布洛克岛供应超过 90% 的电能。

罗德岛行政长官 Gina M• Raimondo 对媒体表示,作为美国第一个离岸风力电站所在地,罗德岛非常荣幸,作为海洋之州,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

美国自 2008 年以来,风电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位居全球前列,尽管近年被中国所超越,但仍排名世界第二。

然而,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离岸风电发展要滞后太多。早在 1991 年,丹麦就已建成世界第一座离岸风电站;此后的欧洲,一直在离岸风电市场保持绝对领先优势。据相关报道,仅 2014 年,欧洲离岸风电装机总量占据全球 90% 的份额。

太阳能

特斯拉太阳能屋顶

一提到特斯拉,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无人驾驶、百公里加速等。去年特斯拉发布了一款使用太阳能的屋顶。最近,特斯拉再一次对这个太阳能屋顶进行了升级,发布了最新款。

这款屋顶,外观方面有4种风格可以选择:Tuscan、Slate、Textured、和 Smooth,分别模拟瓦片、金砖、金属、水泥这几种材质,但事实上你很难看出房顶是由太阳能板制作的,它的外观几乎做到以假乱真。

同时,技术性也增强了,以前的太阳能板是两个半片太阳能板拼在一起,这次有进步,由一片一片的瓦片组成,鳞次栉比。总共分为3层,底部是太阳能电池,中间是各种风格的瓦片,第三层是钢化玻璃。

这些瓦片可回收由太阳发出的 98% 的电力,运行功率为 325W,比同类产品高不少。而且特斯拉承诺,屋顶很耐用,其使用周期可以长达 25 年。

白天,太阳能瓦片电力墙将这些阳光储存起来,到了晚上就用储存起来的电烧水做饭、洗澡看电视。如果是拥有特斯拉汽车的家庭,可以从墙里接通电流给特斯拉充电。当然,这种太阳能屋顶有它的局限性。有不少光伏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技术的成本太高,只适合土豪。但这样的屋顶高效便捷,即便高价也会有一定的市场。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 张倩 2017-5-9)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8月)

美将设立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学、光电学和成像技术新创企业加速器

 美国纽约州近日宣布将投入1000万美元在罗切斯特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学、光电学和成像技术(OPI)的新创企业商业加速器——“点亮纽约”。该计划前身为“光电学风险挑战赛”。

 “点亮纽约”计划将通过其位于罗切斯特市的总部“全球光学和成像技术中心”,培养创新氛围,吸引和支持全球各地具有发展潜力的光学和光电学企业,推动“五指湖加速发展”计划,使罗切斯特市成为光电业的全球领军人,以刺激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活力。该计划旨在解决光学、光电学和成像技术难题,范围包括机器视觉、检查、生医光电、安全、监控、增强和虚拟现实、自动驾驶车辆等。

罗切斯特市是罗切斯特大学光学研究所、罗切斯特技术研究所、美国集成光电元件制造研究所和超过100多家本地OPI企业的所在地,拥有劳动力、技术基础、支持网络和资源优势,有助于促进OPI企业发展。

“五指湖加速发展”计划是该地区的全面发展蓝图,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区发展。自2012年起,纽约州政府已向该计划投入超34亿美元,重点投资产业包括光电、农业与食品生产、高级制造等。

                                           来源:科技部 

科学家开发出太阳能电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上80%以上的能源是通过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产生的。首先,这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人类在过去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已消耗了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全球石油资源可开采储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效率,却很少有人关注太阳能电池板基体材料的稳定性。

在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资助下,以俄科院化学物理问题研究所科学家为首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以有机半导体材料(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为基体的高效稳定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是一种光化学和热稳定性较高、且具备可有效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佳性能的新型光敏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光电转换成本比化石燃料价格更低,因而有望彻底改变全球能源产业。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杂志材料上。

太阳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环保、廉价的能源。据估算,全人类每年能量需求约为20太瓦,而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约105太瓦。因此,太阳可视做现代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以有机半导体材料为基体的太阳能电池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灵活性等特点,已经引起研究人员和创新型企业的极大关注。

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创建了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新的共轭聚合物组,并发现使用单体单元在主链中无序排列的不规则共聚物,其光电特性明显优于链节以严格顺序交替排列的常规结构聚合物。研制开发的以共轭聚合物为基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于7%,这是国际上面积大于1平方厘米的同类装置中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之一。

 二是开发出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富勒烯衍生物为基体的新型电子受体材料,这种新型材料能够保证有机太阳能电池在140℃高温下运行稳定。这是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类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并得到实际应用的重要步骤。

俄科学家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对若干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进行了实地试验,研究了影响太阳能电池操作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结果发现,采用电子顺磁(自旋)共振法可以轻松完成材料的光稳定性筛查并找出最具前景的结构。

上述研究工作是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巴伐利亚能源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

                                            来源:科技部